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全中國,他們一直在和北方的金、西夏、遼幾個民族陷入交戰狀態之中,多年來的戰爭史中一直將這段時期稱作為「宋遼金夏時期」。
因為這段時期的凌亂,因此后代的史學家在圍繞「這段時期究竟哪個王朝為正統」爭論不已,而當年那個兇悍的契丹,現在也成為了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之一。
至于當時讓北宋頭痛不已的「契丹」,是現在哪個民族,說出來或許會不信。
令宋朝格外頭疼的契丹民族
按理來說,一個王朝剛剛成立的時候,通常是戰斗力和凝聚力最強的時候,可是,宋朝對契丹最頭疼的時期,也是這一時期。
宋遼戰爭前后打了二十六年,從宋太宗時期一直打到了宋真宗元年,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北宋有兩次趾高氣昂的伐遼之戰,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宋朝在軍事上的失利,也同樣造就了遼國的膨脹,接下來,遼國有九次大規模攻擊宋朝,最終把北宋給收拾得服服帖帖。
在整個戰爭歷史中,宋太宗和宋真宗父子的軟弱,到了令人難以信服的程度。
而契丹能夠把北宋給收拾住,也確實有一定的歷史脈絡。
在宋太祖趙匡胤剛剛稱帝建宋的時候,遼穆宗都已經在位十年了,不過這個時候不是沒有機會,根據歷史記載,遼穆宗隔三差五就在酗酒和游獵,并且殘暴不已,導致國勢急劇衰弱。
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十年之后,北宋也算是到了一個戰斗力飆升的時期,此時的遼國卻發生了內亂:遼穆宗被身邊六位服務人員殺死,年僅39歲。
這個時候,北宋在忙自己國家的事情,遼國也是如此。
宋太祖死的時候,遼景宗在位十年,他跟前朝皇帝完全不同,通過勵精圖治的方式使得遼國的國勢得以恢復。
而宋太宗也僅僅只干了兩件事:其一為迫使浙江錢俶和福建陳洪進政權納土除國;二是伐滅了北漢這一頑固的遼國傀儡政權。
這些事也直接造成了宋太宗產生了嚴重的輕敵思想,他也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動了伐遼之戰。
有些事,就連宋太祖都沒有做成。
過去,在宋太祖稱帝之后,曾三次去討伐遼國的傀儡政權北漢,最終都沒能得手,更不要說征服燕云地區了,而宋太宗雖然沒有將征服遼國和統一全中國作為戰略目標,可是他目標也不切合實際,就是想要收復燕云地區。
這個戰略目標不大,可他打出來的都是無準備之仗。
在遼景宗勵精圖治之下,當時的遼國被認為是所有割據政權中的第一強國,宋太宗對這個強大的敵人發動進攻,可是卻顯得非常草率。
歷史中也有著明確的記載:宋軍的將士們在二月就出兵北伐,打了外圍,功了太原,經歷了幾個月的苦戰,最終獲得了一次「伐北滅漢」的重大勝利,戰士們打了好幾個月,本身就希望能夠得到獎賞,可宋太宗根本沒提到過獎賞的事情。
而且,在《續資治通鑒·宋紀十》的記載,宋太宗在有一次視察內庫的時候,發現宋太祖留下了大量錢財,還曾發出過感慨:「此金帛如山,用何能盡!」
對宋太祖的歷史和雄心壯志有所了解也知道,這些錢本來就是他留下為收復北漢而存,現在將士們攻下了北漢,可宋太宗卻沒有格局,覺得大家幫他打天下是應該的。
最要命的是,宋太宗覺得「一鼓作氣」最好,也沒有讓失望的將士們休整和調節情緒。
這一切都是因為,宋太宗將前朝都沒完成的「伐遼」看做是吃掉一個小卒那樣輕松。
與此同時,遼景宗這邊早已做好了防備,其一是派出了耶律沙等大將領兵前去救援北漢;其二是命令「北院大王等領兵加強對幽州的防備,以備宋軍北攻。」
為了幽州的安全,北漢當時遭不住的時候,兩次向遼朝求援,可遼景宗為了能保證兵力充足,都沒有同意,這一件事都足以看出:在這次戰爭期間,遼景宗的謀略要比宋太宗高出一大截。
而這段時期,也是契丹文明和經濟高度發展的階段,他們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個在外人眼里兇悍的游牧民族,卻對各級官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當官就得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
這樣一來,契丹非貴族的百姓也找到了晉升的渠道,因此掀起了一陣「讀書熱」,他們中的不少人,也寫出了極為優雅的文章,還有不少人流傳有文集傳世。
而且,中原的文獻不斷向契丹輸入,有的是買有的是搶,里面的很多都成為了契丹人家中的珍寶,這也反應出契丹人對學習漢文化的渴望。
有了知識水平,契丹人也不再盲目自信,他們也有了共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也同樣是文明之邦。
因此,基于這樣的認知下,才有了後來的「正統之爭」,契丹也覺得自己所創造的國家并不是中原國家眼中的蠻夷,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因此,在契丹最后滅亡的時候,都在全方位和北宋展開爭奪。
在那些年的戰爭中,宋太宗伐遼的目的一直很簡單,那就是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當時,這里是燕云地區的中心城市,若是能奪取了幽州,就能直接控制燕云。
高粱河是永定河的一條支流,發源于幽州外,向東斜穿過城內,流向通州方向。
而這次宋遼高粱河戰役的主戰場,就是位于幽州東南處。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駕車來到金台屯,從當地的百姓中挑選出一百多個人來充當「向導」,進入了遼國的境內。
很多被遼國任命的漢族官員看到宋軍大旗已至,紛紛向宋軍投降,老百姓恭迎王師。
而遼軍也確實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兩支機動部隊部署在幽州城外,一支由「北院大王」耶律希達率領,另一路由「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領。
宋軍很快兵分四路攻城,遼軍守城的副將耶律學古正在城外指揮,耶律斜軫則在外部和宋軍交戰。
當年6月,宋太宗移駕城北,向耶律斜軫發動猛擊,也取得了小勝,遼軍有四百多名漢人出城投降,甚至連范陽縣的老百姓都帶著酒肉前來犒勞宋軍。
可遼軍的守城能力也實在太強,宋軍攻了很久都沒有攻下,宋軍只好開始挖地道,結果,三百多名負責挖地道的宋軍戰士卻被生擒。
七月,耶律沙率領遼軍抵達幽州,宋太宗立即指揮部隊迎戰,起初,宋軍確實憑借著優勢取勝,可宋軍已經圍困了十多個晝夜,士氣非常低落,連續作戰能力完全喪失。
耶律休哥率領遼軍的精銳騎兵很快趕到,他們手持火把,向宋軍實施了反擊。
高粱河地區,耶律休哥身受三處槍傷,依舊銳不可當,城內的耶律學古知道援軍已到,立即出城迎戰,宋軍被這突如其來的陣勢驚呆,被殲萬余人。
最終,宋軍很快潰不成軍,上至皇帝,下至士兵,完全一副混亂不堪的狀態,堂堂宋太宗,竟從百姓手里求得一輛毛驢車,這才拼命向南逃竄。
而耶律休哥的傷勢已經讓他無法騎馬,可他還是命令遼軍將士將他抬上車,扶著車去追宋太宗。
真正讓北宋走了下坡路的,還是後來宋太宗的一系列措施導致的。
首先,燕云十六州過去一直都屬于中原王朝的轄地,被遼國割走了幾十年,從宋太祖時期就想把地給收回來,當地的老百姓也都有著類似的想法,他們都認同中原王朝。
宋太宗攻城的時候,很多百姓仿佛看到了救星,紛紛攜帶家眷向宋軍陣地靠攏,以求得到庇護,結果宋太宗不僅輸掉了戰爭,還對這些逃難的百姓沒有任何安置措施,燕云的百姓都非常失望。
回去之后,宋太宗只好查處失律之職,貶了不少官,然而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甚至,正統史書《宋史》對于宋太宗的評價并不高,客觀來說,宋太宗也不是暴君。
不過,自從宋太宗之后,宋朝對于遼也就再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從當時來看,協議保住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時光。
在宋太宗失敗之后,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北宋已被拖入了同遼、西夏兩面作戰的困難境地當中,各地還經常會發生叛亂的事情,這也是北宋朝廷最為需要注意的地方。
此外,遼國這邊的很多將士也和北宋打了小半輩子了,最后的幾場戰役中,他們也不希望拼個魚死網破,再加上蕭太后是個很有視野的女中豪杰,知道入主中原的難度,因此也提前選擇了放棄。
契丹也讓北宋頭疼了很多年,不過,雙方只好一直保持著相持狀態。
契丹的變遷
從遼興宗即位以后,遼朝就漸漸走了下坡路。
那個時代,奸佞當道,百姓困苦,軍隊也漸漸衰弱了下來,可遼興宗并沒有顧慮到這些問題,依舊多次征討西夏,這些都迫使了契丹百姓怨聲載道。
後來的遼道宗時期,遼國更加衰敗,再到天祚帝即位,遼國已經是無力回天。
天祚帝為了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結果被女真軍隊擊敗,完顏阿古打建立了金朝。
後來,金朝抓住了遼國內部叛亂的機會,進攻了遼國,遼軍也不戰自敗。
遼朝一共有210年的歷史,歷經了9位帝王。
此后,契丹人也一哄而散,去了很多地方,不過契丹的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起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等廣大地區,并且建立了西遼。
西遼一共存在了8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掉,結束了一段歷史。
在西遼滅亡后,契丹族似乎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實則不然,其中有一部分契丹人在貴族的帶領下,在克爾曼地區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的爾契曼王朝,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后西遼」,這部分契丹人可能融合進了蒙古、中亞地區人民的血液中。
還有很多沒有搬家的契丹人,則在遼朝滅國后成為金朝的臣民,他們也有不少改了姓氏,也有遷往東北和北部地區的。
再到後來,蒙古族漸漸向元朝轉變的過程中,契丹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原因很簡單:女真人滅亡了他們的國家。
因此,不少契丹人選擇跟著蒙古人南征北戰,足跡遍布了整個中國,他們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駐防,還有一些因為表現英勇而當了官,并在當地定居下來。
接下來的幾百年歷史中,民族間又在不斷融合,這也就造成了契丹人看起來好像消失了的假象。
其實,現在的內蒙古赤峰、通遼,還有吉林一帶都有不少契丹人的后裔。
很多當代人在了解到契丹人的時候,都和許多武俠小說聯系到一起,比如金庸先生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提到了契丹的內容。
一直到了2004年,相關專家利用DNA技術,解開了契丹族的消失之謎。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也得出了結論:達斡爾族和契丹族有著最近的血緣關系。
這也就等于承認了,現在的達斡爾族就是契丹族的后裔。
至此,結論就已經很明確了:元代蒙古人建立蒙古大帝國的時候,由于連年征戰,其中不少契丹人帶著各種想法加入了蒙古軍大隊,就這樣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有的保持著較大的族群,比如達斡爾族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留存了下來;還有的小部分分散的部群,則被當地人同化了,后者最難尋找。
而且,契丹族也保持著「通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族已經不存在了,這也就是契丹人給人的印象已經是「消失」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