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民挖到「兩顆蔬菜」,專家花800元買下,如今成為鎮館之寶

小酱 2023/02/11 檢舉 我要評論

河南地處中原,素來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稱,是華夏民族重要的策源地,歷史遺產浩如煙海。河南博物館從建立之初便一直擔任著守護這些歷史遺產,傳承華夏文明的重大使命。

館內館藏寶物17萬余件,也許大多數人認識的是青銅編鐘這種看起來較為恢弘大氣的國寶。但是在博物館琳瑯滿目的藏品中,有這樣兩件特別的寶藏。

說起這兩件文物,它們的特別之處在于這是「兩顆蔬菜」,是博物館的專家花800塊錢從一個河南農民那里買來的,或許會有人疑問,兩顆蔬菜怎麼會賣到八百塊錢的價格呢?同時究竟又是怎樣的兩顆菜,居然成了博物館里的藏品?

原來此蔬菜非彼蔬菜,這兩顆菜并不是普通的可以吃的蔬菜,它們是雕刻染色成白菜和蘿卜模樣的象牙制品。它們可能看上去并不如其他的國寶那般恢弘大氣。但它們曾經是河南博物館的九大鎮館寶物之一。後來雖然已經不在這個名列,但是依舊是河南博物館館藏的珍寶。

土地里挖出來的寶藏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河南商丘的農民老胡在地里干活的時候,從泥土里挖出了一株白菜,隨后又在地里挖出了一顆蘿卜。當時老胡覺得十分疑惑,蘿卜和白菜怎麼會長在同一塊地里呢?

老胡一摸發現那兩棵菜十分堅硬,又仔細看了看那兩顆菜,上面居然還有兩只蟈蟈呢!蟈蟈雖然栩栩如生,但是卻一動不動。

老胡才發現這兩顆菜原來不是真的蔬菜。只是乍一眼看上去,它們的外觀和普通的蘿卜白菜沒有什麼區別。雖然覺得很神奇,但是當時老胡忙著干活,無暇顧及這兩顆菜,就隨手將它們丟進了筐里。

等到晚上回家,老胡將兩顆菜拿出來仔細觀察,老胡心里想著原來還有人手藝這麼好,假的做的都和真的一樣。看了半天老胡也沒看出來這是個什麼東西,以為只是什麼石頭做的雕刻品。

一開始,老胡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漂亮生動的雕刻品,還覺得這以假亂真的兩顆蔬菜很神奇就也當它們是寶貝。但是時間長了,老胡發現這兩顆菜又不能吃又不能用的,就逐漸的失去了對它們的興趣,然后就隨意的把它們丟在家里的某個角落。

因為近代的戰爭影響,很多國寶都流落在民間,這讓文物販子們有機可乘。很多文物販子從不懂文物的農民那里低價購買古董文物然后高價賣到國外去,賺取不義之財。

國家為了防止國寶流落在外,于是便開展了文物普查工作,讓文物工作人員去搜尋那些遺落在民間的文物。

河南省博物館也開始在全省范圍內搜尋各種文物擴充館藏。

當專家們來到老胡所在的村子時,老胡想起了這兩顆巧奪天工的假蔬菜,便回家將這兩顆已經落滿了灰塵的蔬菜找出來去拿給那些專家看。

專家們看到這兩顆菜的第一眼便被這兩顆蔬菜吸引了,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兩顆蔬菜價值連城,而且材質也一定不是一般的俗物,應該特別有收藏價值,于是決定從老胡手中收購這兩顆菜。

當樸實的老胡聽到專家說要花錢買下這兩顆菜時,很大度地表示愿意把白菜蘿卜無償地贈給博物館,但是專家哪能答應。

在專家的堅持下,老胡便收下了八百塊錢補償金。而在那個年代,八百塊錢也算是一筆不小的錢財了。

專家們把這兩顆蔬菜帶回博物館之后便馬上對其進行鑒定,鑒定結果給了專家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原來這兩顆菜這是由象牙雕刻染色而成的,專家們根據年份并結合史料分析,它們應該是屬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文物。

清朝乾隆年間,造辦處奉旨前往廣州采購了一批非洲象牙。其實當時亞洲一些國家也會向朝廷進貢象牙。

但是非洲來的象牙品質會更好,而且質地一般更加細膩溫潤。雖然亞洲象牙的顏色潔白,但是卻經不起精細磨光,打磨過程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迅速氧化變成微黃色。為了追求完美,當時的朝廷寧愿麻煩也選擇去廣州采購非洲象牙。

這批非洲象牙運送到京城后,造辦處便遵循乾隆皇帝的旨意開始制作象牙制品了。

牙匠在設計出圖紙之后,經過皇帝的審批同意后便正式開始開始象牙的雕刻制作。如今河南博物館的兩顆蔬菜應該便是這批象牙制品中的杰出作品。

栩栩如生的外觀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們一般都把象牙制品作為珍貴的皇家供品。象牙質地細膩,色澤光滑柔和,數量稀少極其珍貴。因此在那個時候象牙是制作皇家工藝品備受歡迎的原材料。

這兩顆蔬菜惟妙惟肖的外觀一看便是能人巧匠所制,制作過程一定非常謹慎。一般的象牙工藝品不會達到這種精致程度。這對蔬菜絕對是象牙工藝品中的上品。因此不難猜想,這對象牙蔬菜曾經的主人即便不是皇室中人也必定身份尊貴。

看這顆白菜,白菜葉子顏色嫩黃,葉片層層分明,但是又不刻意死板。

葉脈脈絡清晰。整顆白菜的姿態看上去都極其自然。白菜本身的樣子就依舊是巧奪天工了。但是牙匠們匠心獨運,在白菜上,還點綴著一朵鮮嫩的雛菊,很是清新。

小雛菊和層次分明的菜葉相互映襯,顯得尤其俏皮。

白菜上面還趴著一只七星瓢蟲和一只蟈蟈。小巧的瓢蟲和肥碩的蟈蟈可謂是錦上添花,給這精巧的白菜又添加了一份靈動和生機,一股生機盎然的田園氣息撲面而來。

而這顆象牙蘿卜長約為27厘米,重約165克。蘿卜的神奇之處便是這水靈靈的大蘿卜是由一整根象牙雕刻而成的。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蘿卜根部是明亮的紅色,底部是白色,紅色到白色逐漸過渡,蘿卜的兩條主根自然彎曲,一點都不僵硬,生動形象。

蘿卜的后半段還雕刻出了一些蘿卜須,甚至蘿卜須上沒洗干凈的泥土都刻畫出來了,就好像是剛剛從菜地里拔出來的一樣,活靈活現,隔著屏幕似乎都能聞到蘿卜的清香。

在蘿卜的葉子上,趴著一只蟈蟈,蟈蟈生動逼真,似乎正在大快朵頤,但是似乎又害怕被意外襲擊因此保持著警惕之態。

而且仔細看,蟈蟈腿上的絨毛也刻畫得清晰可見。這足以看出蘿卜制作過程有多精細,工匠們有多細心。

除了外觀栩栩如生,這對蔬菜還有著美好的寓意。在清朝,蟈蟈表示多子多福。白菜諧音「百財「,白菜的顏色便是黃色加白色,而金銀這些財物歷來便有黃白之物的稱呼。

白菜向來是有著極好的寓意,而在這顆白菜上,蟈蟈是活物,活蹦亂跳的蟈蟈使得財變成了活財,也暗示著財源滾滾來。蘿卜也有著 「摞步」的諧音。當這兩件寶物湊成一對時,更是有步步摞財,財源廣進的美好寓意。此外有的白菜幫白葉綠,在古代也暗示著為官做人清清白白。

精妙絕倫的雕刻上色工藝

有的文物價值體現在其悠久的歷史上。而這對蘿卜白菜珍貴的地方便不在于它的歷史價值,僅僅兩三百年的歷史與其他歷史悠久的象牙制品沒有可比性。它們真正寶貴的價值體現在精美的雕刻工藝和顏色裝飾上。

中國的象牙雕刻技術歷史悠久。中國的象牙雕刻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挖掘出過象牙制品。

商朝出土的牙雕制品更是比比皆是。在元代的相關書籍中,也曾有過象牙和象牙雕刻相關的一些故事。而有關象牙雕刻的相關故事,在元代以后也是有跡可循。

明朝時期海禁的解除和鄭和下西洋使得象牙可以大批地流入我們國家,這為明朝象牙工藝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明朝清朝都專門設立過進行象牙工藝品制作的工坊。

到了清朝,更是牙雕工藝的鼎盛時期。

在古代,并沒有現代這麼多工具來輔助雕刻,牙匠們依靠的便是自己的一雙巧手,他們憑借著自己智慧的頭腦和高超的技藝,創造出這一個一個堪比奇跡的牙雕工藝品。

而比雕刻工藝更難得的便是這對象牙制品的著色工藝了。眾所周知,象牙制品最難的就是上色。象牙本身就不具有鮮艷的顏色,打磨雕刻過程也可能導致象牙發黃。而且象牙的密度大,染色非常困難。

因此,河南博物館的這兩件藏品令人驚嘆的并不只是這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術,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精妙絕倫的上色技術。它們不但上色上的惟妙惟肖,更令人驚嘆的是這顏色還保持了兩百多年。

但可惜的是古代精湛的象牙染色工藝在現今已經失傳,現代的科技都根本無法達到這種精妙絕倫的上色效果。之前國內有位工藝品染色方面的專家,為了研究這門工藝,特地跑來河南博物院看這對象牙白菜蘿卜,想對這對蘿卜白菜的染色工藝進行研究。研究一段時間后,并沒有研究出什麼結果,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了。直到現在,古代象牙的染色技藝都是工藝品制作過程中尚未攻克的一個難題。

現在的工藝,哪怕是能夠勉勉強強地給象牙上色,在過了幾年之后顏色都會脫落,不再是剛剛上完色時的那般顏色鮮艷,有的甚至還會逐漸變成象牙原本的顏色。但是清朝的這對象牙制品,經過兩百多年風吹日曬,甚至在歷史的輾轉中被黃土掩埋,鮮艷的顏色依舊不曾脫落,看上去幾乎還是可以以假亂真,讓人嘆為觀止。這足以看出中國古代工匠的超凡技藝著實令人驚嘆。

每一件寶藏都塵封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記憶。如今這兩件國寶如今安安靜靜地躺在河南博物館綻放華彩,似乎在向我們訴說它們曾經經歷過的輝煌與落寞。但是這對象牙制品如何流傳到民間的坎坷身世人們已經無從得知。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象牙蔬菜的神奇身世還有待我們去探尋。

但這兩件栩栩如生的藏品流傳至今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先輩們精湛的工藝。

可惜鴉片戰爭造成的影響使得象牙雕刻染色工藝走向衰落。到了今天,象牙的雕刻技藝與染色技藝失傳也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即便我國的象牙雕刻技藝一直都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但是如今的象牙雕刻和上色工藝遠遠比不上以前。

這兩顆蔬菜的出現,讓我們這門工藝又重新看到了希望,或許通過這兩顆蔬菜,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在今人的努力下又能得以重現。

同時,象牙蔬菜所體現的精妙絕倫的工藝讓世界都能看到中國古代文明曾經的輝煌燦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