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一座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在古晉陽城通往晉西北和陜甘寧驛道風峪溝6公里不到的太山上,有一座太山龍泉寺,熟悉中國古剎的朋友對它一定有印象,因為龍泉市最早修建于唐景云元年,初為道教名剎,但後來在明初重建時卻改成了佛寺!
太山龍泉寺金棺之謎
2008年5月份,龍泉寺興建消防水池,因太山缺水,而龍泉寺又是重點文保單位,所以消防蓄水池是重中之重,5月7日,工人們在龍泉寺大殿向東一塊空地挖掘水池地基時,突然挖到下方有硬物出現,經過初步清理后,出現了一扇詭異的石門,于是立刻通知了太原市文考古研究所!
考古專家們很快確定這一座佛塔的基址,頂部早就被毀,只剩下了長方形的塔基,那個詭異的石門就是地宮的入口,打開石門后內部是精美的壁畫,還有一座石函,表面刻有大量的文字和花紋,當然對于考古學家來說,文字本身要有價值得多,它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
銘文表明是武后朝的安西都護田楊名供養,而歷史記載確有其人。接下來就是打開石函,令考古學家驚訝的是石函打開后,是一個鎏金銅棺,周圍散落著大量木片,這表示中間原本有一個木棺,只是年代久遠,已經化為碎片。
繼續打開鎏金銅棺,結果發現一個更精致的系著絲綢的銀棺,本來以為鎏金銅棺內就是舍利子,原來還有一層,此時的考古學家無比期待,就像拆快遞剛拆了包裝就要見到正主的時候了,繼續開棺,當打開銀棺的瞬間,考古學家們懵逼了,里面還有一個系著絲綢的金棺!
專家們都相信,金棺內必定就是正主的舍利子,但此時大家卻反而決定不開館了,因為層層打開,確實有些冒冒然了!
據考古學家稱,國內最高規格的類似文物是法門寺和慶山寺的地宮內出土文物,法門寺的佛骨被七層小棺層層嵌套,從金、銀、水晶到白玉,精妙絕倫,無可挑剔,而根據專家們推測,太山龍泉寺的金棺內,一定還有一個寶瓶,內部裝的極有可能是佛骨舍利子。
為什麼不繼續開棺?
大家一定非常佩服考古學家的定力,說不開就不開,能克制住這份好奇心的人一定能干大事!當然褒獎的話我們就不多講了,因為開或者不開,并不是好奇心所能決定的,這是現代科學范疇下的理智決定。
打開鎏金銅棺時專家們就發現一個恐怖的事實,剛開啟時銀棺外部系著的絲綢色彩非常香鮮艷,但暴露在外部大氣中沒多久,顏色迅速暗淡下去,很快就變得灰撲撲了,盡管還能解開,沒有變成灰,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所以當打開金棺時,外部再次系著一根鮮艷絲綢,又迅速暗淡時,考古學家們就決定不開了,因為不知道盡管內部是什麼物品,也不知道它暴露在外部大氣環境中會發生什麼后果,如果「瞬間坍縮」,那麼連挽救的余地都沒有。
為什麼文物暴露在大氣中,會迅速變色?
其實文物暴露在大氣中會變色并不是第一次了,最著名的就是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當年出土時可都是彩色的,只是有些斑駁脫落,而有些則保持比較好,但暴露在空氣中數分鐘,身上的顏料就開始起皮,然后就開始脫皮,全都變成了現在灰頭土臉這副德行了,但即使如此,仍然能看出兵馬俑當年的雄姿!
很多文章中都解釋接觸了空氣,其實這是鬼扯,即使在地下陵寢中的文物也不可能隔絕空氣,唯一差別的是環境差異,首先就是與外界大氣隔絕的環境中,空氣流動幾乎就是靜止的,這是低一點。
其次則是氧含量,由于地宮中或者密封環境中的氧氣占比大約是21%,然而由于環境中的有機物或者其他容易被氧化的材料和氧氣反應,氧比例會越來越低,含量降低到一定比例以下時候將不足以氧化或者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氧化。
然后則是環境中水汽比例,地下環境大部分都可能會比較潮濕或者異常干燥,只要環境恒定物體表面都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但一旦改變這環境,脫水或者吸收水分,那麼表面就會發生剝離,就像潮濕的黃梅天南方很多墻皮會鼓包突起,那是吸收了水分后和內墻脫離了。
因此暴露在大氣環境中后,三個最關鍵的方式都改變了,所以就會迅速發生變化,最后脫落成了灰撲撲的底色,當然現代科學已經有了保護兵馬俑不褪色的技術,但問題是我們已經失去了這個機會。
當然如果能保持這樣的環境其實也可以,比如設置一個隔離的氣閘室,隔絕內外空氣流通,那麼可以保持得更久,或者將其放置到一個惰性氣體保護的封閉環境,避免強光照(強光中的紫外波段有很強的褪色作用,它的能量能讓分子鍵能斷裂),那樣可以長期保存。
相信金棺如果你能在一個保護環境下開啟,并且輔以適當的保護,相信是可以保持原來本色的,但有些文物處理的難度卻極高,比如像絲綢結之類,可能會一觸即潰,如何保持結完整打開金棺,這是一個難題,也許要到未來技術更成熟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