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重視史料記載的國家,從奴隸制的夏朝開始,直到現在,中間更迭了很多的朝代。但是幾乎每朝每代都設有專門的史官,設立相關的部門,專門記載漫漫歷史。
根據這些史官們記載的詳細史料,我們可以更詳細地了解古代世界發生的事兒。這些史料的記載和保存,給世界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當然,中國歷史也存在「空白期」。
據后人研究,中國的歷史竟然存在整整1500年的「空白期」,這是非常難以置信的。難道在這1500年的時間內,中國的發展停滯了?這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
從炎黃時期,一直到現在的新中國,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炎黃子孫們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從奴隸制的夏朝,再到封建統治的清朝,這段時間的中華大地被史官們記載得清清楚楚。
今天所講的1500年的「空白期」,指的是炎黃時期到夏朝建立中間的這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中華大地并沒有特別穩定、專制的統治,沒有國家,只有邦派和部落。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記載這段時間的史書資料相當少,所以這段時間也就相當于「空白期」。
在那個時代,物資匱乏,人丁稀少,各個部落之間甚至沒有一種統一的文字。各部落之間經常會因為爭奪食物、女性、水源和地盤而發生戰斗,部落成員們最大的希望就是活下去。
相傳,黃帝和炎帝所帶領的部落,就常常會與蚩尤帶領的部落發生戰爭,而黃帝和炎帝被譽為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聯起手來,將蚩尤打敗。
自此,華夏大地就進入了黃帝炎帝統治時期。戰后,華夏大地基本歸于平靜,開始進入穩步前進、多方面發展的時代。因為缺少史料的記載,所以這個時代的考證基本需要遺址的發掘。
通過國內內出土的少數珍貴遺址,專家們對當時社會的形態有了一個基礎的了解。當然了,僅僅通過遺址的發掘,是不可能完整推演出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態的。
因為就算專家發現了屬于那個時代的遺址,因年代太過久遠,遺址遭到的破壞的可能性已經很大了。專家們在考量遺址的時候,往往還會結合從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故事。
據專家推測,那個時代,部落之間僅僅能用特殊的語言來溝通,而文字,部落成員們無從知曉。就算是有少數人使用文字,那他們所識別的文字數量也是相當少的。
這寥寥無幾的文字,不足以組成話語。所以,文字創造進程還在繼續,因沒有用以記錄歷史的載體。沒有文字是造成1500年「空白期」的一個很小的原因,再有一個就是生存問題。
生活在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自己活下去。當時人們餓了就摘樹上的果子,打獵充饑,渴了就喝河里的水。不會像現在這樣人們大規模耕種,然后在秋天去收割糧食。
當然,有些專家已經證實,那個時代的已經有少數部落開始了種植莊稼,畜牧牲畜。這個是一個事實情況,不過那種情況當時相當的少見,很少有人去成規模種植糧食和畜養牲畜。
那個時代的人們尚無國家信念,統治組織都是部落,按照部落來區分部族的勢力范圍。部落相較于國家來說,職能相差較大。所以,他們并沒有設置史官的意識,因此也沒有留下記載。
沒有留下相關記載,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沒有紙張。夏商周時期,人們會有在龜甲和獸骨上寫文字的記錄,這些情況是在占卜吉兇時常用。
獸骨和龜甲這些材料的來源,就是通過部落成員齊心合力的捕獵。而捕獵受天氣、地形和人力的影響,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會有源源不斷的龜甲和獸骨。
材料的緊缺也限制了史料的記載,那個時候,距離漢代的蔡倫改進造紙術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雖然在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前,已經出現了紙張,但是那種粗糙的紙張并不適合書寫。
盡管那個時代并未被史料所記載,但是那個時候卻是先輩們進步最快的時候。正是有了他們的披荊斬棘,正是有了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讓國家文明被引入華夏大地。
首先,種植莊稼的技術在「空白期」獲得極大的發展。人們學會、普及了莊稼種植的技術,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糧食可以吃,不會再因捕獵困難而輕易餓死。
其次,學會取火,用火也是華夏子孫的一大進步。學會取火,學會用火,那麼先輩們吃的食物就可以加熱,天氣變冷了還可以取暖,進一步保障了先輩們的生存空間。
再有就是養殖業方面的提高了。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學會養殖牲畜,對耕作和人類的進步也是一大貢獻。養殖牲畜不僅可以利用畜力,節省人力,而且還會有源源不斷的蛋白質供應。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那個時代的人們還創造出了文字,統一了語言。可別小看這一點,文字和語言的發明創造和統一,可極大提高溝通效率,也為日后史官們對于史料的記載打下基礎。
總之,因客觀條件限制因素的存在,那個時代華夏子民們還沒有國家的意識,他們憑借肉身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抗衡。正因為他們的堅持和付出,這才會讓華夏的血脈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不只是華夏子孫在遠古時期缺少史料記載。放眼世界,不用說史料記載了,在那個時候成氣候的部落都沒幾個,整個世界還處在一片混沌的狀態,怎麼可能會有史料記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