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家族》中將歷史概述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不錯,人的一生都在追尋兩個問題:我從何處來?我要到何處去?
每一個童稚未脫的孩子都曾問過父母這個問題:我從哪里來?垃圾桶、郵件箱、手機贈品、別人的禮物……幽默詼諧的答案多種多樣。
可如果將這個問題嚴肅對待呢,圍繞這兩個終極難題,人類社會有了重大發展,至今科學家、數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等,仍然在努力探索,試圖接近正確答案。
盡管我們終不能知道確切的真相,但他們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從未斷絕過,這點從眾多歷史文物,和不斷變化的文字上就可以看出。
順著文物與文字的脈絡一步一步向前追溯,學者們揭開了更多歷史謎團,發現了比商朝更早的朝代——夏。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考古發現的神秘的夏朝。
考古這一項來冷門的學科,在文化傳承復興的浪潮下也逐漸復蘇,多了許多人氣。隨著眾多專家與青年新生力量的注入,近年來考古學的成績也突飛猛進。
華夏大地是一片充滿故事的土地,埋藏在地下或墓穴里的每一磚一瓦,一盆一缽都經歷過歲月的沖刷,沉淀著深厚的歷史印記。
春秋戰國是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期,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往前追溯周禮的印記繼續綿延,往后漫溯六國統一,秦朝開啟,第一個封建王朝建立。
因此,戰國時期的書簡、布帛、文物、珍寶更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從中也能得到更多的發現來修正我們對歷史的認知。
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文物中,有幾件讓我們現代人都目瞪口呆,它們都是什麼呢,背后有怎樣的故事呢?
首當其沖的,便是杭州出土的戰國水晶杯,目前安置在杭州歷史博物館。這個文物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頗多爭議。
整個水晶杯體積很大,是天然水晶做成的,而且是純手工打造而成,天然水晶中摻有一些雜質,杯體的內外壁輪廓不是同心圓錐,內壁線條也不十分平直。
另外有名的便是曾侯乙墓中的諸多寶貝,編鐘,彩棺槨,各類木雕器組,古琴,青銅冰鑒、缶、樽等銅器。
其中最精美的當屬曾侯乙尊盤了,目前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尊盤是失蠟法登峰造極之產物,讓人不禁感嘆,曾侯乙品味太好太有錢。
除了眾多精美的文物,帶有文字記載的文獻的研究價值則更高一層。諸多的文物上都刻有銘文,有甲骨文,后期有金文、小篆等文字。
清華大學的文物研究學者,就通過戰國時期文物上刻寫的甲骨文,讓我們了解到了一個困擾許久的謎團,也幫助現有歷史往前追溯至夏朝。
夏朝是否存在,國際社會上至今仍然爭論不休。而清華大學破譯的神秘文物上的甲骨符號,正是作為夏朝存在的例證。
清華的學者費盡千辛萬苦,破譯出文物上的甲骨文證明「商」之前確有王朝,而該王朝未必叫做「夏」,眾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都松了口氣,難怪找不到夏朝。
商代那麼成熟復雜的甲骨文絕對不可能是突然冒出來的,所以一定有一個來源,只是現在沒找到夏的確切地點在商之前確實存在一個文化或政權。
夏朝或前商王朝的存在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商朝不可能是中原地區第一個廣域王權國家。但是不能確定它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夏」,姑且我們把它稱呼為「夏」。
我們國家近年來,也大力開展「夏商周斷代工程」,發掘出更多夏王朝存在的證據。
對于夏朝,一些學家認為作為一個族群或者區域政權,是和商周兩族一樣一直在延續存在的。如果夏不存在,那麼大禹也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治水也是子烏虛有。
只不過是因為某種軍事上、經濟上,或者文化上的原因,最早發展起來,獲得了在中原地區獨高的地位,想象一下周、商、夏獨霸地位依次下降就是了。
夏朝的存在無可置疑,但是它的前期的記載都很不可靠,什麼大禹治水,啟開始家天下之類的,夏的崛起應該是比較漫長的過程,并沒有這麼截然而出現,夏到后期歷史才比較可信,看王名也能看出來。
夏在《方言》秦晉之間為「大」,很有可能就是古周人對第一個大國的稱呼。畢竟周人后來也稱自己為夏人。
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可能真的曾經有一位大禹,因為治水的功績被萬世傳頌。而且很可能,借助治水這種需要,所有部族傾力配合的絕世大工程,由此建立起了一個最早的松散聯盟。
至少當時其他部落都是臣服于他,聽他統一調配的,至于那個聯盟算不算朝代,是不是傳說中的夏,就難說了。
并且他們認為王名正是夏最詭異的地方,開國的叫「啟」,被滅的叫「桀」讀音與「結」相同,聽起來更像是后人編纂出來的。
一些人從甲骨文字形進行推測,認為可能出現過「夏」「商」并立的情況,華夏北來是商人北來,文字是商人創造的,而夏人是南來的,出自河洛之間,更早商夏皆出于西羌 。
商人北來,文字北來,龍形北來可能是北方龍形,出于蛇但神化于極光閃電,但不排除南方也有龍蛇形,南方夏人龍形疑似出于蛇而描述星象。后商人統一了龍形。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次很勇敢的嘗試,在資料如此不全、時間如此緊迫的情況下去進行夏商周斷代,做出的結果注定難以讓人信服。
但是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框架,把學界的矛盾點和共識點都擺到明面上來,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工程的肩膀上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