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死如燈滅,萬念俱成灰。」信奉唯物主義的人相信,世界上并沒有什麼鬼神之說,由此對于人死這件事情,也不應該有太多的紀念,人死了過后自然應該化作一堆化肥。
對于生死,唯物主義者與古人的觀點恰恰相反,古人是不相信人死如燈滅的,故而在葬禮一事上才會格外隆重,人們會將生者喜愛的物品葬入他的陵墓。
很多時候人們也無法說清這兩種觀點誰對誰錯,因為恰恰是古人的這種觀念,才足以讓今天的人們能夠通過發現古墓而認識到千百年前的世界……
1975年10月中的一個尋常日子,尋常的人們干著尋常的事情,福州市第七中學將自己的操場擴修在了浮倉山。
浮倉山距離市區五公里,高約38米,此處環境優美、景色宜人,1956年的時候,此地曾出土過古老的陶器,在經過考證后,專家認為這應該是商周時期閩越族先民聚居的地方;擴修的工人沒想到,他們一鋤頭挖下去,竟然又挖出了一座古墓。
專家聞訊后,立刻趕往墓地進行清理,最終人們清理出一座三合土結構的石壙墓,為了防腐,在棺槨之間灌注了滿滿的松香,經過考證,這是一座南宋貴族的古墓,但是,當看到墓中的陪葬品的時候,專家卻感到了詫異。
原來,這座貴族墓中的陪葬品并不像之前發現的那些貴族墓葬,
在這座墓葬里,專家們并沒有發現許多金銀珠寶,當他們打開墓葬中安置死者和隨葬品的包裹后,發現里面裝著的竟然全部都是絲織品!
所幸,墓中的一塊墓志銘保存還算完好,眉頭處用小篆寫著「宋故黃氏墓志銘」七個大字,從內容得知,這個墓葬中埋葬了一名叫黃昇的女性,與她合葬的還有她的丈夫,由于丈夫在黃昇死后又娶了一位夫人,故而那位夫人也葬在此地。
由于黃昇去世的最早,最先葬入這座墳墓,作為墳墓的女主人,專家們便將這個墓葬稱為黃昇墓。
經過考證,學者們推測,黃昇的父親是福州的狀元,黃昇在十六歲的時候便嫁給了丈夫趙與駿,趙與駿沒有官職,但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是標準的皇室后代,二人也算門當戶對。
令人遺憾的是,僅僅成婚一年,黃昇就因病去世了,去世時僅十七歲,去世后,黃昇的家人便將她葬在了浮倉山上,這位少女從此靜靜地沉睡在此處,直到千年以后古墓出土。
最終,黃昇墓中共出土了四百多件絲織品,其中各式各樣的袍子、裙子、褲子都有,其中還出土了幾件短裙,這些短裙由綾羅織成,薄如蟬翼,與人們對古代女子衣著保守的印象大有出入,有些衣服質地同樣輕薄,面料以輕紗為主。
在人們對這樣的衣服感到害羞或不解的時候,人們也意識到古墓中豐富的絲織品一定能夠填補宋代服裝研究史上的空白。
同時,由此也可以看出,黃昇生前必定是一個極度愛美的少女,她就和現在的許多女孩子一樣,沒事的時候便掏出自己的私藏,在鏡子面前比比劃劃,隨著她的去世,這些她心愛的衣服也陪著她躺進了冰冷的墳墓。
由于這些絲織品年代久遠,遇到空氣便會氧化成粉末,專家們立刻展開了搶救性挖掘,最終,人們成功將這些文物運回了博物館,將這幾百件絲織品依次分開,它們都得到了妥善地保管。
保守還是開放?藏在出土服飾中的服裝觀念
服裝是一個在不斷傳承之中創新的概念,盡管各朝各代的服裝均有不同,但是在服飾的形制上,卻是一脈相承的,宋朝的服裝正是承襲了唐朝五代的舊制,在這之上衍生出了自己的簡樸素雅的風格。
不同于唐代的熱烈奔放,繁花似錦;宋朝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帶有一種清冷和淡雅的氣息,這樣的刻板印象也體現在了服裝上。
受朱理學說的影響,到了南宋,溫婉柔淑被視作女性道德的標準,如果婦女的著裝稍有出格,便會遭到文人學者的痛批,所以人們一般都認為宋朝女子的著裝是厚重而含蓄的,但是黃升墓中出土的文物又多多少少改變了這種印象。
在黃昇墓出土的時候,人們便發現了這位婦女上身穿著9件衣服,下身穿著11條裙子,人們將這些衣裙分開后,發現制作這些衣裙的材料都很輕薄,主要都是由絹、羅制成。
其中還有一件深煙色的牡丹花羅背心,它晶瑩剔透,精美非常,但重量僅僅有16.7克,是舉世難得的珍品。
從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南宋時期,由于紡織行業的大力發展,許多質地輕薄的面料被生產出來,宋代的貴族婦女都非常喜愛這種輕薄的面料,穿上這種面料制成的衣裙,便能人為地營造一種飄逸柔美的氣韻。
——原來,輕薄飄逸、滑嫩細膩才是宋代服飾的特點,宋代的服裝不像人們印象中的死板保守,反而處處體現著魏晉服飾的特點,與魏晉有別的是,在形制上,宋人將寬衣大袖的服裝收緊,飄逸之中不失簡約,更方便出行和勞動。
此外,在黃昇墓中還出土了許多不同種類的衣服,其中出土了一件背子,長袖窄口的設計是宋代特有。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女性不論身份地位,都喜歡穿戴這樣的被子,由此也可以看出,
不同于其它時代在衣著上的階級分明,在南宋社會,整個婦女階層的著裝都顯示了一種統一的風格。
同時,在黃升墓中還出土了一條「褲子」:這件衣物由兩片衣料縫合而成,讓它具有褲管的樣式,并縫合成具有「人」字形的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穿褲子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長期以來,婦女都只被允許穿裙子,在二戰以后,褲子才正式進入了女性服飾領域,然而從黃昇墓中出土的24件褲子卻說明,在以保守著稱的宋代,對婦女穿褲子一事卻并不排斥,可見開放和保守,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北宋年間,由于戰事吃緊,身為皇帝的趙匡胤便大力提倡節儉的概念,當時除了皇室,其余人都沒有資格穿華麗的服飾。
但是在黃昇的墓葬中,卻幾乎沒有出入素色的衣服,這些服飾全都繡著精美的花邊和提花,裁縫方式多種多樣,服飾細節精美無比,與人們印象中的質樸形象大有出入。
一提起宋朝,人們總是想到淡色的衣裙、方冠的文人和淡雅的青瓷,而黃昇墓的出土告訴人們,宋代的氣息顯然不是如此清冷的,至少在服裝上,貴族們依舊喜愛著華麗繁復的風格。
只是由于理學和皇權的兩座大山壓在了當時的婦女頭上,許多女子失去了穿紅戴綠的權利,由此才發展出了低調奢華的服裝風格,
從黃昇墓出土的服飾來看,南宋時期的貴族們依舊過著衣著華麗、寶馬香車的奢靡生活。
就從墓主人黃昇來說,盡管身為貴族,但她既無品級、也無封號,從她的陪葬品來看,這些衣裙的華麗程度也遠遠超過了她應該擁有的制式。
趙匡胤的旨意最終也變成了一道空文,南宋的社會,一邊是奢靡無度的貴族,一邊是關外蒙古的鐵騎,戰火最終燃燒在煙柳畫橋的臨安,那些輕盈飄逸的綾羅也被燃燒成一堆灰燼,經過戰火的洗禮,後來的人們也終于忘記宋朝的絲綢長成何種模樣。
而黃昇墓的出土,總算給后世的人們留下了最后一絲安慰。
如果說在黃昇墓中出入的衣裙讓人們還原了宋代女子的著裝風格和著裝觀念,那麼在其中出土的一件物品便能夠體現那個時代的女性對婚姻和身份的憧憬與向往。
這件物品便是大名鼎鼎的霞帔,霞帔是服飾的一種,起源于唐代女性的「帔子」,唐代的女性發明了帔子,出門的時候便披在肩上用來保暖,功能類似于今天的披肩。
漸漸地,人們發現這個保暖的衣物隨風飛舞時姿態十分優美,會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于是人們便將霞帔加長,并用輕薄的材料制作,最終讓霞帔的裝飾價值高于實用價值。
到了宋代,霞帔就成了朝廷命婦象征身份的禮服,隨著品級的高低,霞帔上的裝飾也會有所不同,但在形制上卻保持了一致:它們由兩條繡滿花紋的細長帶構成,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形成一個「V」字形。
不同于上文提到的背子和長裙,霞帔恰恰象征了女子的身份地位,因此一般的平民婦女便不能進行私自穿戴,在宋代的時候,又衍生出了「紅霞帔」「紫霞帔」這樣的后妃封號,因此靠著一個霞帔,這個社會便可以將婦女分為三六九等。
在宋代的皇宮中,除卻有身份的女子,還有一類人也擁有穿戴霞帔的權利,這類人就是受到皇帝恩寵的宮女,她們雖然還未獲得名分,也沒有正式的「職稱」,但是她們可以在衣服上佩戴紅、紫霞帔,作為與普通宮女的區別。
擁有了這樣的紅紫霞帔,便意味著自己的身份已經比普通宮女高了一等,這張霞帔無疑是一張人生升遷道路的入場券,讓這些女子能夠進入后宮,成為權利之爭的勝利者或犧牲品。
但是僅僅憑借一張霞帔便能成為皇室貴胄的例子少之又少,在整個宋朝的歷史中,僅有一名女子從紅霞帔做起,最終登上了貴妃的高位,宮廷里經常會出現身穿紅紫霞帔的低級妃嬪,她們穿著這件霞帔游走在宮廷,最終也穿著這件霞帔無人問津的死去。
然而,霞帔的意義卻不僅僅在于身份,平民女子雖然不能隨意穿戴這樣的霞帔,但是在一個特殊的日子里,她們也可以獲得這份殊榮,那就是在她們婚禮的當天。
婚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終生大事,對古時候的女子來說,婚姻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對結婚以后的生活,這些女孩總是充滿了無盡的遐想,而結婚也被古人親切地稱呼為「小登科」。
在婚禮的當天,新娘子便會穿上鳳冠霞帔舉行儀式,這時候的霞帔就變成一種帶有祝愿性質的象征了——不能當誥命夫人,那當一個平安快樂的新娘也好,唐代白居易有詩云「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便很好地形容了新娘子的華麗裝束。
而黃昇既身為貴族,又是新婦,她的霞帔精美無比,在下端還系有扁圓形的墜飾品,相信對于她本人來說,這件陪葬的霞帔也是意義非凡的,其中既有身份的象征,也有對婚姻的美好祝愿。
光陰如梭,距離黃昇墓的出土已經有幾十年了,在黃昇墓中出土的服飾極大地填補了學界對宋代服飾研究的空白,使人們得以遙遠地望向那個千年之前飄逸柔美的女性世界。
後來者也認識了這個生于宋代,不幸早夭的新婦,十幾歲的她正值風華,處于愛美的年紀,和現在許多普通的女孩子一樣,追求時興流行的衣物,從這些浩如煙海的絲織品中,人們也能與千年之前的古人建立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聯系。
黃昇墓的出土不僅填補了服裝史的空白,這些漂亮的衣裙還吸引了一批小眾圈子里的人,這些人就是漢服愛好者。
漢服愛好者是近幾年開始衍生的一個群體,是對喜愛漢服文化的一類人的統稱,喜愛漢服的人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擔任各種各樣的職業,但因為這一個相同的愛好,他們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小眾文化圈子。
在這個圈子中,又有一群在現實生活中擔任設計師或裁縫的人,他們將目光放在古老的漢服,專心研究各朝各代漢服的形制,再結合現代的裁剪技術,從而制作出精美的漢服供愛好者們穿戴,在漢服的形制研究上,這些愛好者們付出了不輸于學界的嚴謹態度。
黃昇墓的出土填補了宋代服飾的空白,因此這樣的古墓自然也沒逃過漢服愛好者們的眼睛,2020年,在漢服愛好者們創辦的網站上,便有許多人精心整理了黃昇墓中所有衣物的數據,肩寬袖子衣長無一巨細,在擁有了精密數據的基礎上,便可以進行漢服的制作。
即使已經過去千年,黃昇墓中的絲織品依然散發著獨屬于時尚的生命力。
2021年,為響應國家政策,推動博物館「活起來」的活動,福建博物館特地將黃昇墓中的藏品一一拍攝,并請來專家講解,制成了一部精美的紀錄片,同時也有許多漢服店家成功仿制了黃昇墓中的一些服裝,并將其掛在店鋪售賣。
2022年,隨著漢服圈子影響力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漢服愛好者加入了這個大家庭,作為文物,黃昇墓中出土的服裝顯然會迸發出更多屬于當代的價值,這或許才是人們發掘文物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