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蘇發現水下古墓,專家推測為沈萬三墓,出土寶貝無法估值

宋杰 2023/07/24 檢舉 我要評論

2009年初,江蘇省淮安市的文物部門接到來自警方的求助。

事情發生在江蘇省淮安市轄下的盱眙縣,警方通過一樁詭異的拋尸案,順藤摸瓜找到一座來歷不明但規模龐大的古墓。

聽聞這一消息后,文物局專家們聞風而動,經過專家來到現場后的仔細考察,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座極為罕見的水下墓葬,墓主人的身份非富即貴。

由于這座墓葬恰好是在江蘇,且規格形制與傳說中明朝巨商沈萬三的墓穴相似,專家們初步推測,或許這是沈萬三之墓。

隨著保護性發掘工作的深入,墓中出土的寶物價值遠超專家的想象,令一眾考古人員激動得彈冠相慶,而墓主人的真實身份,也在發掘過程中逐漸揭曉。

那麼,警方是如何發現這座水下古墓?墓主人真的是沈萬三嗎?

古墓

這一切還得從一樁拋尸案說起。

一座拋尸案牽扯出的古墓

2009年初,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警方接到群眾報案,稱在一座廢棄工廠旁發現四具成年男性尸體。

接到報案后,警方立刻趕往現場偵查,只見一輛面包車旁,四具男性尸體呈一字狀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地上,或許正因尸體擺放太過規整,所以氣氛更顯詭異,令人不自覺聯想到這是一起兇殺案。

死者身體有淤血和腫脹,還有一些發紺,警方判斷可能是因為窒息而死,雖然死者身上并沒有明顯的勒痕或搏斗痕跡,但警方并沒有排除謀殺的可能。

隨后,法醫在尸檢時發現,四名死者身上均沾染有青膏泥,聽到這點,辦案員警有了頭緒。

青膏泥又稱白膏泥,學名微晶高嶺土,是秦漢墓葬常用的一種土,因其質地細膩,粘性大,氣密性好且滲水性小,所以常用作秦漢墓葬的防腐層和防水層。

青膏泥

警方由此推測,這四名死者可能是盜墓賊,在盜墓過程中窒息而死,而將他們安置在廢棄工廠旁的,極有可能就是他們的同伴。

循著這一線索,警方立刻對死者身份以及周邊的監控攝像展開調查,順藤摸瓜逮捕到兩名可疑分子。

這兩人原本就因某些變故,這些時日一直惴惴不安,如今又被警方傳喚,更是嚇得魂飛魄散,將知道的一切和盤托出。

原來,兩人與之前的四名死者其實是同一個盜墓團伙的成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盱眙縣附近有一座大墓,于是六人收拾裝備行頭,趕來此地挖掘。

可在挖掘過程中,由于盜洞過于深入,再加之幾人都是半桶水貨色,被財寶迷了雙眼,未能及時察覺到墓穴內氧氣含量過低,所以先行進墓的四人紛紛因窒息昏厥隨后身亡,其余兩人只好將同伴的尸體拖出。

盜洞

因為從事的是盜墓行當,又因盜墓而死,所以報案尋求警方幫助自然是不可能的,幸存的兩人只好將同伴的尸體暫時放置在人跡罕至的廢棄工廠旁。

事涉古代墓葬,警方當即聯系上市里的文物局,請專業的考古人員過來一探究竟。

起初,專家們對此事半信半疑,他們在這一帶工作這麼多年,該勘探的墓葬基本已經勘探完畢,其中不少墓葬早已慘遭盜墓賊毒手,怎麼還會有遺失荒野卻又無人光顧的墓葬出現。

本著懷疑態度,在兩名盜墓賊的指引下,考古隊來到盱眙縣馬壩鎮云山村的大云山旁。

甫一至此,考古隊員們便被此間樹木成蔭鳥語花香的景象所吸引,一旁還有一座面積有幾個籃球場大小的湖泊,放眼望去,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就連隨行的專家都止不住贊嘆,此處確實是風水寶地。

盜洞

緊接著,兩名盜墓賊指出他們下鏟子打盜洞的位置,只見一個四四方方的盜洞突兀地出現在這片山水中,洞內一片幽寂,仿佛直通幽冥。

專家們繞著盜洞四處打量,根據堪輿學,專家判斷這座墓葬的具體位置就在這座湖泊之下!

能在湖泊之下修建墳墓,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而在生產力較為低下、工程科技并不先進的古代,有能力營建這方墓葬的人,一定非富即貴。

考古隊立刻將這一情況上報政府,引起政府高度重視,率先對古墓周邊進行封鎖,避免盜墓賊再度光顧。

不久后,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博物院和盱眙縣人民政府著手對這座湖底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沈萬三墓與無恥盜墓賊

發掘工作剛開始沒多久,前方考古隊便傳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經過勘測,墓室開口南北35.2米,東西26米,其南北斜坡式墓道總長140米,整個墓室呈「中」字型。

通過墓室規格不難看出,墓主人的真實身份要麼是位高權重的王侯將相,要麼是富甲天下的一方巨賈。

考古隊員們更是極為興奮,因為在他們的知識庫里,古代有能力有資格修建如此大墓,而且還是水下古墓的人并不多,傳說中的明朝巨商沈萬三就是其中一位。

沈萬三生于元朝時期的江浙行省,通過海外貿易發家致富,清朝時期的《吳江縣志》有記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

由于沈萬三的富有程度已經超乎當時人們的想象,所以民間就誕生傳說,稱沈萬三有一口聚寶盆,能夠斂盡天下之財。

沈萬三民間形象

而《明史》中同樣有記載,稱沈萬三曾活躍于洪武年間,為明太祖朱元璋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還拿出錢財犒賞明軍,能以一介商賈之力辦成這些大事,足見沈萬三之富有。

可沈萬三的行為同樣招致朱元璋的不滿,朱元璋認為沈萬三太過僭越,于是將其流放至云南。

其實仔細一想也是,作為一名商人,原本在「士農工商」的封建階級中就處于第四等,更何況是沈萬三這樣的巨商。

在樹大招風的同時又不具有保護私人財產的力量,在皇權至上的時代,如同無根之源無本之木,沈萬三如此行事本意是想討好朱元璋,托庇于皇權,未曾想卻為自己引來禍事。

沈萬三慘遭流放后,沈家的實力大打折扣,臨死之前,沈萬三吩咐后人,務必將其一半財產隨他一同葬在水下,這也是沈萬三水下墓葬的傳說由來。

可是至今六百多年過去了,一代代盜墓賊來到沈家昔日的大本營江蘇周莊,卻始終未能尋到沈萬三之墓。

如今,淮安市盱眙縣水下古墓的發現,令專家們忍不住猜測,同在江蘇,莫非沈萬三之墓不在周莊,而在盱眙?

可緊接著,另一個壞消息的傳來,給所有人頭上都澆了一盆冷水。

在狹長的墓道當中,考古隊員們發現了不少殘破不堪的古物散落地面,心里不覺咯噔一下,暗道不妙。果不其然,在墓道內,考古隊員發現了「臿」。

所謂臿,其實是古代一種挖掘工具,更具體一些來說,便是古代盜墓賊的洛陽鏟。

現代盜墓小說中,經常提到的四大盜墓流派,分別是摸金、發丘、搬山和卸嶺,雖說小說多有杜撰成分,但這四大流派中的摸金和搬山卻確實具有歷史原型。

在東漢末年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中就有披露,一代梟雄曹操為了籌措軍餉,特別設立了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等專業盜墓團隊,發死人財。

三國亂世結束后,這些專業盜墓團隊再無用武之地,也就逐漸演化為民間盜墓團體,代代流傳,荼毒后世。

洛陽鏟

順著甬道走下去,主墓室內果然一片狼藉,地面遍布玉器、瓷器碎片,墓主人棺槨內的陪葬品也被盜墓賊搜刮一空。

雖然考古熱情被眼前的殘破景象澆滅大半,但本著專業精神以及最后一絲僥幸,考古隊員們繼續對內部進行勘探,而接下來的發現,令他們對墓主人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在主墓室各個角落,考古隊發現了不少玉器碎片,令人不解的是,這些玉大多為漢玉,甚至沒有一塊是仿漢制的,年份上完全沒有水分。

可按照專家之前的猜測,這座水下古墓應該是沈萬三之墓,難道說沈萬三是一位忠實的復古主義者,偏愛漢玉?

漢玉

事實證明并非如此。

主墓室初步勘探結束,專家們一眼便從草稿圖中看出,此墓結構乃是「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是一種帝王級別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只要皇帝或諸侯王級別的人物有資格使用如此規格的墓葬形式,不過部分功勛貴族,例如霍光這樣的權臣,在朝廷御賜下同樣可以使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出土的14座西漢黃腸題湊墓,墓主人無不是漢代諸侯王。

而且墓葬形式多用于先秦和漢代,漢代以后極為罕見,所以基本可以推翻之前「沈萬三之墓」的假設。

黃腸題湊結構

驗明真身

西漢時期,曾受封于江浙一帶的諸侯王并不多,而大云山一帶的諸侯王更是只有寥寥幾位,包括劉賈荊國、劉濞吳國以及劉非父子的江都國。

從感情上來說,專家們自然是更希望這座墓屬于吳王劉濞。

不僅僅因為他是劉邦之侄,漢代最早的一批諸侯王之一,更因為劉濞是漢初「七國之亂」的發起人,一度將西漢王朝推至分崩離析的邊緣,圍繞在他身上的話題性實在太多。

倘若他是此間墓室的主人,那麼專家們興許能從中找到些許線索,為史學界研究七國之亂提供現實依據。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專家們可謂是喜憂參半。

通過墓葬還原,專家發現其實此處墓葬原本采取的是土葬形式,而且根據墓葬周邊殘存的斷壁殘垣可以看出,過去這一片應該是亭台樓閣環繞的大型陵園。

黃腸題湊

可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受封于此的諸侯王家族逐漸沒落,陵園自然就人去樓空,無人問津。

直到千年前的一伙盜墓賊循著線索來此,以龐大的工程量將主墓室上方的土層挖空,簡單粗暴地擄走了墓室內的珍藏,其中就包括刻有墓主真實身份的官印和私印。

滄海桑田,又過了許多年,原本因盜墓產生的巨大坑洞,被雨水填平,形成了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的湖泊,使得專家們將其誤認為水下古墓。

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利用現代精密儀器檢測主墓室周邊的土質結構時,考古隊發現早在千年前,墓主棺槨周圍的槨室、耳室都因為地質坍塌被封死,令盜墓賊難以染指其中的寶物。

加之湖泊的自然形成,更是為墓室提供了一層天然防護。

憑借現代技術排除塌方風險后,考古隊終于打開了其余槨室,令這些塵封兩千余年的古物重見天日。

陪葬品種類繁多,包括各種規格的陶器、玉器、金銀器,可謂是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最令眾人感到驚喜的是,墓室內還出土了一件金縷玉衣,結合墓主人的鑲玉漆棺,正好對應漢代的玉匣玉衣制度。

其中金縷玉衣是漢代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只有皇帝和諸侯王才有資格使用,在大云山墓葬之前,全國只有兩處墓葬出土過金縷玉衣,分別是河北中山王墓和江蘇楚王陵。

隨著一件件陪葬品的出土,墓主人身上籠罩的迷霧也被逐漸驅散。

墓中先后出土了刻有「江都宦者」銘文的銅燈、「江都宦者沐盤十七年受邸」的銘文銀盤等器物,墓主人的身份直接指向江都國兩代國君,即劉非、劉建父子。

至于是他們父子中的哪位,這其實不難判斷。

劉非在位二十七年,劉建在位七年,所以上述出土器物只有可能是劉非在位期間鑄造。

雖說真相大白,可這一答案卻值得玩味,因為劉非的歷史作用恰恰與專家們先前猜測的劉濞相反,他不僅沒有參與劉濞挑起的七國之亂,反而是率先牽頭鎮壓叛亂的諸侯王。

更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間還重用了一代大儒董仲舒,為「獨尊儒術」奠定基礎。

江都往事

劉非出生于公元前168年,乃是漢景帝與程妃之子,是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兄。

少年時,劉非便展露其武德充沛的特點,喜好舞刀弄槍,勇猛過人。

七國之亂爆發時,年僅十五歲的劉非上書漢景帝,希望親自領兵前去鎮壓叛亂,景帝知其有勇有謀,可擔大任,于是賜其軍印,命他隨大將軍周亞夫前去攻打吳國。

七國之亂平定后,為表彰劉非的功績,也為了避免劉濞的殘黨死灰復燃,景帝將劉非轉封為江都王,定都廣陵,治理昔年劉濞的封地。

周亞夫像

及至漢武帝統治初期,匈奴大舉侵略大漢邊境,使得邊陲百姓苦不堪言,劉非見狀又上書漢武帝,表示他愿意作為先鋒擺平匈奴之亂,漢武帝自然不像劉非這樣上頭,及時勸誡住這位哥哥,劉非只好作罷。

《漢書》中曾有記載,江都王劉非「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杰,驕奢甚」。

由此觀之,這麼一位勇猛好斗,喜歡招攬豪杰而且脾氣暴躁驕傲的諸侯王,無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應該是最高統治者的心腹大患。

可劉非卻安分地在廣陵鎮守了足足二十七年,最后得以善終,并以幾近最高規格的墓葬長眠地下,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而這大部分都得歸功于董仲舒。

漢武帝知道自己的哥哥是一介武夫,性格粗暴、蠻橫,甚至帶一些不臣之心,可劉非畢竟少年成名,在朝廷內外頗有威望,平時行事也比較知曉分寸,沒有犯下人人得兒誅之的罪行,倘若自己明目張膽地敲打,恐怕會激化矛盾且引發爭議。

大云山漢墓

于是漢武帝想了個辦法,將一向推崇儒家教化之道的董仲舒送到江都國擔任丞相,名義上是輔佐劉非,實際則是起到監督和安撫作用。

董仲舒可是漢武帝時期舉世皆知的大儒,劉非自然對其極為尊重,并將其稱為江都的「管仲」,此舉無疑是在暗示董仲舒,自己想效仿齊桓公稱霸。

遍覽經史子集的董仲舒從中察覺到劉非的野心,于是他開始勸誡劉非,將春秋五霸貶低為手段狡詐不講大義的卑劣分子,勸誡劉非為人臣子應該懂誼明道,安分守己,不可對皇帝產生僭越心理。

在董仲舒的循循善誘下,劉非放下了心中的執念,心甘情愿為漢武帝鎮守東南。

除此之外,董仲舒還率先在江都國推行「獨尊儒術」等一系列措施,將此地作為漢武帝思想文化改革的試驗田。

公元前128年,劉非病逝,謚號「易王」。

雖然劉非一生驕縱好斗,行事乖張,但終其一生都沒有觸怒皇帝,所以得以善終,但他的繼承人劉建卻沒有他父親這般好運。

自幼養尊處優的劉建比起劉非的性格更加惡劣,野心勃勃的劉建在江都國內大規模征召、訓練兵士,打造武器,試圖重演「七國之亂」。

不過還未待他揭竿而起,他的叛亂陰謀便被提前揭露,最終于公元前121年畏罪自盡。

劉建死后,漢武帝撤銷了江都國,將其改為廣陵郡,江都國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時間撥回現代,在江都王墓中,考古隊整理完所有陪葬品,卻始終沒有發現本應在墓室中的將軍印和江都王璽印。

大云山漢墓

因為在《史記·五宗世家》中記載:「吳楚反時,非年十五,有材力,上書愿擊吳。景帝賜非將軍印,擊吳。」

按理來說,這兩件明器應該被劉非帶入地下,可如今卻不見蹤跡,難道兩副印章皆被盜墓賊竊取?

或是在劉建自盡后被武帝收回?背后的真相恐怕只有第一批進入墓室的盜墓賊知曉了。

拋開兩副印章不談,其余出土的陪葬品可謂極其豐厚,陶器、銅器、金銀器、漆器等各類文物共一萬余件,其中還包括一套編鐘共19件。

比起其他諸侯王墓,江都王墓無論是墓葬大小還是陪葬品數量,都顯得更加磅礴壯闊,結合漢代「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側面反映了劉非生前的奢靡生活。

如今,南京政府已在盱眙大云山漢墓原址上建成博物館,而那些陪葬品則分布在博物館的各個角落,無聲地向每一位參觀者講述它們的故事。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