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海關有多厲害?清軍26年間寧愿繞路也不敢打一次,為什麼?

小酱 2023/02/07 檢舉 我要評論

大明王朝末年,清兵多次入關,對長城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最后他們甚至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但是在這無數次的攻擊中,有一個地方卻讓清兵退避三舍,在努爾哈赤之后清軍26年都沒有攻打過一次。

這里便是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甚至讓強大的滿清八旗,在整整26年的時間里都噤若寒蟬,每次攻打明朝竟都是選擇繞路?

阻隔大清的明朝堡壘

大明初年,收復遼東地區后,朱元璋讓劉伯溫和名將徐達去修建山海關!不同于最西部的嘉峪關,山海關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關卡,而是由多個城池組成的關卡群。

不得不說,劉伯溫和徐達的戰略眼光是毫無問題的,他們挑選的地址堪稱「咽喉中的咽喉」。至于山海關的地理位置有多麼重要,下面我們會講。

當時朱元璋之所以要設立山海關,主要是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但是朱棣繼位之后,卻選擇了「天子守國門」,將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反觀滿清這邊,1625年時,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了沈陽,沈陽一躍成為了盛京皇城,逐步發展成為東北的中心城市。

兩個政權都選擇了遷都,而且是越遷越近!

那麼北京距離沈陽有多麼近呢?

有600多公里,而滿清八旗的戰馬速度每小時能夠達到40多公里,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拋開其他因素不談,滿清騎兵只需十幾個小時就能從沈陽一路沖鋒到大明帝都。

我們都覺得「天子守國門」非常厲害,這雖然彰顯出了朱棣的霸氣,但如此近的距離也給大明都城帶來了巨大隱患。

如果滿清八旗想進攻北京城的話,他們又該怎麼走呢?

讓我們先來看下地圖,有人曾經說過:想要討論軍事地理,而又不看地圖的話,那就是胡扯球!

中國的北方地區主要是由蒙古高原、東北平原以及華北平原構成,但是這三個地方卻被大興安嶺、七老圖山、燕山等一系列山脈,分割成了三個基本獨立的單元。

換言之,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之間是巨大且綿延的大興安嶺,而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之間則是密集的燕山、七老圖山以及努魯兒虎山,這些山脈便是北京城的天然屏障,它們的存在成為了朱棣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的底氣之一。

由此來看的話,滿清八旗想進攻北京,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1條路便是起源于商周時期的盧龍道。

該條道路需要穿越遼河流域、朝陽市、大凌河、承德市,然后直抵喜峰口。想經過這條道路到達北京,就要在燕山和七老圖山之間來回穿梭,道路兩側都是懸崖峭壁,行軍非常困難。

商朝以及周朝時期,盧龍道一直是連接東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紐帶。

第2條道路是興起于五代十六國的古北口道(平崗道)。

這條道路不但需要數次翻越大興安嶺山脈,還要洞穿燕山山脈,道路同樣崎嶇難行。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古北口道取代盧龍道,成為了連接東北和中原地區的主要通道。

對于步兵來說,輕裝簡行的狀態下通過古北口道以及盧龍道,是沒有問題的,但滿清軍隊主要是騎兵,想讓馬匹在崇山峻嶺之間來回折騰,很明顯并不可能。

除了古北口道和盧龍道之外,還有沒有沈陽直達北京的道路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條道路便是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就位于今天的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之間,東面是渤海灣,西面則是松嶺山,從東北向西南長約185公里,寬度是8-15公里。

雖然這條道路有些狹窄,但是地形平坦,非常適合騎兵高速通過。滿清八旗從盛京出發之后,可以直接進攻錦州,然后經過葫蘆島(古代時稱為寧遠),一路南下進入華北平原。

185公里的長度,對于滿清鐵騎來說,很快就可以趕到的。

也正是因此,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敏銳地察覺到了遼西走廊的重要性,于是下令在這里修建一個關隘——山海關。

縱觀遼西走廊,有兩個最狹窄的地方,分別是葫蘆島以及山海關所處位置,而山海關又靠近華北平原,距離北京比較近,所以在山海關構建防御工事絕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不得不說,劉伯溫當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沒有衛星,沒有3D高清地圖,他就可以敏銳的判斷出守衛北京的咽喉之地,實在厲害。

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袁崇煥將軍又在遼西走廊上構建了三道防線。

第1道防線——錦州,由明末名將祖大壽鎮守。

第2道防線——寧遠,也就是今天的葫蘆島市,由袁崇煥親自坐鎮。

第3道防線——山海關,由袁崇煥麾下的第一猛將趙率教鎮守。

三道防線如同天塹一般橫立在遼西走廊,滿清鐵騎想要入關的話,就必須攻破這三道防線,其難度無疑是非常大的。

而對于袁崇煥來說,即便錦州失守,葫蘆島失守,他們也可以全部撤到山海關,因為這里永遠都是清軍無法攻克的堅固堡壘,為什麼這麼肯定呢?

無法攻破的堡壘

山海關是大明帝都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清軍攻破山海關的話,一路南下就可以直達北京,所以大明帝國將山海關修建成為了北方第一軍事重鎮,這里的防御工事是全國最堅固的,這里的士兵也是戰斗力最強悍的,他們便是關寧鐵騎!

別看關寧鐵騎只有三萬人,但它卻是明王朝末期的三大精銳部隊之一。

在明朝的歷史中,關寧鐵騎曾經陣斬過蒙古王爺,也曾刺殺過多爾袞,追殺過李自成,圍剿過張自忠,在與八旗軍作戰的時候,這支部隊堪稱無一敗績。

時至今日,很多學者在研究關寧鐵騎的時候,都認為這是一支最容易被人忽略,但戰斗力卻是強悍到變態的軍隊。在寧遠大戰中,一萬關寧鐵騎便打敗了十三萬滿清八旗,而這還不是他們的最高戰績。

後來滿清軍隊繞路蒙古,直逼北京城外,得知消息后關寧鐵騎立刻星夜馳援,9000關寧鐵騎與18萬滿清八旗在北京城外決戰,結果卻是關寧鐵騎贏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支部隊有多麼變態了。

關寧鐵騎已經夠讓人絕望了,而山海關的構造,同樣讓滿清八旗望洋興嘆。

山海關的城墻厚度達到了7米,無論是投石車還是攻城錘,都無法破開這樣的厚度。除此之外,山海關的城墻高度也達到了14米,都有現在5層樓那麼高了。

對于擅長騎馬射箭的滿清八旗來說,面對這樣的城墻,自然是毫無辦法。而更加讓滿清八旗頭疼的是, 在山海關的外面還有一道護城河,此河寬五丈,深三丈。

對于滿清八旗來說,這就是無法逾越的鴻溝,別說他們騎得是戰馬,就是騎海馬,想必也是過不去的。

士兵猛,城墻厚,這都不算什麼,城墻上那些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那才是清兵的夢魘呢。

紅衣大炮的威力有多大?

據說,操作大炮的炮手,一個不小心都能被大炮反震而死。

根據記載:

「紅衣大炮所擊之處,糜爛可達數里。」

什麼意思呢?

在紅衣大炮的炮火面前,滿清騎兵不堪一擊!

綜上所述,山海關不但位于地形險要的咽喉之地,而且城墻又高又厚,城墻上還裝備著威力巨大的火炮,駐守在這里的又是明王朝最為精銳的關寧鐵騎,這一系列的因素,注定了山海關將會成為滿清的噩夢。

也正是因此,在整整26年的時間里,滿清八旗寧愿選擇繞路,也不會硬攻山海關。

或許有朋友要問了,山海關那麼厲害,最終不還是被攻破了嗎?大明朝不也還是滅亡了嗎?

這又是為何呢?

從內部破碎的堡壘

袁崇煥,不但是明末抗清名將,而且是赫赫有名的愛國將領,但他卻因為不得魏忠賢的歡心,無奈告老還鄉。

朱由檢即位后,立刻清繳「閹黨」,然后重新啟用袁崇煥,但是在魏忠賢余黨的彈劾之下,再加上皇太極趁機使用反間計,一代名將袁崇煥被皇帝朱由檢凌遲處死。

袁崇煥死后,皇太極率領軍隊進攻遼西走廊。

前面說過,駐守遼西走廊第1道防線錦州的將領叫做祖大壽,此人確實英勇善戰,但袁崇煥出事之后,祖大壽和他鎮守的錦州,被皇太極長時間的圍困,彈盡糧絕之下,心灰意冷的祖大壽選擇了投降。

遼西走廊的第1道防線,被皇太極攻破。

再來看駐守在山海關的趙率教(袁崇煥的第一愛將),他帶領軍隊與滿清軍隊激戰時,卻被蒙古八旗軍隊趁機偷襲,陷入重重包圍中的他,力戰而死。

此時此刻的遼西走廊,袁崇煥被凌遲,祖大壽投降,趙率教戰死,只剩下了吳三桂一個人維持大局,但是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后,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選擇投降清朝,隨后他主動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將清軍引進了關內。

自此,這座最為堅固的城堡,最終還是從內部徹底破碎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