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錢,想必大伙并不會覺得陌生,相關的俗話也不在少數,例如「有錢能使鬼推磨,沒錢照樣鬼剃頭」、「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萬萬不能」,「不信且看桌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等等,最近網絡上還流傳著一句:「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
無論是古代的碎銀,還是現代的錢,本質上都是貨幣,其定義是「商品交換的產物」,也就是所謂的「一般等價物」,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根據考證,早在四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使用貨幣交換商品了。
古人對于貨幣發展史,有著很大的貢獻,其中就出現了銀票。在人們印象中,古代的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相對落后,古代的銀票也沒有現代的紙幣先進,古代的銀票就是一張紙,為何沒人去造假?
古人最早使用的貨幣,為天然貝殼,在象形文字中,也能找到明顯的依據,如今有關價值的漢字,例如「財、購、貪、貧、貴……」,都含有一個「貝」字旁,由于海邊的貝殼在中原屬于稀缺品,隨著文明的進展,天然貝殼不足,便誕生了人工仿制貝殼,最為典型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銅仿貝」
金屬貨幣登上了歷史舞台,從秦朝的金、唐末開始流行的銀,再到使用時間最長的銅鑄幣,貨幣對古代中華民族的繁榮,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古代貨幣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一個時期是宋朝,宋朝商品經濟開始繁榮,尤其是作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繁華景象舉世無雙。傳統的金屬貨幣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弊端,當時四川一代通行的是鐵錢,買一匹布料,需要整整五百斤的鐵錢,即使是用金銀替換,也是難以攜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四川的商人發明了「交子」,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張紙幣。最初,交子只在四川商人之間,自由發行和流通,交子的便攜性得到了普遍的歡迎,大大小小的「交子鋪」,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宋仁宗天圣元年,朝廷開始建立了專門掌管紙幣的機關,稱為「交之務」,開始發行「官交子」,歷史上開始有了第一版官府印制的紙幣。
到了元朝,官府印發紙幣已經盛行,來自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將這一盛況寫在了其《馬可波羅游記》當中,西方人才開始有了印發紙幣的意識。
第二、古代銀票的防造假
相對于金屬貨幣,銀票有著天然的好處,銀票便于攜帶,易于流通,更加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金屬貨幣在使用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磨損、生銹等情況,而銀票則不會。
同時,銀票還有便于保管,制作的成本低廉等好處。
當然,凡事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銀票相對于金屬貨幣,對于保管的條件比較苛刻。更主要的是,如果沒有采取必要的手段,銀票很容易出現造假問題。那麼,古人是從哪幾個方面,規避市面上出現偽造的銀票呢?
首先,在銀票的原料選擇,就是第一道防線,古代的銀票,采用的是特質的紙材,例如,宋朝時期的紙幣,是川紙、明朝的是桑皮紙,而到了清朝,則采用高麗紙,這些紙材在所處的時代,都是屬于「貢紙」,普通人很難尋覓到這類紙材。
其次,在銀票的制作工藝上,又是一道防線。古代的銀票,為雕版印刷,雇傭的是技藝高超的雕刻大師,專門負責模板的雕刻,而且模板一旦制成,很難再負責,即使是同一個雕刻大師,也不能再刻出一模一樣的模板。除此之外,銀票上還有各種細致紋路、花紋,更增加了造假的難度。
最后,在銀票的防偽上,是最保密的一道防線。古人會在銀票的模板上,刻出幾個記號,而這些記號不易察覺,是屬于機密,一旦出現偽造銀票,對比當中的記號,便可很快分辨出來。
最為重要的,是相關的法律。銀票上印有官府的印章,偽造官府衙門的印章,本身就是殺頭的重罪,在南宋時期,就已經有《偽會子法》,其中明文規定,偽造紙幣的會被處死,而舉報偽造者的,會有賞銀,善罰分明,雙管齊下,自然能夠很大程度上遏制銀票的偽造。
在銀票邊上,會刻有一行類似于「偽造者斬」的字眼,因此,誰也不敢鋌而走險,去偽造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