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全是黑科技?考古專家重新勘測,五大「驚奇」震驚世界

小酱 2022/12/08 檢舉 我要評論

秦始皇陵五大驚奇

地下陵宮呈現 倒立金字塔,用 夜明珠作日月星辰點綴穹頂,以 上百噸水銀模擬江河湖川, 人魚油燈久久不息, 世間罕見的珍寶堆積成山。

這些關于秦始皇陵的民間傳說流傳了許多年, 但皇陵本身仍然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千百年來竟無人敢挖。

在1974年,一位陜西農民拿著鐵鍬重重地一鏟, 意外挖出了一個陶土人頭沉睡了2000年的龐大地下軍團漸漸出現在人們面前,開始為世人揭曉這座千年陵宮的秘密。

但是時至今日, 秦始皇陵園仍然沒有真正被開啟。

考古專家在2002年通過更先進的儀器,對秦始皇陵展開了全面的勘測, 足以讓世界為之震驚的「五大驚奇」也漸漸出現在人們面前。

沉睡的皇陵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嬴政誕生在邯鄲,13歲的時候便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等到22歲時才正式登基「清理朝政」,39歲便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50歲病死在現在的河北巨鹿縣。

這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始皇帝就連修建的陵墓也獨具一格,根據史書記載,總共耗時30多年,動用了70多萬勞工, 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浩大的工程之一

圍繞著他這座陵墓和地宮,千百年傳出了許許多多的神奇的傳說故事。

據說,秦始皇將陵墓修建在驪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該地多黃金和美玉,也有說法認為,驪山呈現簸箕的形狀,宛如巨大的蓮花瓣,而墓穴所在之處就是蓮花的花蕊中心,這是風水上等的吉穴,陵墓似蓮花般盛開,江山可以傳至千秋萬代。

傳說中所描述的地宮結構和掩埋其中的陪葬品,我們知之甚少,這也給后代學者留下了諸多不解之謎。

而在1974年,陜西農民的鐵鍬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也開始為我們撩起秦始皇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1974年3月底,干旱襲擊了陜西臨潼縣西楊村地區,當地的農民迫切希望挖一口井,通過地下水來拯救漸漸枯萎的莊稼。

這口水井的位置選定后,當地農民主動跑來參與水井的挖掘工作,很快就在干涸的土地上揚起了一片塵土。之后,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他們已經將表層干涸的土去掉了,可是下面的土壤卻絲毫沒有變得松軟,反而越發越硬。這讓在場的農民們非常詫異,當有人挖到3米多深的時候,用手中鐵鍬用力一鏟, 從地下挖出了堅硬的紅色泥土。

起先大家沒有多想,只是以為這下面可能是古代的窯廠。

但是他們再往下挖了五六米, 卻意外挖出了一個跟真人很像的陶土人頭,隨后又挖出了古老的弩機和城墻磚 ,所有人見狀心中咯噔一下,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挖到古墓之類的東西了。

省里和縣里的文物部門得知消息后,火速趕往這里,成立了第一支考古發掘隊,在驪山腳下的這片荒漠的石頭灘上開始地毯式的搜尋和試挖。之后歷經幾十年的不懈努力,考古專家們努力探尋著秦始皇陵地宮神秘面紗背后的真相。

被發掘出來的一、二、三號兵馬俑坑占地 達到了2萬多平方公尺發現陶俑、陶馬8千多件青銅兵器10萬多件,誰都沒想到僅僅一個陪葬坑,竟然就能有如此大的規模,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前所未見的。

盡管專家們已經發掘了一部分, 但是他們的腳步只是在秦始皇陵地宮的門前來回走動,探鏟從未驚擾到迷宮中沉睡的主人。

在2002年,借助高科技「透視」和傳統探鏟方法,考古專家們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全面的勘測,足以震驚世界的五大驚喜也漸漸展現在大家面前。

第一大驚奇是秦始皇陵的超大規模。

根據考古勘探的資料表明, 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積達到了56.25平方千米,相當于78個故宮。

光是在1981年發掘出來的3個兵馬俑陪葬坑,就已經被評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了,但是這些陪葬坑也不過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罷了。

幾十年過去了,考古專家們在秦陵陸續發現了數百萬平方公尺的建筑基址,有 600多座各種類型的陪葬坑陪葬墓以及 修陵人墓

還有專家曾感慨,在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深度和廣度超過了國內任何一座帝王陵園,簡直就是一座設計規整、建筑宏偉的都城。

第二大驚奇是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河。

史學大師司馬遷是這樣描述的: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班固的《漢書》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人魚膏為燭,水銀為江河。」

據說, 秦始皇陵地宮中水銀形成的河川會向著一個方向單向流動,通過專門為水銀河設置的通道,能夠像真正的河流一般在地下循環流動,既能起到防腐的作用,也能防止盜墓賊惦記。

而在民間,甚至還有著秦始皇就躺在純金打造的棺材里,游蕩在水銀制成的江河上,巡視著他的地下王國。 不過這些都只是傳說而已。

千百年來,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而現代科技的發展,卻為驗證秦皇陵地宮埋水銀這個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為了搞清地宮中是否真的存在如此之多的水銀,考古專家們多次對皇陵的土壤進行采樣勘測, 發現越靠近地宮的部分土壤中的汞成分就越高,還發現了一個面積約1.2萬平方公尺的強汞異常區。

專家推算,地宮中至少含有100噸水銀,這樣的發現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水銀制作非常復雜,中國在80年代的時候一年的水銀產量也不過300多噸,很難想象在科技遠沒有現在發達的秦朝時期, 人們要如何制作多達100噸的水銀。

第三大驚奇是秦始皇陵中的「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上往下俯視秦始皇陵封土, 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正方形椎體,美國人還將其稱為是 「黃土金字塔」,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的胡夫金字塔還要大。

秦始皇在封土內建起了九層高台,據說是用作他將來 「靈魂出游地宮」。之所以建成九層,大概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九五之尊」,而「九」也可以諧音為「久」,正好帶著 長長久久的寓意。

而經過考古鉆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構造,也是一個與封土同等規模的 「倒金字塔」

《漢舊儀》一書中記載,秦始皇陵在施工時 「已深已極」「深極不可入」,說明當時已經挖到了不能再挖的地步,這就讓人好奇, 這個「已深已極」究竟是有多深難道真像傳說中那般深可見黃泉嗎?

第四大驚奇指的是秦始皇的「守護陰兵」。

在三個兵馬俑坑發掘初步完畢后,專家們看著眼前的昂首挺胸,整齊排列的兵馬俑們,卻發現其中的一個畫面有些奇怪。

在一個坑中,有個戰士正指揮著一組士兵站在最中間,這些士兵陶俑分別拉著4匹馬車和戰車,帶著威風凜凜的氣勢。

這個畫面奇怪的地方在于, 士兵中似乎少了一個人。這個軍隊中的總指揮似乎并不在兵馬俑坑中,使得整個畫面好像少了什麼關鍵的東西似的,顯得十分不協調。

考古專家們盯著這個畫面左思右想,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缺少的那個總指揮就是生前立下千秋功績,死后還想長生,繼續享受帝王生活的秦始皇。

他想要確保這群兵馬俑足以迎擊敵人,于是給每個兵馬俑都準備了盔甲。考古專家們在兵馬俑坑中發現了大量石片,數量足有600多片,每一片都用細細的青銅絲串聯起來。

當然,這樣的石制重甲只要遭受一點重擊,就很有可能會粉碎。那麼為什麼要制成石制的呢?難道是想要節約成本嗎?建筑陵墓時手筆巨大的秦始皇,想來他應該還不至于吝嗇這一點經費。

專家們推測,秦始皇在世時仇敵眾多,敵人都派出了荊軻這樣的刺客來到他眼前, 他估計是擔心自己死后還會遭到敵人的報復,于是就想給自己的戰士提供盔甲,讓他們作為「陰兵」,繼續保護自己 。

傳說在驪山與秦皇陵之間還有條地下通道,陰天下雨時能夠聽到陰兵過道時,兵馬的聲息。不過截至現在,考古專家們仍未發現這條地下通道。

剩下的第五個驚奇有些特別,指的是秦始皇陵中,能夠久久不息的人魚油燈。

據傳,秦始皇用人魚油制作了長明燈,此燈在地宮中長長久久地燃燒著,經過2000多年都沒有熄滅。 那麼,這里所說的「人魚油」是真實存在的嗎?

在司馬遷的記述中,說到地宮的照明方式,他用了「 以人魚膏為燭」這樣一句描述。很多學者都認為「人魚」來自「東海」的認識,可能與鯨魚有關,甚至在《三秦記》中還有 「始皇墓中,燃鯨魚膏為燈」的說法。

而在湖南出土的秦朝竹簡則證實了這一點。竹簡上清楚地記載了一件秦始皇派人獵殺鯨魚的故事。當時秦始皇派出徐福去尋找長生不老藥,結果徐福在海上遇到了鯨魚,就回來告訴秦始皇仙藥由鯨魚守護。

于是秦始皇便派人前去捕殺鯨魚,因此收獲的油脂就用作了長明燈的燈油,也就是所謂的「人魚燈」。但是想讓地宮的長明燈從過去燒到現在,至少需要200頭鯨魚的油脂才夠用,同時還要考慮氧氣問題。

而經過考古專家勘測,墓中似乎確有什麼明亮的物體存在,具體是什麼還不清楚,但人魚油燈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猜測方向。

雖然借用高科技,使后人捕捉到了秦始皇陵地下的一些神秘氣息,但仍未徹底揭開謎底,秦陵地宮中仍存在著重重難解之謎。

而考古工作者認為, 不挖秦始皇陵就是當下人們最合適的選擇,因為秦始皇陵的復雜程度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

諸如 地宮中究竟有幾重宮門秦始皇的棺槨究竟由什麼制造、又 是否真的懸浮于地宮之中等等,這樣的謎團只能等待有朝一日來解答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