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作為一個霸氣側漏的君王,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他制定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而且秦始皇喜歡用「朕」作為自稱。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現國家統一的君主,秦朝以前,所有的統治者都喜歡稱自己為王,但秦始皇雄心勃勃,他認為自己比他們歷代所有的君王都偉大,所以他稱自己為皇帝,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多麼的霸道了。
春秋末年,周王室逐漸衰落,于是七國爭霸的局面在中原地區顯現出來,于是便進入了戰國時期,戰國時期,七國在相互制約下,兵力分別增加和增強,中原大地戰亂不斷,直到戰國末期,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嬴政想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于是吞并六國,逐步完成了天下統一大業。
嬴政統一六國后,決定進行「大洗牌」,廢除舊體制,重建新的天下,秦始皇認為自己的貢獻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提并論,所以稱自己為皇帝。
秦朝以前,所有的君主都自稱為王,秦始皇曾經也被稱為秦王,現在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他覺得秦王這個稱呼,已經不再符合他的地位,身份,所以他稱自己為皇帝,這才配得上他的地位。
除皇帝外,秦始皇還規定「朕」一詞只能由皇帝本人使用,其他人不得使用。「皇帝」這個詞是秦始皇發明的,但「朕」這個詞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已經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這個詞的特殊意義是什麼?研究歷史的專家說,「朕」這個詞可以通過把它拆開來解釋,當「朕」被打開時,它是「月」和「關」,月是月亮?
關卻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兩個詞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事實上,它不是拆除現代的朕字,而是拆除象形文字朕字。眾所周知,許多古代漢字都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的,象形文字本身的意義與象形文字有著密切的關系。
實際上,舟象征著,華夏的一艘的大船,火種,則象征著過去農耕文明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位高權重者保管,也象征著權力和地位,這也塑造了一個「朕」字。
此外,分析認為,秦始皇的原名叫「嬴政」,因此秦始皇將與「朕」字的稱呼結合在一起,和他的名字也有很大關系,后來逐漸成為東亞文化圈的傳統。朕便是我的意思,在在甲骨文中的解釋是,作為領袖的第一人稱,意思是「我的」,在史書典籍中也有相關記載,都是「我的」意思。
對此,著名歷史學家、語言學家戴震提出了他的觀點。中國人一向謙虛,把謙虛當作美德,因此,當他們生活和介紹自己給別人時,他們自然會把自己的身材比對方低,因此,出現了一系列自我吹噓的話語,如「鄙人」和「在下」。
作為皇帝的自我認同,「朕」其實就是「我」本義中的「謙卑」,而「朕」也是謙卑的自我認同。在秦始皇之前,這種自我認同并不是為了皇帝的專用,而是為了普通百姓。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中有也有「朕」這一字,翻譯過來為也是「我的」的意思,也就是說,屈原將朕字自稱,而他不是君主,也不是皇帝。
在嬴政之前,普通人可以稱自己為「朕」;在嬴政之后,「朕」成為皇帝的特別稱號,如果普通人不想遭受滅頂之災,就沒有人敢再叫自己「朕」。
在古代,人們通常生活在水邊,舟成為捕魚的必備物品,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火種通常由一個備受尊敬的氏族首領保存,象征著權力和地位。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朕」的原意從船上的火,延伸到了財富和權力。
從這過后,無論是三帝,五帝,還是周天子,以及秦始皇,他們都把「朕」作為自己的身份,這意味著是天下共主,是富有的,然而,秦始皇卻有系統地規定「朕」應該是皇帝的專用。
幾乎每一個君主都會或多或少,繼承上一代王朝建立后留下的文化,秦始皇也不例外,他把「朕」當作皇帝的專屬代名詞,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以及權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