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光北京城就熱死了一萬多人,這個恐怖的夏季,就發生在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那一年的夏天最高溫度達到了44.4度,華夏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陽下炙烤著,萬物生靈都在死亡的邊緣奮力地掙扎。
乾隆八年從七月二十日到七月二十五日,這五天平均氣溫都在四十度以上,七月二十五日這天溫值達到到了最高峰44.4度,道路兩旁的樹直接被烤死,田地里的莊稼就像隨時要著火一樣,基本上全部被活活旱死了。
當時生活在北京城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從本月14日到25日,北京城內以及近郊已有11400人死于酷暑,然而這還不是一個完整的數字,事實上比這個數字要多得多」。
後來宋君榮又在寄往巴黎的報告中這樣寫道:說即使在京城活了很多年的老人 也從未見過1743年這年夏天這樣的高溫,從七月十三日以來,許多窮人和胖人因為身體難以抵抗高溫而相繼死去,當時的情況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恐慌,有住所的人幾乎不敢出門,因為出來不久就會熱暈過去。
據說當時有個經營染房的商家,他害怕高溫天氣那些已經染好的衣物脫色,就挑著水桶出去找水,他頂著大太陽在街里不停行走,最后導致重度中暑而倒下死亡。
專家指出,當人在38度的高溫環境中就會出現中暑,39度時會出現汗腺衰竭,到40度時大腦的調節功能就會癱瘓,42度就已經是人體的極限,這種狀態下人可能隨時發生意外,而那年夏天的溫度早已超過了42度。
然而那年并不是只有北京在高溫酷暑中煎熬,高溫天氣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距離天子腳下遠的地方更慘。當時的山東大旱千里,蝗蟲肆虐,據山東《青城縣志》記載:「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方向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也就是說,這天氣熱得連家里的器皿傢俱都像火烤過的一樣,道路上的樹也被烤死了,大家實在活不下去,只能紛紛外逃。
除了山東以外,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同樣酷日當空,大旱連連,田地里顆粒無收,路邊隨處可見烤焦的花草樹木以及土石。
在地方的一些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天津地區「人皆熱死,土石皆焦」。保定府「亢旱」,石家莊「日中鉛錫銷化」,山西更加恐怖「道路行人皆有斃者」,可見那年的酷暑波及到的地區太廣了,幾乎要生靈涂炭。
乾隆也是急得沒辦法,以為是自己哪里做錯了,受到了上天的懲罰,他誠懇地寫下了罪己詔,大意就是:「朕欠缺修德,請上天不要為難朕的子民,朕一定會知錯就改……」過了幾天乾隆又搭建了祭台,帶領群臣穿著厚重的龍袍親自大汗淋漓地祈雨。
同時朝廷立即籌款給災民們發放冰塊、解暑藥,并且搭建粥棚給饑餓的百姓發粥充饑,雖然這些幾乎就是杯水車薪,對災情緩解不了多少,但乾隆的這一舉動的確感動了老百姓,大伙都覺得有這樣的明君老百姓就有盼頭,至少有了求生抗災的意志。
也可能巧合,抑或是真的感動了蒼天,一個月后終于降溫了,并且下了一場大雨,這場雨給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降了溫也緩解了旱情。
想想一下,古代沒有空調,冰箱和電風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溫天氣,他們是怎樣熬過來的?甚至說他們是怎樣續命的?皇宮里和貴族家庭都有儲藏冰塊的冰窖,可以利用冰塊降溫,而普通老百姓家是沒有的 ,他們頂多就是減少身上的衣物,搖著自己做的蒲扇,喝喝涼茶,這些就算給自己降溫了,但是40多度的高溫實在罕見,已經到達了身體能夠承受的極限。
古代科技落后,醫療條件差,營養也跟不上,所以人的壽命都很短,到了清朝人均壽命才三十多歲,他們吃不飽,穿不暖,病了幾乎就是硬扛,扛不過去這一生也就結束了。
活在當下的我們,想想古人是怎樣度日的,想想他們面對自然災害與疾病的無奈,我們就不應該再抱怨什麼了,已經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