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路上,婦人挑著兩小孩逃命,相士看到后驚呼:你挑的是兩條龍

小酱 2023/03/08 檢舉 我要評論

古人常說:「皇帝必定與眾不同,每逢紫微星降世,必會有異象頻出。」但是事實上,這不過是史官為了增加皇帝的權威性和神圣性,故意捏造出的故事罷了。

例如我們所常提到的「漢高祖劉邦斬白蛇」,其中的「白蛇」便被認為是「亂世」的化身,因此劉邦之所以當上皇帝是命中注定的。

再比如同為漢朝皇帝的漢文帝,據說其母博姬在懷孕時曾夢見「龍環四周」,因此漢文帝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這也是上天的安排。

但是這些說法現在看來的確有些荒謬,因為評價一個人是否能夠勝任一份職業,例如皇帝,并非是由天注定,而是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

類似于以上例子的還有宋太祖趙匡胤以及他的弟弟趙光義,在其母曾經挑著他們倉皇逃難的時候,便有相士驚呼:你挑的是兩條龍

但是,趙匡胤的父母在此時并非位高權重,恰恰相反,現在他們可謂是狼狽無比,被敵人追得四處逃竄,那麼這位相士又如何作出如此精準的預言,認為趙匡胤兄弟二人必有出息?

命運多舛的童年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年輕時曾在唐莊宗麾下擔任將領,性格更是驍勇善戰,常常領著底下禁軍四處征戰,立下赫赫戰功。

也正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趙匡胤自幼時起便酷愛習武,常常與弟弟趙光義相互對練,盡管在打斗過程中往往弄得滿身傷痕,然而趙匡胤依舊樂此不疲。

而且,趙匡胤的母親杜氏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對于孩子們的教育十分重視。在趙匡胤還不滿五歲時,便教其讀書識字,知書識禮,希望他不要成為一名有勇無謀的莽夫。

令人驚嘆的是,趙匡胤不僅在武藝方面天賦異稟,在文學方面也是頗有造詣,小小年紀便背得出四書五經,并且還能詳細敘述其中的典故,這足以表明趙匡胤絕對不是只知道死讀書的人。

這位少年敏銳地察覺到,如今天下大亂,狼煙四起。受到之前「五胡亂華」的影響,現在的中原地區依舊并不太平,幾乎各個地區都存在戰亂或是斗爭。

但是,混亂也意味著機遇,趙匡胤此時正處于滿腔熱血的年紀,這時的他渴望如同父親一般,成為亂世中一名名揚四海的將領,帶領自己的士兵們征戰四方,書寫下百戰百勝的戰績。

不過,趙匡胤在心中藏著一份不為人知的理想:他也希望像唐王李世民一般,在馬背上打出自己的天下,還這世道一份海晏河清。

然而,當他把這份理想告訴身邊的其他人時,他的好友們嘲笑他這是癡人說夢,而大人們則認為這不過是小孩子的玩笑,只有他的母親杜氏沒有嘲笑兒子的理想,反而告訴趙匡胤,她一直相信他能夠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在趙匡胤不滿十歲的時候,他們所居住的洛陽也受到戰火的波及,他的母親杜氏為了躲避戰亂,決定立馬連夜離開,前去投奔丈夫。

在這個十萬火急的關頭,杜氏展現出一股不同尋常的堅韌,她趕忙換上粗布衣服,往臉上抹上灰燼,將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放進蘿筐里,便毫無留戀地立馬離去

看著母親因為辛苦奔波而氣喘吁吁,趙匡胤痛恨自己是如此弱小。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他的武功在敵人面前不值一提,敵人輕輕一擊便可以要了他們全家的性命;哪怕自己想要留下與敵人決一死戰,他也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母親和幼弟,除了拉著家人一同送死,趙匡胤什麼都做不到。

趙匡胤想起曾經的豪言壯語,想起曾許下保護家人的諾言,想起曾經也曾懷揣著逐鹿天下的理想,如今的他除了怨恨自己無能為力以外別無想法。

這時,與他們一同逃難的老相士似乎看見了趙匡胤眼中不甘的怒火,老相士頓時明白此子絕對不是那等貪生怕死之輩,而且眼前的少年也不似其他逃荒者那般面如土色,骨瘦如柴,其家境大概也不差,很有可能來自于某位書香世家。

而且,趙匡胤的品行從其母杜氏身上也可以窺見一二。老相士發現杜氏雖然是一介女子,但是卻能夠敏銳地察覺到時局的變化,在大難來臨之際成功地帶著兩個兒子從戰火中逃離。

而在這一路的旅途上,杜氏也故意將臉涂黑,隱瞞自己的家世,同時也避免了無良之輩的騷擾;

通過這一路上的了解,這名女子所展現出來的堅韌與品行甚至遠超男子: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她依舊能夠帶著兒子,獨[自.摸]索道路,勇敢地踏上尋找丈夫的旅途;在人心惶惶的情況下,她依舊能夠穩定情緒,安撫哭鬧不休的幼子;在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杜氏也會力所能及地幫其一把,以結善緣。

家境良好,而且還受到這樣一位穎悟絕倫的母親的熏陶,趙匡胤以及其弟弟很難沒有出息。因此, 在這名老相士將要與杜氏分離的時候,才會大聲喊出:「你挑著的可不是兩個普通的孩子,而是兩條真龍。」

不過,老相士的這番話在當時并沒有多少人放在心上,甚至有人懷疑這名相士因為過于疲憊已經精神失常了。 而杜氏則是笑笑,未多做評價,只是真心實意地感謝相士這一番美言后便匆匆離開,繼續踏上尋找丈夫的道路。

在亂世之中尋找一個人,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尋找一滴水。就連現代人在沒有導航的情況下都有可能迷失方向,更不用提杜氏一個帶著孩子的古代女人要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跨越重重阻礙去尋找一個可能已經戰死的將領。

然而,或許是上天垂憐,最后杜氏成功地帶著趙匡胤兄弟倆與丈夫會合。

正在所有人都沉浸在重逢的喜悅之中時,唯有趙匡胤一人未被這歡樂的氣氛影響,而是在內心暗下決心:

他再也不要讓母親和家人因為戰亂而四處逃竄,他要還給這天下一片安寧和諧,他絕不要如之前那般面對敵人而手足無措。

或許是受到母親堅韌性格的影響,趙匡胤在之后無論遇到何種大風大浪,但是只要一想起母親帶著自己逃難的身影,趙匡胤便覺得自己再一次充滿了力量和勇氣。

舉世聞名的皇帝

隨著年歲的增長,趙匡胤也選擇了自己的方向:他決定投到后周世宗柴榮麾下為將,正是因為柴榮身上那股驍勇善戰的氣焰吸引了自己,否則難以想象心高氣傲且能力出眾的趙匡胤愿意位居他人之下。

也正是在柴榮的麾下,趙匡胤打出了人生第一場赫赫有名的戰爭——后周攻南唐之戰。

柴榮在這次戰爭中一改其他君主穩坐后方的形式,而是選擇身披戰甲,親臨前線。然而,南唐早已通過暗線得到了柴榮御駕親征的情報,因此已經準備好了埋伏,準備一舉拿下柴榮的性命,借機吞下后周。

而戰事在最初也如南唐所想的那樣,柴榮他們被自己打了個措手不及,所帶的軍隊頓時損失了大半,而其他將領看到敵眾我寡,局勢不妙,于是當機立斷地選擇了投降,準備與敵人一起攻打柴榮。

然而,就是在情勢最為危急的時刻,趙匡胤挺身而出,他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堅持要為自己的君主盡忠。他與另外一人當機立斷帶領兩千精兵趕向前線實施救援。

在戰場上,趙匡胤展現出過人的風采,遇敵則殺,絕不手軟。而且,趙匡胤也沒有一味地清理雜兵,而是直奔南唐皇帝的根據地,準備直搗黃龍。

任誰也沒有想到趙匡胤能夠如此勇猛,在帶著僅僅只有兩千人的情況下便敢于直奔敵人的大本營。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嚇得四處逃竄,根本無力守護營地。而趙匡胤也敏銳地抓住了時機, 成功地破壞了敵人的后勤補給,一舉扭轉了戰局的整個局勢

當這一消息傳到前線后,后周的士氣頓時大增,拼命地與敵人搏殺;而南唐的士兵們在聽到自家補給已經被全部截斷后,便明白這場戰斗繼續下去已經毫無意義,無論如何自己的結局只有大敗。

因此,這場戰爭在趙匡胤的力挽狂瀾下以后周大勝畫下了句點,也正是憑借著這一戰,趙匡胤贏得了士兵們的欽佩與崇拜。在士兵們的眼中,趙匡胤就是勇氣和強大的化身,在這樣一位能人的領導作戰之下,后周似乎總是立于不敗之地。

這也是為何在柴榮不幸身亡后,趙匡胤毫無疑問地被眾人推選而出,成為新一任的領袖。正是因為他之前所展現出的果敢與不屈讓人心生敬佩,所取得的赫赫戰績讓所有人都自愧不如。

而趙匡胤之后的表現也沒有愧對他人的期待,在他的領導下,中原終于結束了近百年的混亂局面,重新統一,趙匡胤建立宋朝,天下回歸平靜。

盡管對于趙匡胤的死法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就是其弟趙光義為了皇位害死兄長,不過這一問題至今仍未找到確切的證據,不好妄加評論。

但是,趙光義也并沒有愧對兄長的委托,大宋在他的領導下更進一步。雖然不如兄長那樣驍勇善戰,但是趙光義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在他的治理下,大宋的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們安居樂業;而且趙光義還常常開放國庫,發放木炭和衣料,幫助那些窮苦的百姓度過寒冬的難關。

無論是趙匡胤還是趙光義,二人都沒有愧對母親的教誨和父親的訓誡,兩人都在史書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無論評價是好是壞,他們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直至現在,依舊有很多人對「命中注定」這一說法深信不疑。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已經被上天決定好了,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逃脫命運的循環。

然而,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人定勝天」。如果趙匡胤在幼時便因為學習困難而半途而廢,又哪里會后之后聞名天下的宋太祖?

所以,一個人想要選擇什麼樣的道路,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都是由自己決定的,而并非那個虛無縹緲的「命運」。我們的人生應該由自己把握,而并非是其他的東西。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