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究竟什麼來歷,為什麼漢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開謎團

小酱 2023/02/16 檢舉 我要評論

嫦娥奔月是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的主人公嫦娥因為偷吃原本屬于丈夫后羿的仙丹而飛升月宮,被稱為「廣寒仙子」。

在科學普及的今天,我們都知道月亮只不過是地球的一顆衛星天體,月球上并不存在所謂的月宮和仙子。但與西方神話不同,中國的神話傳說往往有著故事原型作為背景,只不過被后人不斷摻入附會的內容而神話化了。

今天我們就撥開神話迷霧,來聊一聊嫦娥的來龍去脈。

在傳世文獻當中,最早完整記載嫦娥神話故事的是成書于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的《淮南子》,書中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

《淮南子》中的「姮娥」原本叫「恒娥」,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嫦娥,因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名諱,所以杜撰了一個「姮」 字。

到了東漢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還特意把嫦娥奔月神話寫進了自己的《靈憲》一書中,鑒于張衡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后世的正統史書《后漢書·天文志》也收錄了該神話傳說。

不僅如此,整個兩漢時期,漢朝人普遍都相信嫦娥奔月故事的真實性。

在考古發現的漢代墓葬壁畫、畫像石、畫像磚以及瓦當、帛畫、銅鏡上都發現了飛翔的人面鳥身羽人、蟾蜍、月宮、玉兔、桂樹形象,分布范圍涉及陜甘、川渝、晉豫、湖南以及山東、江蘇的兩漢墓葬。

這說明,嫦娥以及嫦娥奔月的故事,絕非《淮南子》一部著作憑空杜撰一下,就能成為全天下人所普信的故事,甚至被漢朝人刻入自己墓葬的壁畫、磚石中。

事實上,在上世紀70年代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飛衣」帛畫中就已經出現了蟾蜍、月宮和兔,在月下緊挨 處,還有一女子作飛翔狀。要知道,馬王堆漢墓的時間是在漢文帝時期,比《淮南子》成書還要早了30年。

不僅如此,到了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王家台秦墓發現了失傳的易書—《歸藏》,竹簡雖然歷經2000余年已經殘破不堪,但殘辭上還是能清晰地辨認出「……昔者恒我竊毋死之……」「……奔月而攴占……」等字樣。

經與傳世文獻中引用過《歸藏》內容的文獻進行比對,所表述意思基本吻合,全文應為:「昔者恒娥竊毋死之藥于西王母,服之以之以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恒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蠩」。

翻譯過來就是:昔日嫦娥從西王母那里偷來不死藥,服用后準備奔往月宮。 動身前,嫦娥到神巫有黃那里筮占。有黃筮占后說:吉祥。嫦娥于是就居住在月宮里,化身為蟾蜍,成為主管月宮的神靈。

王家台秦簡是戰國時期文物,其考古發現,為我們首先揭開了最外層的迷霧:

第一,至晚在戰國中前期時,嫦娥奔月故事就已經廣泛傳播,表明奔月故事原型必然存在于戰國之前的某個具有極強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力的政權(如夏商周王室直轄地區),否則無法解釋在大分裂時期為何不同諸侯國家會同時受到這一文化傳播的影響;

第二,嫦娥與后羿的夫妻關系是兩漢時人撮合的結果,漢代以前,無論是《山海經》還是考古發現的竹簡《歸藏》,都沒有提到后羿,所謂嫦娥的不死藥是直接從西王母那里竊取的,在奔月之后,嫦娥化身成了蟾蜍。

如果后羿不存在于奔月神話中,那麼嫦娥化身蟾蜍就并非像后世人所想象的那樣是背叛丈夫后的因果報應。

由此也產生了三個疑問:嫦娥原型究竟是誰?西王母又是誰?為什麼吃了她的藥會變成蟾蜍?

對于最后一個疑問,東晉著名的藥學家葛洪曾有過考證:「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服之可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游上下,使疫萬靈,體生毛羽」。葛洪的說法固然有夸大的成分,但蟾蜍能治病卻得到了藥圣李時珍的肯定:「蟾蜍,土之精也。上應月魄而性靈異……故能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在中醫看來,蟾蜍自古就是應月魄而生的治病良藥,又叫「癩蛤蟆」,「癩」在古代通假「厲」,正是《山海經》所記載的「西王母司天之厲」。

可見,嫦娥竊取的「不老藥」原型,就是自古以來能治療疽癘惡瘡的蟾蜍,在早期的神化傳說中,嫦娥奔月后也的確化身成了神藥的原型蟾蜍。但在漢代以后的故事流變中,蟾蜍的形象消失了,嫦娥又恢復成了美貌女子的模樣。

那西王母又是誰呢?

這還得從我國的日月崇拜說起。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古代的先民就對太陽和月亮映射出的光輝產生出無限的崇拜,在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彩陶器上都常見有日月紋圖案,并由此產生了日月祭祀。

西王母(又叫西母),正是主管祭祀月亮的部落女巫。

在《山海經》中有這樣兩段記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即商朝人的始祖帝嚳,剝去神話色彩,這段記載說的是帝嚳的兩位妻子羲和、常羲(也叫常儀)分別是主管日、月祭祀的女巫。《呂氏春秋》有記載「羲和作占日,常儀作占月」。

無獨有偶,殷墟考古發現的甲骨卜辭中,也出現了「貞, 燎于東母,三豕」「貞,于西母酒豕」「壬申卜,貞,侑于東母、西母」的燎祭內容,佐證了《山海經》的記載。

可見,所謂的西王母,原型是先商時期的部落女巫。

搞清楚了西王母的原型,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嫦娥的原型。

根據對出土甲骨卜辭的粗略統計,「娥」在甲骨卜辭中出現50余次,詞義指向比較單一,均為被祭祀或占卜的對象,而且是女祖角色。

同時,上文已述,在早期的記載中,嫦娥的原名是恒娥。「恒」字在甲骨文中在「工」字中間豎畫的左邊或右邊畫一接近半圓形的弧線,這個動作在殷商時期代表巫舞,對此,《尚書》曾有解釋:「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

如此看來,「恒娥」的原型是商朝跳巫舞的女祖,像第一代女祖常羲一樣,主要工作是負責祭祀月神。在其死后,甲骨卜辭中出現了「娥其害王」「祟年娥于河」的占卜記錄,說明此時的恒娥已經成了天神,而成神的原因,是吃了第一代誕下月亮的西母—常羲留下的神藥。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