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蒙冤千年,歷史上他到底有多恐怖?看外國史學家如何評價他

小酱 2023/03/28 檢舉 我要評論

唐高宗李治,是唐代第三位皇帝,在位33年。史書上對唐高宗的評價一般都是四個字「軟弱無能」,但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如果唐高宗軟弱無能,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擁有唐代最遼闊的疆域?為什麼在他之后會出現「開元盛世」?

近年來,史學界對「唐高宗的歷史問題」更趨于客觀,中國史學家認為,唐高宗外圓內方、文韜武略,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皇帝。不僅如此,外國史學家也給予唐高宗非常高的評價,英國著名漢學家、《劍橋中國史》主編、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崔瑞德先生在其著作《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是這樣介紹唐高宗的:

「唐高宗是唐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和前輩相比,他的另一偉大政績是對科舉制進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控制物價的措施也收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并行用于有唐一代。 唐朝這時的軍事力量和威望均達頂峰,甚至超過唐太宗時期。」

唐高宗的歷史問題錯綜復雜,今天我們就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通過三件事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唐高宗究竟有多厲害、多恐怖。

大智若愚成最后贏家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李治出生,小名雉奴,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李治4歲的時候,被封為晉王。16歲的時候,被冊封為太子。16歲以前,李治的生活是風平浪靜、無憂無慮的。

李治,字善,他的性格也是善良寬厚、聰慧孝順。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9歲的李治萬分悲痛,太宗李世民憐惜兒子這麼小就失去母愛,決定親自撫養他,于是,李治和晉陽公主就跟在太宗身邊生活、學習,這段時間對李治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貞觀十七年,齊王李佑叛亂,牽連出太子謀反計劃,太子李承乾因此被廢。面對波濤洶涌的政治變局,16歲的李治仿佛置身事外。誰會是下一位太子呢?李世民心中的人選是魏王李泰。

但是這時國舅長孫無忌站出來,力挺李治為太子,理由是晉王李治寬仁純厚,可以保證兄弟們的安全,是最佳的守成之主。長孫無忌的話擊中了李世民的要害,不管他多麼喜歡李泰的才學,兄弟相殘都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最終的結果是李治獲勝,被立為太子。

在立儲的過程中,李治似乎什麼都沒做,太子之位這個大餡餅就掉到了李治的頭上,真的是這樣嗎?看看《資治通鑒》卷一九七是這樣記載的:

「魏王泰恐上立晉王治,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治由是憂形于色,上怪,屢問其故,治乃以狀告;上憮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李元昌是李治的叔叔,因參與李承乾的謀反計劃被賜死。李泰以李治和李元昌關系密切來恐嚇李治,希望李治知難而退,放棄太子之位。李治聽完哥哥的話,嚇得不知所措。

唐太宗發現李治神情緊張,便詢問李治原因,李治不肯說,太宗再三追問,李治才說出真相,唐太宗最恨兄弟不睦,他對李泰的好感全無,反而覺得李治表現更好,為了保護哥哥而不告發李泰。那麼,李治的做法,是他的性格使然還是刻意表演呢?

面對李泰的威脅,李治并沒有與哥哥針鋒相對,也沒有向唐太宗報告,而是選擇沉默隱忍,以退為進,等待李世民主動問他,而且是在反復追問的情況下才被迫說出實情,這樣做既可以把李泰恐嚇他的事告訴父皇,又讓李世民覺得他其實是想保護哥哥,是在父皇逼問之下不得已才說出真相。

16歲的李治,看似對太子之位毫不動心,其實哪有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他看似無心之舉,卻一箭雙雕,既巧妙地暴露了哥哥的險惡用心,又取得了父皇的好感。

所以,李治成為太子,并不是天上掉餡餅,也不是什麼都沒做,他是一個聰明的「老實人」,深刻領悟了老子無為而治的道理,最終獲得太子之位,成為了最后的贏家。

開疆拓土打造最遼闊版圖

唐高宗時期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唐太宗剛剛去世,西突厥的首領阿史那賀魯就發動對唐的進攻。高宗三次派軍鎮壓西突厥的叛亂。前兩次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顯慶二年(657)正月,高宗派蘇定方率軍進行第三次征討。面對10萬突厥大軍,只有1萬多人的唐軍臨危不懼,在蘇定方的指揮下,最終擒獲阿史那賀魯被,西突厥滅亡。從此,唐朝開始在中亞實施「羈縻」統治,波斯(今伊朗)以東的國家都接受唐朝的冊封,唐朝與西域各國的貿易交流達到頂峰。

朝鮮半島,特別是高句麗問題,一直困擾著隋唐的皇帝,唐太宗晚年曾親征高句麗,但是并沒有成功解決朝鮮半島問題。

當時朝鮮半島的北方是高句麗,東南方是新羅,西面是百濟。唐高宗時期,新羅因受到高句麗的攻擊,多次向唐朝求援。高宗曾兩次派兵幫助新羅擊退高句麗的進攻。顯慶五年(660),高句麗與百濟聯合攻打新羅,新羅再次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攻下百濟首都,俘虜了百濟國王,百濟宣布滅亡,唐朝在百濟實施「羈縻」統治。第二年,高宗再次派軍攻打高句麗,雖然包圍了都城平壤,但未獲成功。

龍朔三年(663)九月,倭國(今日本)聯合百濟(今韓國)攻打新羅。唐軍與新羅聯軍在四方白江口海域,與倭國海軍和百濟復國軍發生決戰,最終唐軍獲勝,燒毀了日本400多艘戰船。這場戰爭挫敗了倭國想要在東北亞擴張的野心,也令百濟復國夢徹底破滅,從此,東北亞地區出現了長達六百年的穩定局面。

乾封元年(666),高句麗內部發生叛亂,要求唐朝支援。 高宗派軍從海上、陸地兵分兩路進入朝鮮半島,兩年后攻克平壤,高句麗宣布滅亡。唐朝在高句麗駐兵,實行「羈縻」統治。征服西突厥和高句麗,打擊倭國擴張,將唐朝疆域版圖擴張到最大,這些唐太宗沒有完成的事業,最終由高宗實現了。

勵精圖治開創「永徽之治」

高宗即位以后,延續了貞觀時期的治國路線,并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一時期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史稱「永徽之治」。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全國人口由貞觀時期不足300萬戶,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迅速增加到了380萬戶,經濟狀況也大幅增長,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全國糧食大面積豐收。

高宗時期進一步完善了律法,永徽四年(653年),他命長孫無忌等人在《貞觀律》的基礎上修成《永徽律》,它是唐以后各朝代法律的藍本。 這一時期犯罪率很低,有一年監獄中關押的犯人只有50多個,可見當時社會穩定,人們安居樂業。

結語

歐陽修在撰寫《新唐書》時,認為李治是昏懦之君,其實這是不客觀的。在高宗之前有雄才偉略的唐太宗,之后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在這兩位光芒四射的帝王之間,唐高宗的歷史功績很容易被忽視。唐高宗有軟弱的地方,但他在處理重大事情上,不僅沒有昏庸和懦弱,反而很果斷和決絕。所以,唐高宗李治并不是懦弱之君、守成之主,而是有膽識、有魄力的英明君主。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