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學生在放學途中撿到一塊黑色的「煤炭」。
等他第二天把這東西帶到教室后,老師發現這好像是文物,于是便帶著他把這塊「煤炭」交到了當地博物館。
不料,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識貨,將它放置在角落里沉睡了10年.
10年后,一位老專家無意間發現了這塊「煤炭」,當場驚呼:
「這是價值連城的國寶啊,世界僅此一個!」
這塊「煤炭」究竟是何來歷?
它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枚寶物的發現過程。
1981年11月9日下午,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中學放學鈴聲一響,一群學生就嘰嘰喳喳地涌出了教室,這其中就包括一名名叫宋青的學生。
宋青家離學校不遠,所以每次放學他都是步行回家。
路上,宋青感覺一個人實在無聊,便順手撿起石頭朝著旁邊的小河扔過去,欣賞河面蕩起陣陣漣漪。
河岸附近大都是白色或青色的石頭,這時,宋青卻發現不遠處有塊黑漆漆的石頭,他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塊「煤炭」。
在當時那個年代,煤炭是人們取暖用的主要燃料,于是宋青便想著把它撿回家去。
然而拿起來的那一刻,宋青卻發現這個「煤炭」的形狀很奇特:
它有很多個面,每個面都大小一樣,似乎是被刻意切割成了這個形狀,有些切面上還隱隱約約露出了類似文字的花紋。
宋青把它在衣服上使勁蹭了幾下,果然發現這上面有紅色的文字,只不過這些字他一個也不認識。
他看這東西新奇,便一路拿著把玩,一直到家里才把它放進書包。
到家之后,宋青擔心媽媽不讓他玩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便躲進房間找來一塊濕抹布,仔細將這個黑球擦拭了幾遍。
擦過之后,他發現原來這個黑球一共有26個切面,很多切面上都刻著字,而且這些字會發出微弱的紅光。
宋青心想,這肯定是個稀罕玩意兒,于是,便打算第二天上學時,拿出來讓同學們開開眼。
第二天早上,宋青早早來到學校,小心翼翼地從書包里翻出這個黑球,并把它放在課桌最顯眼的位置。
果然,同學們一進教室,就被這個造型奇特的東西吸引了,紛紛好奇地問道:
「宋青,你這是什麼東西,怎麼從來沒見過?」
「是你家祖傳的寶貝嗎?借我看看!」
說罷,幾人就爭相拿過黑球,互相傳看把玩著,直到上課鈴響了大家還圍在一起討論。
老師進入教室后,看到同學們都圍在宋青跟前,便徑直走了過來,宋青立馬眼疾手快地奪過同學手上的黑球,將它塞進了課桌抽屜里。
不料,這一舉動早都被老師盡收眼底,老師一臉嚴肅,要求他把東西拿出來。
無奈之下,宋青只好把黑球拿出來交給了老師。
老師接過黑球,仔細端詳了起來,幾分鐘之后終于開口:「宋青,這東西是哪里來的?」
「我...我撿的,放學路上在河岸邊撿到的。」
宋青怯怯地回答。
「這東西,我看著像是文物,先放老師這,下課之后我們一起把它交到博物館吧!」
老師笑著說。
宋青立馬點點頭,表示同意。
下課之后,老師帶著宋青來到了旬陽縣博物館,給工作人員說明了來意并上交了這個黑球。
工作人員一看,這的確像是有些年頭的文物,于是便把它收進了博物館。
為了獎勵宋青,工作人員送給他一支鋼筆和一個筆記本作為紀念,還給了他一把糖果表示感謝。
宋青離開博物館后,工作人員開始研究起這個黑球。
它是煤精制作而成,煤精在古代又被稱為「煤玉」,這種煤精比普通的煤炭質地更為堅硬,亮度也更高。
基于這些特性,煤精常常被用來制作文房四寶、印章、裝飾擺件等。
而宋青撿到的這個黑球,一共有26個面,重量約有75.7克。
在其中的14印面上,都刻著古文,看上去既像是裝飾擺件,又像是印章。
當時旬陽縣博物館,大都是水平一般的普通文物工作者,分析到這里之后,他們就再也沒有頭緒了。
只知道此物是文物,卻不知它究竟是何文物,也不知道出自何處,大家只好把它放進了博物館的倉庫里。
這一放就是很多年,後來博物館裝修翻新,這個文物就被放到了展廳里供游客們觀賞。
這個物件造型奇特,前來參觀的游客都忍不住多看兩眼.
然而,對于這個物件兒具體信息,展廳里卻沒有過多介紹,因此大家也就只圖看個新鮮。
直到1991年,一位名叫王翰章的老人走進了博物館,他久久地佇立在這個展位前,似乎發現了什麼。
這位老人正是西安文史研究院的考古專家王翰章,這次他來旬陽是做文化交流的,閑暇之余就四處轉轉打發打發時間。
這天,他走進旬陽縣博物館,看著琳瑯滿目的展品,瞬間感慨陜西不愧是文物大省,就連旬陽縣博物館都有這麼多的藏品。
由于時間有限,他大致參觀了這里的展品,不過對于展品旁邊的介紹,他總是認真看完才離開。
等他走到這個黑球的展位旁邊時,發現這個物件兒的造型非常奇特,根據他多年的研究經驗,他判斷這應該是一枚印章。
然而當他把目光掃向旁邊的介紹牌時,卻發現只有寥寥數字,根本不足以說明此物究竟是何物,出自何處。
在王翰章看來,如果不能探明文物的身份,那把它擺出來又有什麼價值呢?
于是他找到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詢問這個黑球的有關信息,不料工作人員一問三不知。
最后被王翰章逼問的實在沒轍了,工作人員只好道出實情:縣博物館研究人員水平有限,實在查不到有關這件文物的信息。
王翰章一聽更加不高興了,既然弄不清那就送到更高一級的博物館嘛,怎麼能就這樣稀里糊涂的擺出來呢!
隨后,王翰章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提出要親自研究一下這個黑球,工作人員向有關領導申請后,便將這個物件暫時交給了他。
王翰章仔細端詳著這個印章,發現其中一面的印文上,寫著「大都督印」,他反復轉動觀察,又發現另一面寫著「大司馬印」。
在我國歷朝歷代,大都督和大司馬都是極高的官職,而如今這個印章上同時刻有這兩個職位,說明印章主人生前身份非常顯赫。
王翰章微瞇著眼睛回憶歷朝歷代的大人物,然而想了一圈也沒有匹配上同時擔任過大都督和大司馬職位的人。
于是他找來幾把工具,小心清理著印章表面殘存的少量污漬,盡量讓每個印面的字都清晰地展現出來。
終于,在清理到其中一個印面時,他赫然發現了「獨孤信白書」這五個字:
「這,這竟然是獨孤信的印章!」
王翰章突然驚呼道。
其他工作人員聽到聲音后,立馬圍了過來,紛紛詢問道:
「王老,誰是獨孤信?」
王翰章此刻激動得很,平復了好一會兒情緒后,才娓娓道來獨孤信是何身份。
獨孤信是鮮卑人,出生于顯赫的獨孤家族,原名叫獨孤如愿。
獨孤信從小就生得一副俊俏面孔,聰明好學又非常懂事,是父母為之驕傲的好兒子。
獨孤信的確是天賦異稟,青年時期就練就了一身好武功,并且有膽識率兵上戰場。
二十歲那年,獨孤信在戰場上一舉斬殺了敵軍首領,令敵軍迅速潰敗,他也因此一戰成名,在鮮卑族打響了知名度。
俊朗的容顏、健碩的身材、超高的武藝,獨孤信幾乎囊括了古代男性的所有優點,也因此成為了無數少女們迷戀的對象。
在這樣眾星捧月的氛圍下,獨孤信獲得了「獨孤郎」的美稱,當地稍微有點權勢的官老爺,都想讓他做自家的女婿。
而自帶光環的獨孤信,也無意識地引領了當地的時尚潮流,相傳有一次獨孤信騎馬外出打獵,歸來時沒有注意自己的帽子戴歪了。
如果換作旁的男子,必定要被批評輕浮做作,可就因為他是獨孤信,人們覺得這樣的戴法非常時髦,于是紛紛開始效仿。
到了第二天,城里所有賣帽子的商鋪都擠滿了男男女女,各種款式的帽子都被搶購一空,這場面像極了現代的追星現場。
不過這樣意氣風發的日子,對于獨孤信來說僅僅持續了幾年。
在他二十三歲那年,鮮卑爆發了「六鎮之亂」,他們獨孤家族也因此沒落,他只能帶著家人逃亡到了定州。
沒有了顯赫家族作為背后支撐的獨孤信,不甘心一輩子平庸地活著,于是再次踏上了兇險殘酷的戰場。
起初,獨孤信跟隨葛榮起義隊伍四處征戰,希望通過軍功來重振獨孤家族的威望。
然而即便他本人驍勇威武,可卻左右不了整個戰局。
令人沒有想到的,不久后葛榮就起義失敗,他也因此淪為了俘虜。
後來敵軍將領爾朱榮視察俘虜,其他人都垂頭喪氣,唯獨獨孤信昂首挺胸,一副隨時準備赴死的架勢。
爾朱榮一看這小伙子身姿挺拔健碩,容顏俊朗帥氣,具有一種異于常人的氣質,于是把他叫了出來。
幾番詢問之后,爾朱榮發現這小子果然不是普通的兵卒子,于是便吩咐身邊親信暗中調查了獨孤信的身份和履歷。
這一調查才知道,獨孤信出生顯赫又驍勇善戰,于是便破例留下了他的性命。
爾朱榮一向愛惜人才,當場放話打算招攬獨孤信為自己部隊的前鋒。
當時獨孤信身處亂局,他見爾朱榮為人豪爽,便投誠到他賬下做了一名前鋒。
之后,獨孤信多次隨軍出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立下了不少軍功,一路被提拔到了安南將軍的職位。
後來,北魏分裂,獨孤信偶然遇到了自己的童年伙伴宇文泰,二人交談一番后獨孤信才知道自己的小伙伴已經另立新帝,瞬間感慨不已。
宇文泰深知獨孤信的才能,于是,便勸獨孤信跟他一起闖出一番大事業,出于年少情誼獨孤信同意了他的提議。
此后,二人一起征戰沙場,可謂強強聯手所向披靡。短短幾年時間獨孤信就一路高升,成為西魏的棟梁之臣。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獨孤信走上了一生權利的頂峰,同時擁有大司馬、大都督、荊州刺史等多重職務。
而這每一項職務,都需要簽發一些文件,因此獨孤信常常在一堆印章中翻來翻去,尋找自己當次要用的那枚印章。
有一次他一邊找一邊想:「若是這些印章能連在一起,按序排列就好了!」
正想著,他忽然來了靈感,決定在一塊印章模具上,把這些職位全部刻上去,一個職務占一個印面,這樣用起來就方便很多。
于是,就有了本文中這個造型獨特的印章。
通過這枚印章,我們可以看出來獨孤信在當時的身份有多尊貴,這還沒有到頭呢,得益于三個女兒嫁得好,他日后的身份會更加尊貴!
獨孤信一生有9個孩子,六個兒子,三個女兒。
古代婚姻嫁娶往往講究門當戶對,獨孤信身份顯赫,他兒女的婚姻自然是選擇名門望族甚至是皇族聯姻。
獨孤信的大女兒就是嫁給了發小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宇文家族當時的權勢遠超獨孤信。
多年后宇文毓成了北周明帝,獨孤信的女兒也就妻憑夫貴成了皇后。
有意思的是,除了大女兒,他的另外兩個女兒也陰差陽錯成為了皇后或太后。
獨孤信的七女兒名叫獨孤伽羅,北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獨孤信在一次聚會中,相中了老友楊忠的嫡長子楊堅。
當時楊堅17歲,已經出落得一表人才了,獨孤信覺得楊堅器宇軒昂,很有自己年輕時候的風范,便有意讓他做自己的女婿。
一番說親后,獨孤信就把自己十四歲的七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了他。
後來,楊堅經歷了朝代更迭,命運轉折,幾經周折后自立為帝,成為了隋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隋文帝。
作為發妻的獨孤伽羅,自然而然成為了獨孤皇后,之后,隋文帝又追封她為文獻皇后。
獨孤信的四女兒名叫獨孤毗羅,當時嫁給了唐國公李昞,婚后獨孤毗羅給李昞生下了一個兒子。
這個兒子就是李淵,後來李淵也自立為帝史稱唐高祖,獨孤毗羅作為李淵的生母就被封為了元貞太后。
獨孤信一生就這三個女兒,三個女兒的姻緣都是他親自安排的,估計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把每一個女兒都送進了未來的皇室,成為了各個朝代最尊貴的女人。
正是基于這三段頗具傳奇色彩的兒女婚姻,令世人不禁稱獨孤信為「史上最牛老丈人」。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獨孤信本人并沒有親眼看到自己的大女兒成為北周皇后,沒有親眼看到七女兒成為隋朝皇后,也沒有親眼看到自己的四女兒成為大唐太后。
這是為什麼呢?
一切還要從那段混亂的朝代更迭歷史說起...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已經成為西魏實際控制人的宇文泰(也就是獨孤信的發小),在外出巡視時不幸染上了重病。
宇文泰深感自己命不久矣,但考慮到自己的兒子們都還小,于是便派人快馬加鞭把自己的侄子宇文護叫到了病榻前。
當宇文護趕到時,宇文泰已經僅剩一口氣了,他拉著侄子的手艱難地說:
「我的兒子們都還小,如今朝中內部對手很多,外敵也虎視眈眈,今后西魏的國家大事,都由你說了算。
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好好輔佐你的弟弟宇文覺。」
宇文護突然受此重托,又被叔侄親情感動,便一口答應了下來。
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覺繼承了他的權力和地位。
在宇文護的輔佐下,宇文覺于次年接受西魏恭帝的禪位,并改國號為周,史稱周孝閔帝,北周由此建立。
宇文覺深知自己要想穩坐皇位,必須依靠自己的堂哥宇文護,于是便拜宇文護為大司馬,并封他為晉國公。
當時宇文覺尚且年幼,因此宇文護成了北周的實際控制人,可謂權傾朝野,就差自己坐上皇位了。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朝中老前輩獨孤信、趙貴等人看不慣新貴宇文護把持朝政,便一起密謀除掉宇文護。
然而,等趙貴行動時,卻輕易被宇文護識破了陰謀,宇文護將計就計捉拿了趙貴等人,并將其當場誅殺。
這一謀殺計劃失敗后,獨孤信作為趙貴的同謀,被宇文護上書奏請罷免了官職,從此遠離朝堂賦閑在家。
即便獨孤信已經失去了官職,但宇文護依然擔心他在朝中的威望,怕他日后東山再起,于是便逼他在家中自盡。
彼時,獨孤信已經55歲了,他深知自己的處境回天乏力,只能黯然赴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獨孤信死后不久,宇文護出于自己的政治陰謀,重新擁立了宇文泰的長子、也就是獨孤信的大女婿宇文毓繼位。
由此,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陸陸續續成為了各個朝代的皇室女主人。
獨孤信的一生,是波瀾壯闊、跌宕傳奇的一生,他從豪門子弟淪為敗軍俘虜,又從敗軍俘虜逆襲為亂世中的梟雄,足見其過人的才能。
而他生養的三個女兒,每一個都知書達理,孕育或輔助出一代代帝王,這樣的家族基因堪稱強大。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獨孤信晚年對當朝時局判斷失誤,最終殞命于政治權力的斗爭中,未能親眼看到女兒們的幸福和榮耀。
如今幾千年過去,唯一能見證獨孤信傳奇一生的,恐怕只剩下這枚珍貴的多面印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