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炎黃子孫由五十六枝花組成。其中除漢族外都是少數民族,可以說中國是一個民族文化相當繁盛的國家。和今天的和平局面不同,古時候的中原大地上民族之間并不是那麼和諧、安分。因為消息的不流通,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群體交流甚少。
加上生活習慣、宗教宣言的不同,民族之間很容易發生矛盾。尤其是封建時代的君主統治下,突出一個「天高皇帝遠」;領土的邊界地區總是遭到少數民族勢力的騷擾和糾纏。要說所有少數民族中發展最猛烈的一個,那絕對繞不開匈奴,這支游牧民族在戰力上相當有實力。
曾經將漢高祖劉邦逼到絕境。在首領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達到巔峰時期,哪怕是過了千百年的時光依舊令人印象深刻。可是這麼兇猛的民族最終還是消失在歷史舞台上。其實匈奴還是有后代留存的,如果妳是接下來的這五個姓氏,很可能妳就是匈奴人的后裔。
01
匈奴的發展史
匈奴從很早的時候就是一支有規模和體系可言的民族勢力了。相傳他們的祖先是黃帝的后人,當時黃帝和炎帝決定將兩個部落合并在一起,進行資源整合。畢竟勢力統一后,更有利于發展。而且黃帝和炎帝是手足兄弟,關系也很好,所以不存在顧此失彼的情況。
可是黃帝和炎帝是一家兄弟,他們的族人可不是啊。黃帝族中就有一些叛逆的族人,不愿意和炎帝合并生活,于是他們干脆出走,不加入任何一方勢力,而是著重自身的發展。這批族人到後來就發展成了匈奴民族。
這麼算下來,匈奴和漢族是同一個祖先,也算是同根同源了。可是在領地和資源的爭奪戰上,匈奴和中原王朝那真是一點兒也不客氣。為了自身的發展,匈奴從商周時期就開始屢次進攻中原邊界、謀取私利;而當中原統治者發動大軍來攻打自己時,匈奴見打不過就會撤退。
因為邊疆地區地形復雜,匈奴基本上會退到易守難攻的地方保命。中原來的士兵不熟悉作戰地形,加上連日勞累和水土不服,很難跟匈奴人耗下去。最后為了防止兵力過多折損,中原只好在氣候變得寒冷前就帶兵撤退。
這樣靈活的攻防方式,造就了匈奴的長盛不衰。漢代之前,雖然他們一直沒掀起過什麼大水花,但是生命力實在太頑強,導致中原地區的統治者是看匈奴不爽,但又干不掉的憋屈心態。時間來到秦朝,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秦始皇耗費好一番功夫修建了長城,有效阻擋了匈奴的進攻。
可惜秦朝二世而亡,當時的中原形勢比較混亂。再也沒有一個像秦始皇那樣的人物敢出病十萬大肆攻打匈奴了,匈奴族人抓住機會。揭竿而起。為了對抗變化莫測的氣候和相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匈奴族人練就了一身好本事。
在馬背上長大的匈奴戰士一出手就非同小可,曾經將漢高祖劉邦帶來的精兵部隊殺了個片甲不留。最后還是劉邦身邊的親信及時趕到將他救走,不然劉邦很可能就命隕在匈奴戰士手下了。這個輝煌的戰績讓匈奴的美=響徹在華夏大地之上。
在漢高祖死后、呂皇后守寡期間,匈奴族一個將軍甚至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給呂皇后送去一封婚書,公然示愛。這無疑是對于整個漢朝的侮辱和蔑視。由此可見匈奴民族的性格是相當豪放直接,而又猖狂至極的。
后面的歷史我們都有所耳聞,霍去病、衛青等抗敵大獎橫空出世,極大打擊了外族侵犯中原領土的氣焰。其中匈奴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霍去病封狼居胥只好,他們就徹底萎靡下來。匈奴族人也不是沒想過東山再起,在五胡亂華時期還掙扎過一段時間。奈何人不勝天,匈奴還是消失在了歷史長河里。
02
匈奴的后人姓氏
族權雖然沒了,但是族人還是存在的。為了討生活,勢微后的匈奴人只好改名換姓,加入漢族這個大集體。改變的姓氏有好幾個,其中一個就是趙姓。相傳在戰國時代,匈奴部落和趙國接壤,兩股勢力經常火拼。有一部分匈奴人被拉去趙國做了俘虜,後來一直回不去,就改名換姓,當了趙國的同族。
第二個姓氏是呼衍姓。呼衍本來是匈奴民族中的一個旁支,在其他支系和漢朝的爭斗中遭到牽連。于是呼衍的首領干脆出走匈奴、投奔漢朝,從此融入漢族的血脈。還以自己的部落名稱呼衍為姓氏。後來就逐漸發展成「呼延」,在今天仍然可以見到。
第三個姓氏是很常見的姓氏:劉。漢朝時期中原羸弱,打不過匈奴,為了哄著他們和氣生財,漢朝派出不少宗親之女封為公主,嫁給匈奴和親。這些公主來到匈奴后生下的后代,可以說是漢朝和匈奴的混血了。後來匈奴勢微,這些混血就回到漢朝生活,恢復漢朝宗室的「劉」姓。
接下來就是金姓了。病遠征匈奴時大獲全勝,有一次還把一個匈奴貴族俘虜了回來,他的名字音譯成漢文大概是金日磾。雖然是個貴族,但是匈奴沒能力將金日磾救回去。漢武帝象借他羞辱敵人,就給他賜了個漢姓:金……金日磾也是個知進退的人。
他干脆將所有子孫后代的姓氏都命為金,得以在漢朝順利生活下去。最后就是王姓。前文提過,五胡亂華時期匈奴是想要趁此亂世東山再起的。這部分族人大膽的加入爭斗,可惜自身實力不夠,并沒能恢復匈奴往日的榮光。斗爭失敗后組建融入了中原氏族王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