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能夠坐上皇帝寶座的大多都是出身名門,而從一個流浪行乞的乞丐,轉型成為一朝天子的皇帝的卻是少有。
朱元璋便是其中一人。
如今的人們通過了解可以知道,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大殺開國功臣,以強硬手段確保皇位的順利繼承,堪稱冷血。
可是,朱元璋又與以慈悲為懷著稱的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相傳,有一次朱元璋到寺廟禮佛,忽然提問,朕需要下跪嗎?寺廟中的眾人聽聞后十分惶恐。
如果這個問題回答得不好,那麼說不定他們整座寺院的人,都會身死當場。
方丈卻在這時站了出來,回答了八個字,救下了全寺人的性命。
說起朱元璋對佛教的態度,實在有些矛盾,而要想知道他為何對佛教不喜歡?那還要從他的出身說起。
眾所周知,朱元璋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朱重八。
他出身平民,在家族中排行老八,因此才取名朱重八,不過雖然家中兄弟不少,但是畢竟田地有限,這也致使了朱元璋一家陷入了窘迫的生活困境。
原本朱元璋還以為只要靠著自己辛勤的雙手,只要努力勞作,早晚可以改善自己一家的生活。
可是天不遂人愿,本就貧困的一家又遇上了天災。
在朱元璋15歲的時候,他的家鄉發生了旱災,本就不多的糧食向官府上交后,所剩無幾,一家人一天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
次年緊接著又爆發了蝗災與瘟疫,讓本就在夾縫中求生的他們一家,更加苦不堪言,他的父母大哥接連去世,僅剩下他與他的二哥、大嫂、侄子,挺過了這次災難。
此時的他們窮困潦倒,連一塊像樣的墓地都買不起,還是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順利安葬了他的家人。
安葬完家人后,他與僅剩的親人在商議后為了生存大家各自謀取出路。
獨自謀生的朱元璋那時候可謂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幾經輾轉之下,朱元璋終于想起了慈悲為懷的出家人,便投奔到了皇覺寺謀生。
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他在皇覺寺的生活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
當他真正在皇覺寺生活之后,他才發現他所想象的這些只不過是一廂情愿罷了,哪怕是在寺廟當中,仍然充斥著「俗世」的影子。
因為他剛入佛門,因此哪怕剃度出家,但是仍然只能做一名行童。
行童在寺廟中的地位極低,不僅不能像那些高僧一樣,吩咐別人工作,更是要主動承擔起寺廟中的各種雜活。
平日里看著別的僧人接待香客,而朱元璋卻只能日復一日的做著掃地、洗衣,敲鐘做飯的活計,這讓他心中漸漸的有了不平衡的心理。
然而,哪怕他盡心盡責的做著自己的勞務,還要時不時的忍受著老和尚的責罵。看著其他僧人那豐盛的餐食,朱元璋捧著手里的冷菜冷飯,時常忍不住流淚。
可為了有一個棲身之所,為了能夠不再挨餓,朱元璋只好默默承受著。
縱使這樣,因為災情的原因,寺廟中漸漸也斷了香客們的香火錢。
沒了經濟來源的皇覺寺,自然養活不了許多的僧人,只好將一批僧人趕出寺廟,讓其自己出去化緣,而朱元璋正好在這些僧人當中。
懷揣著對皇覺寺僧人的不滿和對未來生活的堪憂,朱元璋孤身選了一個沒有別的僧人選擇的方向,開始了他云游化緣的生活。
相比找有緣人化緣,朱元璋更像是沿街乞討。
在這段時間當中,他早已拋棄了僧人的身份,像一個真正的乞丐一樣,向他能見到的所有人伸出雙手,祈求吃食。
就這樣饑一頓飽一頓的,朱元璋走遍了許多城市,領略到了各處的風土人情,同時也親眼見證了民間疾苦、世態炎涼。
這對他日后成為一方霸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他加入了起義軍,并通過自己的驍勇善戰,立下了諸多功勛,逐漸成為了一方將領,之后更是統一天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哪怕成為了九五之尊,朱元璋對于在皇覺寺的生活仍耿耿于懷,因此在當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對于佛教也進行了許多規理。
在朱元璋稱帝后,他對佛教進行了相當嚴格的治理。
在朱元璋的規范下,一時間明朝的所有僧人都戰戰兢兢地生活著,唯恐觸犯戒律。可為了推行方便自己治國,朱元璋偶爾還是會前往一些寺廟禮佛。
一日,朱元璋帶著隨從來到了嵩山少林寺,全寺的僧人都恭恭敬敬地接待朱元璋,不敢有一絲馬虎。
可是就當朱元璋來到佛像前時,他突然提出了一個很刁鉆的問題,「朕需要跪拜嗎?」
這個問題暗藏殺機,見佛拜佛這是常理,如果不跪的話,如何拜佛呢?可是朱元璋又是九五之尊,皇帝哪有向他人跪拜的道理?
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候,惹得龍顏大怒的話,朱元璋說不好就會將怒火撒到整個寺院的僧人身上。
這個問題讓在場的僧人們陷入兩難,不知如何是好。
在大家直冒冷汗之時,方丈突然口誦佛號,說了一句「見在佛,不拜過去佛。」朱元璋聽后哈哈大笑,龍顏大悅,不僅沒有遷怒于僧人們,還大家夸獎,而方丈的這句話,也拯救了寺廟里的所有僧人。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不解,方丈的這句話究竟是何以呢?
其實這句話的典故是出自宋太祖趙匡胤拜佛的典故,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的佛不用向過去的佛跪拜。
方丈的這句,無疑是將朱元璋比喻成了現在的人中之佛,也難怪朱元璋聽后會龍顏大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