湖北古墓出土一件國寶,修復后就禁止出境,專家:漆器工藝的巔峰
每個古墓中都會有那麼幾件讓人拍案叫絕的文物,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件國寶級文物是于1965年在湖北的望山1號古墓中所出土的,它就是彩繪木雕小座屏。
這是一件戰國時期作品,從它的造型上可以看出,戰國時期中國的工藝就已經非常純熟了,這件彩繪木雕小座屏也是中國漆器木雕的代表作之一,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由于歷史久遠,這個彩繪木雕小座屏受到了一些損害,為了更好地保存它,在1975年的時候,專家們對其進行了修復。修復方法主要是采用脫水處理,先將里面各個部分分開并一一做處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也是非常擔心,因為不確定脫水后能夠完整地將各個部分進行嵌合。
這個修復工作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一直到了1985年才大功告成,現在這件彩繪木雕小座屏以常溫常濕狀態在湖北省博物館展示。
自從修復成功后,它就被禁止出境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專家們稱這件彩繪木雕小座屏是漆器工藝的巔峰。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坐屏,古代的坐屏有底座,和屏風的區別在于,坐屏不能折疊,它在古代是實力和身份的象征,一般人家根本買不起坐屏,所以如果你在這戶人家看到了精美的坐屏,那說明他非富即貴。
此次出土的彩繪木雕小座屏采用透雕和浮雕兩種工藝,上面共雕刻有55只的動物,這55只動物互相交錯在一起,但每一只都非常的生動形象,制作的工匠非常注意細節問題,比如鳳凰的羽毛、蛇身上的紋路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要知道這個小座屏的規格并不大,高15厘米,長51厘米,座寬12厘米,屏厚3厘米,可是在這麼局限的規格中,工匠們卻能將這麼多的動物雕刻進去,并且
布局嚴謹,疏密得宜,每個方位都達到了對稱的效果。
不僅如此,木雕采用紅、藍、銀三色體現動物的形態和木雕整體的藝術技藝,在戰國時期實屬難得。它在寫實的基礎上賦予想象,又不失寫實的特點。每一只被雕刻的動物,都呈現出了動靜結合的特點。
在彩繪花紋的藝術處理上,是以雕刻的各種動物的彩繪花紋為主,這些彩漆鮮艷,線條流暢,層次分明,55個動物雖有大小之別,又有種類之分,但左右對稱,疏密得當,使這件彩繪木雕小座屏成為一件非常完美的藝術品。
從這件彩繪木雕小座屏身上,我們看到戰國時期人民群眾豐富的想象力,也看到了當時的漆繪、木雕工業成就了得。中國古代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漆器的工藝,到了戰國時期,漆器的應用范圍就更廣了。這個時期漆器最大的特點就是以雕刻動物為主。而這件彩澮木雕小座屏,就是戰國時期雕動物形象漆器的代表作。
之前還未被禁止出境之前,彩繪木雕小座屏在很多國家進行過展出,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考古專家判定這件彩繪木雕小座屏是戰國時期楚國貴族階層的陳設品,在這個墓中總共出土了6件類似的文物,而這件是技術最精湛、造型最精致的。
木雕和漆器和瓷器與絲綢等文化藝術品一樣,同為中國文化藝術主流,只不過知道的人不多而已,但此次彩漆木雕小座屏的出土有力地證實了自己在中國文物中具有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其造詣也為世界所震驚,所以說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