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出現過數不清的帝王將相。正因如此,中華大地上這些名人的墓葬也值得人們參觀瞻仰。比如霍去病的墓葬,據說漢武帝在霍去病去世后,仍然念著霍去病的功勞,經過霍去病的墓葬時,都要下馬步行前去紀念他。
而帝王的墓葬更為珍貴,因為里面很可能有數不清的金銀財寶還有具有豐富研究價值的歷史文物。因此,帝王墓葬在國內考古領域是最為重視的。
然而,中原大地上卻有一個帝王墓葬群,考古學家認為它并沒有發掘的價值,如今荒涼不堪,變為了莊稼地。
而這一個墓葬群就是北宋皇帝墓葬群,北宋的九位皇帝除了宋欽宗和宋徽宗之外,都葬在了這里。按理說這片區域應當具有豐富的考古價值,那麼為什麼專家認為它并沒有發掘價值呢?
北宋皇帝墓葬群位于當今的河南鞏義市,在1982年成為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單位。那麼,定都在開封的北宋為什麼將墓葬定在了鞏義市,這其中是有一個故事在里面的。
在開寶九年,建立王朝的趙匡胤來到了西京洛陽,舉辦祭祀,封賞功臣。來到河南之后,趙匡胤想起了當年和父親在此處生活的點點滴滴,并且又想起了自己最初的結髮妻子賀氏,而他的父親和妻子都葬在永安陵。
于是趙匡胤痛哭流涕,而聞者無不潸然淚下。然后趙匡胤登上高台,向西北拉弓射箭,然后指向箭落下的地方,趙匡胤指著那塊地說,我死了之后應當葬在那里。
「既而登闕台,西北向發鳴鏑,指其所曰:「我后當葬此。」而這句話決定了鞏縣成為了宋朝皇帝的墓葬所在地。
事實上,對于趙匡胤為什麼想要葬在河南鞏縣,歷史上多有爭論。趙匡胤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可能僅僅因為感情爆發而決定自己的墓葬選址。他之所以選擇離開封較遠的鞏縣應當有更深層的意義。
有學者分析說,趙匡胤一直有遷都洛陽的想法。他認為,開封雖然富庶,但是周圍都是平原,無險可守。而洛陽則不同,有山川之險,漕運之利。
然而,群臣都反對,最后遷都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因此,趙匡胤想要再葬在鞏縣,很可能是為遷都做準備。
不論原因如何,小小的鞏縣成為了趙宋七位皇帝以及趙匡胤父親的陵墓所在地,這也是七帝八陵的由來。
陵墓選址完成之后,趙匡胤要求在他在位的時候不能動土開工,消耗民力。需要等到他駕崩之后方可動工。
北宋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朝代,但是開國的皇帝趙匡胤一直保留著節約儉樸的好習慣。他之所以要求等他駕崩之后再修建陵墓,就是不想使陵墓太過奢靡。
因此,趙宋皇帝的陵墓都按照趙匡胤的風格,力求簡樸,陪葬品不多。不僅如此,宋陵還包括了宋代許多名臣名相的墓葬。
比如大名鼎鼎的「寇老西」寇準,還有「包青天」包拯,還有許多陪葬的后宮妃子,大大小小300余座陵墓,都修建在了宋陵。
雖然宋陵規格力求簡樸,然而還是免不了被盜墓毀壞的命運。末年,金人大舉入侵,俘虜徽欽二帝。
并且扶植劉豫作傀儡皇帝,建立偽齊。而做了皇帝的劉豫就是第一個對宋陵進行大規模盜墓毀壞行動的人。為了獲取埋葬的金銀財寶,還有發泄對宋朝的怨恨,劉豫派兵進行了大規模盜掘。
然而,劉豫的盜掘并不是終點。金人完全控制中原之后,對宋朝歷代皇帝的陵墓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洗劫和破壞。
到了元代,對于被自己征服的宋朝,元朝的統治者更加不留情面,將宋陵「盡犁為墟」。至此,宋陵完全的變成了廢墟,失去了其歷史考古價值。
宋陵被破壞后,明清兩代都曾經對其進行修葺。朱元璋趕跑元人,建立明朝,自稱為華夏正統。當然要對被元朝攻滅的宋朝進行尊崇,以此來獲得統治的合法性。
因此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下令對其進行修復。而後來的清朝,也有皇帝讓當地的民戶對其進行保護看管。
而在1918年,日本的考古隊也曾經來到過宋陵進行勘察。近代的戰亂和分裂又使得宋陵回到了無人看管的狀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對宋陵再次進行盜掘活動。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宋陵的狀況十分不容樂觀。莊稼已經鋪滿了曾經的陵墓,原來的磚塊被黃土所覆蓋。只有莊稼地里的幾尊石像似乎在訴說著當年趙宋的盛世繁華。
不過,最近十年,破敗的宋陵似乎有了轉機。宋陵雖然破敗不堪,但仍然入選成為了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和修復對象。
并且隨著地方文化建設項目的展開,自2013年開始,鞏義市政府對宋陵的修復工作進行投資,并且重新對陵墓進行綠化鋪裝。雖然文物古跡被破壞了,但是并不妨礙今人對其進行修復利用。
因此,宋陵在2022年成為了考古遺址建設公園,對宋陵進行徹底的改造,使其能夠成為當地的一個文化特色景區。
曾經輝煌一時的趙宋王朝,如今只剩下破敗的陵墓供人觀賞。然而,歷史要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據說當年元人挖掘宋陵時,將宋代皇帝曝尸郊外,無人收殮。
歲月變換,滄海桑田,在麥田之中的孤獨的石像,見證了數不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