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墳考古大發現
傳說中的孟姜女墓,至少有5座,民間影響最大的,是山海關外的「姜女墳」。
山海關外「姜女墳」
此墓見于民國《臨榆縣志》:「有石出海上,形肖冢,人以為姜女墳。」臨榆縣1954年已撤銷,劃歸今秦皇島市。
所謂「姜女墳」其實是一組自然聳立的礁石,史稱「碣石」。
所處是渤海灣,距山海關約15公里,在今遼寧葫蘆島綏中縣萬家鎮南邊的大海里,又名「止錨灣」。
當地有關「姜女墳」的故事極富地域特色:
孟姜女將丈夫的尸骨埋葬后,想想上無公婆,中無夫君,下無子女,遂心生絕意,投海自盡。這之后,海中突兀冒出3塊巨石,高的是孟姜女軀體所化,矮的是孟姜女所帶包袱變成,包裹里是帶給丈夫的寒衣。
「姜女墳」的來歷非常傳奇,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墳處海水中,卻永遠淹不沒,夏天漲水時,海浪總打不倒墳頭上的草青。
曹操畫像
據說當年曹操率兵征東時,曾到這里,寫下了《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傳說總歸是傳說,「姜女墳」真的是孟姜女的墓麼?當然不是。
秦始皇畫像
但讓大家意外的是,1980年代考古發現,「姜女墳」還真與秦始皇有關。
1982年4月,時遼寧省錦州市文物普查隊根據傳說,來到「姜女墳」附近海岸普查時,發現了石碑地、黑山頭、瓦子地、大金絲屯等遺址。
其中石碑地遺址最大,高踞海邊,正面對海上就是「姜女墳」。
這次發現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
發掘現場,正前方海中就是姜女墳
1983年12月,遼寧省文化廳、遼寧省博物館組織專人復查,確認石碑地遺址為秦漢建筑群址。
1984年4月,遼寧省博物館和錦州市文化局、綏中縣文物保管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姜女墳」附近海濱進行了清理發掘和鉆探。
發現了分布錯綜復雜的夯土台基,還出土了「千秋萬歲」圓瓦當、高浮周夔紋巨型瓦當,這是秦漢遺物。
由于1980年代發掘范圍和鉆探條件有限,很多問題沒有搞清楚。10年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啟「姜女墳」遺址考古,對這一帶海濱進行了全面勘探和發掘,發掘持續了5年之久。
出土夔紋大瓦當
出土樹紋瓦當
發現驚天下!
原來,這里竟然是秦始皇當年東巡時的行宮!
石碑地遺址處在台面呈3步階梯狀的人工台地上,范圍內有10個相對獨立的建筑小區,之間有圍墻相連。
各建筑群組大小、形制、數量都不一樣,但高低錯落,疏密有序,明顯是皇朝宮苑的范兒,為皇家會所,猶如清朝時的北戴河皇家建筑群,放在現代也是一處超級豪華的大型高檔休閑度假區。
石碑地遺址有明顯的功能分區,考古報告將之分為1區和2區。
發掘現場
在1區發現很多建筑,其中有一處是浴房。
互相關聯的兩個房間里有一個房間內有浴池。池呈漏斗狀,用磚鋪砌而成,池底部放置一陶盆,盆下有孔,孔下接排水管道,污水排至另一房間內的滲水井中。
滲水井則由排水管道通往戶外的污水池,這污水池是一個陶盆。
這種沐浴間,在遺址上發現不止一處,推測還應該有洗手盆一類設施,絕對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
在2區發現功能更為豐富的建筑遺址。
發掘現場
有浴池必有衛生間,果然在2區中心大夯土台南部的建筑遺址上發現了「廁所」。
這里有3處院落,發現的廁所在西側一處房間內。
蹲位與現在農村流行的旱廁差不多,是在地面上挖坑而成。坑口兩邊各鋪放一塊用于踩腳的空心大磚,方便蹲下排泄。
旱廁,古今人都使用的,這是一種地球人通行的排便方式,我曾在中亞、歐洲多地訪問過,見到了過去的外國人使用的廁所,與中國人的旱廁沒有兩樣。
梁孝王墓地宮內廁所
現代看來旱廁落后了,不衛生,但在秦漢時與現在馬桶一樣,很高級的,流行于貴族家庭。如在江蘇徐州、河南永城等地西漢諸侯王的墓葬地宮內,都發現這種廁所,有的還可以沖水,這就是墓主生前生活方式的反映。
在2區,還發現了飲用水井、冰窖,洗滌房等一系列建筑設施。
古人沒有現代人用的冰箱,制冷、蓄冷多用天然冰,使用冰窖儲存,是貴族之家的標配,在咸陽秦宮遺址上便發現了大型冰窖,甚至連西漢梁孝王劉武墓在山中開鑿時,不忘鑿出一個冰窖。
梁孝王墓地宮內冰窖
冰窖在中心大夯土台北部,由井窖、排水管道、滲水井三部分組成。
井窖口很粗,直徑約1.1米,內置井圈。底部放有一豆盤狀陶器,豆盤狀器并不是整體一塊,由3塊分別燒制的陶片組成,拼合好放在下面,非常嚴實。
下面有一彎頭,連接地下排水管道,與沐浴房發現的浴池排水一樣,污水可以通到院落中的滲水井中。
遺址上的飲水用井旁邊,還有一仰斗狀的水池,池底也埋有排水管,方便將池內的水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這飲用水井和水池均設置在房間內。
排水設施
有的學者因此認為,這里可能是洗滌房,水池是用來洗滌果蔬匣衣物的,旁邊有井,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也有學者認為,水井所在可能是冰窖房,水井是用來儲冰的冰窖,水池則是為了排放溶化的冰水。
值得注意提,這些建筑均有非常合理、精巧的排水系統,沒有直排海中的現象,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有非常超前的海洋環保意識——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有這麼早的環保理念,再說中國人自古不講環保就該掌嘴了!
建筑遺址門口附近倒塌的板瓦及瓦當
內排水有地上、地下各種排水管道;院落之間也均設有排水管道,或預埋,或挖洞放入;院內散水邊緣均以長條磚立砌鑲邊,阻擋亂流。聚集的雨污水集中排往一個大的蓄水池中。
外排水的蓄水區則根據地勢地形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沒有直排海中。
而這一環保理念在做基礎設計時已開始了,充分考慮到了雨污水的滲透自凈的功能。
建筑總基礎經過周密的規劃,首先將夯土台上的院落部分空出,下部以海沙充填,厚達2米余,地表面則鋪上1米多厚的黃褐色黏土。
這種結構有很強的自滲功能,效果非常好,令現代人贊嘆!
姜女墳,實是海蝕礁石柱
再說回「姜女墳」。
這其實是幾塊天然礁石,海蝕成柱。
民間傳說是孟姜女化身的高柱,高出海面20余米,根基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黑色礁石,南北長11米,東西寬8米。如此高如此牢,海浪自然打不倒墳頭(礁柱頂)上的草青。
在此石柱的北側,堆放有一些大型白色河光石,下水部分與對面的石碑地相連。原來,早年這里有人工鋪設的甬道,可以從行宮一路走到「姜女墳」。
遺址發掘現場
遺址的年代不晚于秦始皇東巡。
遺址以石碑地為中心,是包括止錨灣、黑山頭、瓦子地周家南山等遺址在內的大型秦漢建筑遺址群,占地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
對照《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姜女墳」在當時已很有影響,是有名的碣石,上述考古發掘的建筑遺址群,應該是當年的碣石城(宮)。
出土筒瓦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來到這里,派燕國人盧生尋找仙人羨門和高誓。當時秦始皇還在碣石城刻立碑石,并拆毀了內外城墻,挖通了堤防。
想當年,秦始皇率著一大群官宦宮妃登台望海,眼前就是高聳矗立的「姜女墳」,壯觀華美——建筑與海洋融為一體,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完美結合,這位始皇帝一定開心極了,希望長生不老的欲望會更強烈!
但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如同他一手打出的秦帝國不多久便倒下了。
秦始皇走了,姜女墳這處「皇家會所」并沒廢掉,漢武帝劉徹再順著他的足跡走來,又留下了一串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