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4日,河北易縣武陽台大隊社員在村西耕地時發現了鐵劍、鐵戟和像刀一樣的小物件,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還是幾近腐朽的人骨殖。得到消息后,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入駐進行考古挖掘,但揭開土層后,人們眼前是一幕既凄慘又奢侈的奇觀!
是什麼樣的場景,令見多識廣的考古人員如此感嘆呢?那還要從發現古代遺存的地界說起。
提起河北,「燕趙之地」足以說明這片土地的歷史積淀之厚,特別是跨越華北與東北的燕文化,它與其他北方文化交互作用,總終為秦漢帝國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礎。而戰國時期的燕國都城燕下都,正是位于易縣。
1949年之前,對于燕下都遺址的考古挖掘就開始了,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對燕下都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調查,之后一系列勘察發掘相繼展開,2千多年前的宮殿區、作坊區、墓葬區等遺址重返人間,特別是大量珍貴的文物遺存,為這座數千年的北方雄都揭開了神秘面紗。
這燕下都遺址就在如今易縣縣城東南4公里處,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燕下都遺物異常豐富,既有印證燕國燦爛文化與富足的青銅器等,也有讓人們窺見千年前戰爭可怖的埋葬著數千顆年輕男子首級的「人頭墩」。
而今天文章的主角,正是在如此輝煌又殘忍的燕下都遺址范圍內發現的。人們將其命名為M44,也就是44號墓。
說是墓地,但葬坑中卻沒有發現任何葬具痕跡。但其中的22具人體骨架卻告訴人們,這確實是一處古人的長眠之所。這些骨架有些互相疊壓,有的斷首離肢,經過檢測,這些都是年輕的男子骨骸,而尸骸旁邊,還有箭頭、刀兵等殘存物,這樣的凄慘一幕,令人唏噓,千年前諸國戰爭,果真殘酷。
但人們在感嘆戰爭殘酷的同時,這葬坑中發現的事物,卻令人「興奮起來」:這些發現,「太奢侈」了。
這些骨架一旁,人們發現了成堆的貨幣,類型有刀幣,也有布幣。但真正讓考古人員激動的,卻是長滿了鐵銹的碎片。
44號墓出土遺物共1480余件,其中貨幣1360余枚,剩余的主要為鐵器和銅器。79件鐵器中,有劍、矛、戟、刀、鋤等,對部分鐵器的檢查表明,除了個別由塊煉鐵直接鍛成而外,其余大都是塊煉鋼鍛制的。
在眾多鐵器中,特別是一件生銹「鐵人頭吸引了人們的注意。經過復原后,人們發現這是一個由89塊鐵葉編綴而成的「自衛神器」——戰國鐵胄。
胄特指中國古代將士防護頭頸的裝具,鐵胄就是鐵做的頭盔。在中國古代,保護身體的防具稱「甲」,保護頭部的防具單獨叫作「胄」,所以「甲胄」一詞便成為對防具的統稱。
這件文物頂部側面保存完好,呈現人體頭顱一樣的曲線,內側還殘存著紡織品痕跡,編綴的鐵葉被打磨為圓角長方形,表面微微凸起,從頂部到底部一共7排,還有兩側為矩角形,構成一個形象的額角!
中國最早的頭盔發掘于安陽殷墟,由青銅澆鑄而成,紋飾精美。西周簡化了頭盔制作工藝,便于大規模生產。春秋時,青銅盔更貼合頭型,更利于實戰。戰國時,皮胄和鐵胄開始出現。
而在44號目發現的這件「胄」不惜工本使用了大量鐵片編輟而成,而鐵器作為那個時代最珍貴的物資,也是最先進的科技,這件精致的胄以及同一葬坑中的鐵器們,一起幫考古人員解開了燕國強盛的密碼之一。
戰國時期,燕國疆域并不大,它南起易水流域,北達今天內蒙赤峰一帶,氣候寒冷,本來不具備成為強國的資本。但是燕國擁有戰國時期最為先進的冶鐵技術和農耕技術,將燕國推上了能與中原大國媲美的強國之列。
當時,燕國鐵器的制造技術還是普及程度均位于諸侯國前列。戰國時,燕國已掌握了塊煉鐵、生鐵冶鑄、塊煉鋼、鑄鐵脫碳鋼、退火柔化工藝、淬火工藝等先進的冶鐵技術。
燕國冶鐵作坊不僅多,而且規模還不小。例如,在燕下都遺址上發現的治鐵作坊就達到了9萬平方公尺和17萬平方公尺,這麼大規模的冶鐵作坊,一般都由官府經營,而在44號目中發現的鐵劍等遺存,更是使用了淬火方法以增加其硬度,這在當時各國中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除了使用鐵劍,燕國還大量使用了「鐵兜黎」,在冷兵器時代,鐵制鎧甲對戰士的防護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所以燕國軍隊數量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是戰斗力強,傷亡率也很低。
此外,發達的冶鐵業也為燕國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先進的工具,當時燕國國內的農民在生產中廣泛使用鐵制農具,為耕種、灌溉提供了便利。
先進的農業生產讓燕國的國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據《戰國策·燕策》記載,燕國的糧食儲備可以「粟支十年」,畝產量達到了150斤左右,大大超過了齊、魏、秦等國。燕國甚至有多余的糧食進行釀酒。
此外,鐵制工具的廣泛應用,還為燕國帶來了興盛的鹽業等產業,這都為燕國與中原其他強國抗衡提供了資本。
在先進生產力的支持下,立國于西周早期的燕國從武王分封到戰國末期滅亡,共傳承了近900年共計40多位君主,雖然燕國北有東胡,南接齊國和趙國,正是強敵環繞的地緣位置,但燕國硬是靠著「黑科技」奇跡般存留下來,還一躍成為七大戰國之一,甚至燕昭王時期重用樂毅,一度滅亡了不可一世的齊國。
只不過,雖然一時輝煌,但遇上了通過變法圖強,且制造業水平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系列化的秦國,燕國終于沒能延續奇跡。
公元前228年,隨著趙國覆滅,燕國失去了阻擋秦兵的屏障。很快,在秦兵猛攻下,燕下都陷入毀滅末日,縱橫八百余年的燕國,從此消失歷史。而曾見證燕昭王筑黃金台廣招天下賢士的豪邁與燕太子丹勇士荊軻壯行的悲壯的燕下都,也只在風云激蕩中,殘存了慷慨悲歌的故事。
堅硬的鐵胄,冰冷、沉重,卻是戰士生命的最重要防線,給了戰士沖鋒向前的勇氣。千年已逝,壯士未返,燕國鐵胄靜靜沉埋于土層,訴說千年前的慘烈也講述著當年的光輝!穿越時光,了解歷史的積淀,這也正是考古魅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