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結束,標志著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統治王朝的終止,在大清王朝最后的時刻,依舊有不少有志之士,企圖改革,改變中國的落后命運。
這其中改革變法之中,最有名的莫過于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戊戌六君子,然而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改革,變法失敗后,戊戌六君子也遭受到了猛烈的報復。
慈禧在抓不到梁啟超本人后,甚至親自下旨,讓李鴻章挖平梁啟超的祖墳,然而李鴻章照做以后,不僅沒有被梁啟超指責,反而連連稱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大清的迂腐和落后是我們對那個時代的客觀認識,然而當時的人們,并不如此覺得,尤其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簽訂了各種各樣的喪權辱國條約,依舊維持表面的光鮮。
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臣,總結自己帝國屢遭強敵,打而不勝的原因,簡單歸結為「自己的刀不夠快」,所以派遣了大量留學生學習西方技術。
同時,購買大量武器,尤其是艦隊方面,大清的北洋艦隊,在當時甚至被稱為亞洲第一艦隊,就連世界上,也都以為,這頭東方的雄獅已經蘇醒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頭雄獅只是起身打了個哈欠,轉身又睡著了,一場甲午海戰,直接將清政府的打回原形,加速了它的滅亡。
甲午中日海戰,也是這場轟轟烈烈變法的直接導火索,眾多學子們真的憤怒了,因為實在是也太丟人了,這場戰爭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從前,清朝也有很多敗仗,也簽過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但從前清朝的對手是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坦白講,就算輸了,也不丟人。
在當時的全世界,誰能打過如此的一個現代化國家,能夠與之一戰,輸的沒那麼難看,就已經算贏了,清朝在亞洲依舊是無可爭議的老大位置。
但這一戰,實在是洋相出大了,清朝竟然輸給了一個東洋小國,日本是什麼實力?曾經都是我們的附屬國,這一仗的失敗,華夏再也不是亞洲的龍頭,反而成了一個誰看見了都想捏一下的軟柿子。
這一仗為何會輸?怎麼才能打贏?康有為和梁啟超聯合眾多的學子,給出了建議,繼續打!放棄沿海,深入內陸也要打,打持續戰,耗也要把小東洋耗死。
這個戰略與抗日戰爭后期教員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假如按照這個打法,沒準真能力挽狂瀾,什麼馬關條約,無稽之談。
但清政府怕啊,慈禧也害怕啊,國家對她來說重要,沒那麼重要,她看重的更是自己的小家,簽個條約,又能過上安穩的日子,至于什麼國家大義,跟她有什麼關系?于是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
讓一切塵埃落定,這場開幕大戲終于落下了帷幕,然而戊戌派的主角們,這場戲顯然還沒有唱夠,這條約的簽訂,更是點燃了所有人的怒火。
馬關條約的簽訂,將李鴻章后半生都釘在了恥辱柱上,所有人看他都在罵賣國賊,「我們還沒有輸呢,你小子就把條約簽了,台灣都割出去了。」
當時的戊戌派們每日第一件事就是,一起罵李鴻章,李鴻章也很無奈,「食人俸祿,忠人之事」,他只是一個手里有些權利的官員,僅此而已。
慈禧回來為了擺態度,顯得自己忠君愛國,還給李鴻章降職,削減榮譽,此時的李鴻章就像是用完就扔的手紙。
在戊戌君子們罵李鴻章之余,也不免反思一個問題,這場戰爭為什麼會失敗?從前覺得我們之所以打敗仗,是因為「刀不夠快」,洋務運動以后,北洋艦隊亞洲第一,還是輸了,這是為什麼?
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制度不行!這個答案沒有問題。很難想象,日本人為了甲午戰爭的勝利,舉國湊軍費,買艦船,甚至天皇都每天少吃一頓飯。
然而此時的大清呢?正在忙著給慈禧過生日,守衛國境線的大船巨艦還在給慈禧運輸新鮮的水果和海鮮。
大清的官僚體系從上到下都爛到了骨子里,各個官員想的不是為國為民,而是如何貪贓枉法,阿諛奉承,然后快速變現。
很難想象,就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發動機燒的都是冒著黑煙的劣質煤,而日本的艦隊,燒著的卻是我們賣出去的優質無煙煤。
變法!必須變法!熱血的戊戌學子們,恰好遇見了正準備大展宏圖的光緒帝,立馬擦出了熱烈的火花。
清朝皇帝們有祖訓,失領土者,死后不準進祖廟,結果光緒還沒等到親政呢,就碰上了這樣一檔子噁心事,皇位都沒坐穩,祖廟都進不去了。
收復領土!必須收復領土!失去的都要拿回來。此時光緒也剛好成年,慈禧主持大局,忙著過生日,小日子都沒打過,此時上位也是民心所歸。
光緒就這樣與戊戌學子們一拍即合,研究起了如何變法,光緒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常常探討變法探討到深夜。
變法內容也是勵精圖治,包括鼓勵私人企業,翻譯西方先進書籍,廢除八股文,政治上,裁去沒有用的冗官,取消沒有用的官員。
但這場哄哄哄烈烈的維新運動,僅僅維持了百天,從開始的那一天,就注定了失敗。
所有變法改革勢必會觸動傳統舊勢力,裁撤冗官?你知道這些所謂沒有用的冗官是不是誰的勢力范圍?冗官會不會和你拼命?
任用新式人才?那老式人才的權力會不會縮水?歷史上變法人士不少,但有好下場的也不多,鼎鼎有名的商鞅都被車裂。
但是任何變法能夠貫徹下去,都要確定一點,屁股有沒有坐穩?光緒和戊戌學子們,就是一個赤裸裸的反面典型。
說是百日維新都言過其實,這些先進的政策根本沒有落實下去,還沒等到落實,就遭受到了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而光緒帝確實也無可奈何,他就是個傀儡皇帝。
眾多大臣,跪在慈禧面前,哭訴小皇帝不行,還得您老人家主持大局,其實這也無關緊要,改革嘛,失敗了再慢慢改,沒聽說因為改革把皇帝都改沒了。
戊戌學子們也算是開了先河,在知道慈禧又要重新拿回權力的時候,戊戌學子們做了一件更為無腦的事情,打算聯合袁世凱,干掉老妖婆。
這件事可算捅在了馬蜂窩上,這已經不是改革的問題了,這已經可以算謀反了,你說改革,聽你的改革,改革進行不下去,我回來收拾亂攤子,然后你打算背刺我?必殺之!以前你最多算能力不行,現在統統全是亂黨。
再說袁世凱,很多歷史評價都說袁世凱是背叛者,但放在當時的那個歷史環境,可能誰都沒辦法站在光緒帝那邊。
就算不比較勢力,有一天,你同事告訴你,上司的媽媽也來插手公司事務,上司想讓你做掉自己的母親,這事能做嗎?誰做誰是冤大頭,人家怎麼說都是娘倆,有你什麼事,就算做成,你讓以后的上司和同事怎麼看你?上司的殺母仇人?
何況這件事做成對于袁世凱來說又有什麼好處?袁世凱也不算是維新派,他當了總統以后都想著復辟呢!
另一方面,袁世凱必須告密,告密會有好處,不告密很有可能被清算,就算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件事,就康有為那張嘴,都遲早也會把這件事抖出來,還不如提前動手,最少還能落得不少好處。
戊戌變法的學子們,也很快被清算,大多被斬于菜市口,而這場運動的領袖,康有為和梁啟超,都提前收到了風聲,逃往了日本。
慈禧大怒,派李鴻章撅了梁啟超的祖墳,但這時就能看到李鴻章的大度,盡管在戊戌學子們得勢之時,他被大罵為賣國賊。
但是等到李鴻章清算梁啟超時,反而避重就輕,只挖了幾座無主的空墳,梁啟超在日本得知后,也十分感激李鴻章,連連稱贊。
可能是少年經過了風雨,在年紀稍長后,梁啟超在政治改革上也開始保守沉穩,也了解了到當時李鴻章的苦楚,為其寫文章正名。
辛亥革命以后,梁啟超又重回到了祖國的大陸,可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會選擇在袁世凱政府中擔任司法總長重要官職。
不過在袁世凱稱帝以后,又激烈的抨擊袁世凱的小人作為,轉頭加入到了段祺瑞的政府,后在倡導新文化運動和支持五四運動中,梁啟超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包括其子梁思成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設計師,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不朽作品。
是非功過都已是過眼云煙,但歷史不會被人們淡忘,在那個前途未知的時代,我們在今天依舊能懷念起,曾將有一批少年,為國為民,奮斗終身,盡管沒能成功,但誰又會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