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因為沒有如今如此先進的火器支持,在戰場上除了使用弓箭這樣的遠程射擊裝備之外,士兵們大多都要和敵人短兵相接。為了能夠爆發出最強的戰斗力,避免最大程度的傷亡,戰場陣法以及殺傷性功能性器械的運用也是極為重要的。
中國古代歷史上爆發過多次戰爭,其中有許多關于戰爭器械的資料記載,就比如能夠增強中遠程火力連續性的諸葛連弩,還有用來摧城拔寨的投石車。每一個攻城器械都體現出了古代匠人的智慧,然而在眾多器械中,攻城梯的懷疑色彩就比較濃郁了。我們總是在電視劇中看到攻城的士兵順著攻城梯爬上城墻,但其實守城士兵只需要把梯子推倒就能更有效率的組織敵人上城墻,為什麼還要用石頭去砸呢?士兵:我可不傻。
攻城梯在正史的記載中被稱之為云梯或云梯車,其形狀結構和我們平時看的那些影視作品中的普通攻城梯子有本質上的區別。普通的竹梯結構脆弱,重量輕,容易被推開。若是用這樣的梯子用來攻城,士兵上了梯子基本上就是在送人頭,真正的攻城云梯并不僅僅是一個梯子,而是一個大型的攻城器械,其形狀與車相似。
云梯能夠具有穩定性,就是因為它的用材和設計結構,讓其擁有足夠的硬度和防御能力。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去一些博物館去看云梯車的具體結構,其底部由四個巨大的輪子以及極為沉重的底盤組成,想要將其推動,需要十幾二十人共同用力。
當云梯車靠近城墻達到一定距離之后,連接于云梯車頂部的行路踏板,將會因為通過拉動滑輪的方式,如同翻蓋手機一樣轉動角度,隨后直接砸到城墻上。在行路踏板的后側支點上連接著另一塊坡度平緩的踏板,供士兵登入上方踏板直接舉盾進行沖鋒,士兵們在城墻上沖出一個突破口,讓友軍貫入。
高級一些的云梯車,結構會更加復雜,踏板的兩周會有厚重的木板進行遮蔽,避免兩側弓箭手對其發動進攻,攻城效率極高,并且戰場上給到對手的壓迫性很強。想要用推的方式讓云梯倒下,除非有現代機械的幫助,要不然是絕對不可能的。既然是戰場上的重型器械,對手肯定也會對其進行針對,但想要摧毀一個攻城云梯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云梯車的防御措施一般是非常完善的,云梯車的底部會有各種盾牌,不會讓下方推云梯車的士兵被弓箭傷害到,踏板的頂部還會有掛鉤,能夠牢牢的勾住城墻。最有效的摧毀方式,第一是潑油,隨后通過射出帶火的弓箭引燃云梯車,讓其經過長時間的然后變得脆弱。
在這個時候,城防士兵可以通過微型的投石器械或者直接用人力推動巨石,砸云梯車的某處結構,讓其坍塌之后失去作戰能力。說起來非常簡單,但是真的想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因為戰爭一旦開打,城墻上的士兵是很忙的。他們需要去射擊城墻下的敵人,防止他們的沖城車對城門進行攻擊。
云梯的底部還會有弓箭手對城墻上頭進行射擊,他們沒有那麼理想的空間去做動作,可能每一次抬頭射箭都會被帶走,就更不要提將重型的石頭抬起來砸云梯車了。除此之外還有攻城部隊的陣法問題,一個好的攻城陣法可以給守城的敵人造成多方面的壓力,他們需要顧忌的地方有很多,城墻上的防御力量沒有辦法集中去攻擊云梯車,攻城士兵上城墻就變成了注定會發生的事情。
也就是因為如此,歷史上大部分帶有云梯車的攻城戰,戰斗場面都是非常慘烈的,就是一場人員的消耗戰,誰能夠頂到最后,擁有足夠的戰斗韌性和戰斗人數基礎,誰才能夠成為戰斗的勝利者。既然有了云梯車的設計理念,那麼云梯車到底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呢?它是怎麼從一個普通的梯子,變成一輛龐大的攻城用的龐大器械呢?
我國古代很多次改朝換代,都是又農民起義發起的,對比那些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的職業士兵,農民的武器大多數都是由農具,通過不斷的打仗,換得好的裝備,在初具規模之后,對一塊城池進行控制,隨后再走向職業化的。
云梯這個器械最開始確實是一個梯子,往往都是農民們斬斷竹竿后拼接而成,非常的脆弱。在攻城的時候他們發現了這種脆弱的攻城器械存在的問題,就對其進行了改造,他們會搜集更加堅固的材料,將云梯做的足夠的長,這樣搭載城墻上的角度就會平緩一些,隨后加重將會放置在城墻上的一頭,上面放上扎手的物體,守城士兵如果沒有足夠長的桿子和過人的力量,就沒有辦法將這些簡易版的云梯支開。
可是之后這些云梯因為長度太長,登陸的士兵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證,再加上遇到重型的守城器械,或者大型石頭的投放,很容易被砸斷。經過不斷的戰爭演化,云梯車在春秋時期被魯班改良,再有楚惠王手下的能工巧匠公輸盤進行設計,第一代正宗的云梯車誕生,還有了「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的形象。
不光能夠完成攻城的操作,同時也能夠利用高度去觀察敵情,獲取情報,作戰能力和用途大大提升。至于電視劇中為什麼會有如此不能細究的攻城場面,這個就要和資本掛鉤了。
電視劇講究的是一個氣氛,只要能夠營造出戰爭的氛圍就可以了,劇組搭建出一個結構完整的攻城云梯需要花費的資金較多,拍攝的時候恨不得20多人就可以拍出千軍萬馬的氣勢。不是所有的劇組都能夠像《指環王》和《赤壁》那樣擁有足夠的資金拍攝史詩級的大場面,大家在看影視作品的時候,千萬不要被帶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