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曾發現21.5公斤的「戰國門鈴」,出土后沒人敢碰,今成了國寶

小酱 2023/01/29 檢舉 我要評論

1966年,那個「萬眾一心」的熱血時代,不僅老百姓齊心協力的建設新家園,河北易縣也有了重大發現;一件碩大的青銅器橫空出世,瞬間將人們拉回到2000多年前,而且是氣魄磅礴的「燕國宮門」前。

2月時,河北易縣原練台大隊的眾社員正在土場上揮汗如雨,其中一人手里的鋤頭落下,就聽「咣當」一聲悶響,這是碰到了土里的硬物。

這名社員心疼鋤頭,趕緊抽回工具,改用手,一捧一捧將覆土清除;本以為土里藏著的是石頭,沒想最先露出來的是一只「青銅鳥」,這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眾人議論紛紛「不是扒到別人家的墳了吧?」

話雖這麼說,眾人抵不住好奇心,還是合力將這件青銅器挖了出來;出土后,眾人卻再不敢碰一下,因為這東西的樣子太「嚇人」了。

簡單來說,這件青銅器體型碩大,通高74.5厘米,重21.5公斤,樣子大抵是一只面目猙獰的「怪獸」,怪獸額頭上還站著一只同樣「嚇人」的怪鳥。

很明顯,這東西不是普通人家墳里的陪葬,難不成挖到了傳說中的「龍王洞」?

當地有傳說,河北通海眼,房山有,易縣也有。

類似的是,「海眼」里藏著邪龍、惡蛟之類的怪獸;再加上這東西「面目猙獰」,圍觀社員們更是議論紛紛,說啥的都有,就是沒人敢動。

「大隊長」見了這東西,后背也是一陣發涼,雖說現場是他管事,但他也不知道怎麼處理;也是湊巧,原河北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燕下都工作組」

就在當地做考察。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進「工作組」眾專家的耳朵里,再等趕到現場,那件「怪獸」青銅器仍舊晾在原地,硬是沒人敢碰。

這應該是考古人最希望看到的,沒人碰,說明文物得以保存完整;但真見到這東西,就連見多識廣的考古隊員也被嚇了一跳。

倒不是東西的樣子嚇人,而是體型如此碩大,形式如此復雜,形象如此「震懾人心」的銅器,這隊考古人也是第一次見到;后經鑒定,這是一件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青銅「鋪首」。

所謂「鋪首」,說白了就是古代木門上的「門鈴」,敲門人叩打鋪首,會發出清脆且穿透力極強的聲音,門內主人就能快速聽到敲門聲,從而快速開門。

「鋪首」也是古代大戶人家門上的重要裝飾品,漢代之前稱「金鋪」、「銅鋪」,唐以后又出現了「鋪首」和「銜環」兩個部件稱謂,明后又合稱「鋪首銜環」。

再看如今出土的這件「鋪首」,主要部分是一只面目猙獰的「饕鬄獸」,獸面卷眉凸目,卷云鼻,飛卷的胡須中露出獠牙,口中銜一只八棱銅環。

這樣的怪獸已經夠嚇人了,誰知這只「饕鬄」額前又站著一只花冠尖喙、展翅欲飛的鳳鳥;「鳳鳥」兩只粗壯的利爪中,又各抓一條曲頸回首,形似奮力掙扎的長蛇。

更為復雜的是,「鋪首」兩邊還有浮雕攀爬的龍,樣子同樣震懾心魄,虎視眈眈地看著下方。

這麼大一件青銅器,如果是「實心」的,重量將會更大;精巧之處就在這里,別看這麼大的「銅疙瘩」,重量只有21.5公斤,這要得益于古人運用了透雕工藝。

通高「74.5厘米」是什麼概念?

它還是一件2000多年前的大家伙,今天無疑是珍貴文物,也是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一件戰國時代的「門鈴」。

問題也在這里,「高74.5厘米」的鋪首,這得搭配多麼高大的木門啊!

由此得出,這件青銅鋪首的主人可不是古代的一般富貴大戶,其身份等級無疑是帝王級別的;這也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隨后考古隊再次對該地進行了發掘。

雖然沒有想象中的古墓,但出土了不少繩紋板瓦、筒瓦及山云紋半圓形瓦當等物;沒有古墓,又出土了古代「門鈴」,2000多年前,這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豪門呢?

后經考察、鑒定,易縣一帶是戰國時期,燕國「燕下都」遺址覆蓋區;專家大膽猜想,發現「銅鋪首」的區域,2000多年前應該是一處宮殿區,也只有王之宮殿的大門,才配得上這麼一件既精致又威嚴的「巨大門鈴」。

盡管時隔2000多年,這件碩大的「鋪首」依然瞬間將人們拉回到戰國時代;由此也能想象,「燕國」王宮該是多麼的巍峨壯觀!

「燕」在春秋戰國也曾鼎盛一時,不難想象,歷史上的某位燕王,站在鑲嵌著碩大銅鋪首,巍峨壯觀的宮門前,或接受百官朝拜,或揮鞭指點江山。

也有人猜想,這件銅鋪首或許還與「荊軻刺秦王」 有關;說不定,當年荊軻接受太子丹的「刺秦」任務后,走出的就是這扇鑲著碩大銅鋪首的燕國宮門。

當然,這些只是今人的想象,歷史究竟怎樣,早已無從考究;話雖如此,這件「透雕龍鳳紋銅鋪首」依然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如今更成了河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需要強調的是,古代宮門多是兩扇,理論上應該有兩件「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才對;如今卻只出現了一件,另一件至今下落不明,它究竟在哪里呢?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