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是中國著名的神話故事,再加上嫦娥奔月和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有關,因此嫦娥的大名,可謂婦孺皆知。關于嫦娥的傳說,在《淮南子》中有詳細的記載,基本的故事情節是,嫦娥的丈夫羿從王母娘娘那里得到了不死藥,羿出門后,嫦娥吃了不死藥,便飄離大地,飛向了月宮之中。不過,《淮南子》中的嫦娥的故事并不浪漫,表現為兩點:第一,嫦娥是趁丈夫不在,偷吃了不死藥。第二,嫦娥飄到月宮之中,變成了一只搗藥的蟾蜍,也就是蛤蟆。
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講究圓滿,《淮南子》中的嫦娥形象,不被古代人文認可,因此,經后人加工,這故事發生了改變。修改后的故事大致意思是:后羿射日后,立下大功,因此王母娘娘送后羿一包長生不老藥,后羿長期出門在外,便把藥交給妻子嫦娥來保管。
有一天,有一幫壞人趁后羿出門,逼嫦娥交出長生不老藥,嫦娥為避免被壞人奪走,便將藥全部吞下,身體突然不受控制,飄向月宮。這時后羿回到家,看著飄走的嫦娥,已經來不及了。于是,每逢月圓之時,便仰望明月,把嫦娥喜歡吃的水果食物擺在香案上,紀念遠去的嫦娥。這就形成了嫦娥奔月的「完美」版本。
實際上,這個看似完美的神話故事,有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因為嫦娥的丈夫,并不叫后羿。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叫羿的人,生在堯舜禹的「堯」時期,是一位神射手。
根據《楚辭》記載:
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
也就是說,在堯時期,天上出現10個太陽,堯讓羿射掉其中9個。
在這個射日的「羿」之后,到了夏朝夏啟時期,有一個叫有窮氏的部落,他們的部落首領也叫羿。
《左傳》中記載:
羿居窮石之地,故以窮為國號,以有配之。猶言有周、有夏也。
因為射日的「羿」在前,有窮氏的首領「羿」在后,因此人們把射日的「羿」叫做「羿」或者「大羿」,而有窮氏的首領叫做「后羿」。也就是說,所謂的「后羿射日」,實際上應該是「大羿射日」,而嫦娥的丈夫,應該是大羿,而不是后羿。因為兩個「羿」的名字相似,因此在民間傳說中早已混淆。
1993年,湖北江陵荊州鎮出土了813枚竹簡,有學者驚奇地發現,在「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中,不僅后羿的名字是錯的,連嫦娥的名字也錯了。
在《周禮》中曾記載,中國古代有「三易」,分別叫《周易》《歸藏》《連山》,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只有《周易》流傳了下來,另外兩個「易」則失傳了。沒想到的是,1993年,考古人員在湖北江陵荊州鎮王家台的一個秦墓中,出土了813枚竹簡,其中就包括失傳已久的《歸藏》,《歸藏》全文4000多字,這次重見天日,意義重大。在整理這批竹簡中,發現了有嫦娥奔月的記載。
曰:昔者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枚占□□有黃。占之曰:吉。(□代表受損未識別的文字)
這里提到了奔月之人,名叫「姮俄」,而不是「嫦娥」,而且,這里的奔月,是一個吉利的事情,并沒有記載她和羿的愛情故事。因為《歸藏》產生于周朝,而《淮南子》產生于西漢,因此《歸藏》的「姮娥奔月」,可謂是奔月故事的最早記載。那問題來了,奔月之人,本名叫姮娥,怎麼在《淮南子》里,就變成了「嫦娥」呢?
原來,《淮南子》的作者劉安生活在漢文帝時期,而漢文帝名叫劉恒,古代臣子要避天子名諱,因為「姮」和「恒」同音,不便寫在書中,因此便將「姮娥」改為「嫦娥」。
對此,最新版本的《辭海》對嫦娥一詞的解釋為:本名姮娥,相傳因偷吃不死之藥而飛昇月宮,成為仙女。漢朝文人為避漢文帝(劉恒)諱,改「姮」為「嫦」。
嫦娥原來就不叫嫦娥,《淮南子》把姮娥奔月的故事略有加工,不僅加入了愛情因素在里面,還把姮娥的名字改為了嫦娥,后來故事幾經改變,在民間流傳甚廣。有網友認為,從故事的根源來看,嫦娥應該改名字,改回姮娥。筆者認為,嫦娥既然已經成為經典,名字還是不改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