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景點,探索它背后的故事。在今天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有一處春光先到處,這里就是承德避暑山莊。
作為皇家園林,這里自然不缺乏絕頂的審美,這里相當于兩個頤和園,又或者是8個紫禁城大小。它是皇權的象征,也是美的代名詞。
承德山莊是避暑山莊,遠在京城225公里的地方,是古代皇帝度過炎炎夏日的好地方。在那個交通并不快捷的年代,皇帝出行勢必是大張旗鼓的,那麼他們前往承德山莊,究竟需要多久?
1860年9月22日,慈禧太后和咸豐皇帝從皇宮倉皇出逃,目的地,正是承德避暑山莊。而紫禁城的爛攤子,全都留給了恭親王奕訢。
這次的出逃,不同于任何一次的出游,因為八里橋之戰的失敗,英法聯軍炮轟北京城,愛新覺羅的皇權已經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只能收拾細軟準備離開。雖然是出逃,但一貫會享受的慈禧太后,卻仍舊不肯舍棄自己的架子。
她命宮人將皇宮的金銀財寶,珍奇異寶都裝點停當,光是護送寶物這浩浩蕩蕩的隊伍,就綿延數公里。
他們一行人在路上片刻不敢歇息,陣仗之大,前所未有。自古皇帝出行,皆有一套繁瑣的規矩和儀仗章程。
即便是落難時節,皇家的威嚴仍舊不能丟下。玉輦,金輦,禮輿,步輿;以及金香盒,金唾壺,金輿盆,金水瓶、金交椅,金馬杌等器物缺一不可。
在今天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存有清代畫家徐楊繪制的《乾隆南巡圖》,咸豐出行的陣仗,和乾隆盛世時相比,也是不相上下的。
光是儀仗隊就有幾千人,再加上后續押送寶物的隊伍,這前行速度想必也不會太快。加上慈禧太后和咸豐皇帝在出逃期間,仍舊追求生活品質,隊伍的速度就更加的慢。這一趟路程加起來,少說也要五六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承德避暑山莊。
到了承德山莊之后,咸豐的心,仍舊惴惴不安,因為他即便逃過了一時,也逃不過命運。而就在這座避暑山莊,咸豐皇帝被迫簽下了《中俄北京條約》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一年之后,恭親王奕訢在這里發起了辛酉政變,皇帝雖然換了人,但清朝氣數已盡,早已經無法挽回。承德山莊,見證了一個帝制最后的輝煌和無奈。
清朝皇帝的生活,沒有最奢侈,只有更奢侈。每每出行,總是一番氣派景象。自古以來,皇帝出行就有一整套的儀仗制度。
去參加秋獵時,儀仗仍舊是非常壯觀。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總能看到皇帝背后跟隨著長長的隊伍,他們就是儀仗的一部分。
咸豐一個落難皇帝,尚且如此,更別說在清朝鼎盛時期的儀仗。因為儀仗繁瑣且隆重,自然沒有輕車簡從的速度快。
從北京城到承德山莊,他們還要經過大大小小十幾個行宮,可見腳程并不快。那時候單靠人力,步輦也是需要人來抗,累了還得換人,夜晚還得休息。
清朝的出巡儀仗,是按照明代傳承下來的,跟以往的沒有什麼變化。史書曾有記載:天子有大駕,小駕,法駕。法駕上所稱,曰金根車,罵六馬,有五時副車,皆駕四馬,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駕。
雖然這不是清朝儀仗的具體描寫,但清朝儀仗也隨著權力的擴大在此基礎上有所加強。古代的儀仗隊,被稱為鹵簿。
一般皇帝的車架是不會走在最前面的,走在前面的,是一支引駕儀仗隊。引駕儀仗隊前面,還有導駕儀仗隊。
說白了,就是前面開路的,他們通常手持弓弩,手持旗幟,以此來表明隊伍的身份。旗幟隊之后,是專用的車隊。
這之后,才是引駕儀仗隊。他們一般負責陪同在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身邊,一來是為了負責他們的安全,二來是為了給皇帝解悶。
前面負責安全的,被稱為引駕十二重,后面跟著一只樂隊。這支樂隊的規模也很龐大,足足有千人有余。吹拉彈唱樣樣具備,他們負責在皇帝閑暇時供皇帝消遣。
在這后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輅,皇帝被重重的士兵包圍在中間,安全感十足,前后有駕士跟隨,左右有騎兵相護。后面則是一些高級官員和將軍,同時也會有騎兵在側保護他們。
走在最后面的是后衛部隊,皆全副武裝,以防止有任何的突發狀況。乾隆皇帝最愛擺闊,原他每次的儀仗隊堪稱「出征」。
走出北京城之后,他們每隔一段距離就要原地修整一下。這時候,沿途修建的行宮就起到作用。
有時候皇帝路過某個州府時,會根據當地的情況,思考是否需要當地的官員前來敘話。如果需要,這一來一回,又需要耽擱時日,所以在沿途待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如此往復,等皇帝到達承德避暑山莊時,已經過去了十天左右的時間。如果在中途不作停留,短則五六天就可以到達,如果需要召見當地官員,則會耽誤幾天時間,拖拖拉拉,也得十天半個月才能到達承德避暑山莊。
一定會有人覺得,旅途這麼長,皇帝不會感覺到累嗎?答案是否定的。皇帝不同于現代人,我們想去一個地方,可以做飛機,區間車等交通工具。
雖然快捷,但如果路途較長,我們會覺得在車上的這段時間異常難熬。但古代的皇帝可不一樣,他們即便再路途中,也是種享受。
皇帝的座駕一般都會裝點得十分舒適,坐累了可以躺著,或者叫來大臣談談公事,下下棋,喝喝茶,又或者聽聽曲兒,畢竟后面跟著樂隊。
就拿乾隆皇帝為例,乾隆皇帝在出巡時,總喜歡召見官員,當然,這也是他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每次召見大臣,大臣們總會給乾隆帶來各種各樣的珍寶,一圈下來,乾隆賺的盆滿缽滿。
除此之外,乾隆還喜歡召見樂隊的樂妓,當然,皇帝左擁右抱不是什麼新鮮事,何況又是遠離紫禁城束縛的旅途中。
在乾隆皇帝的擴建下,承德山莊成為了清王朝的另外一個都城。每年皇帝都會前往承德山莊住些日子。
其實承德山莊的出現,不過兩百多年的時間。它始建于康熙年間,耗時12年之久,才打造完成,之后雍正,乾隆又耗時70多年,將這里擴大至如今的規模。當然,設計之初,并不是為了給皇帝避暑用的。
在紫禁城中,皇帝有專門的避暑勝地,比如暢春園等宮殿。為了確保皇權集中在紫禁城,其實皇帝很少會離開這里。
承德山莊的建立,當初是為了服務于清朝皇權。也是木蘭秋狝滋生出來的產物。「狝」是秋季打獵的意思,所謂木蘭秋狝,就是清朝皇帝在秋天的木蘭獵場打獵。
當年清軍入關之后,為了防止其他少數民族也效仿他們入主中原,便將秋獵的這個習慣發揚光大。其實明面上是秋獵,實際上是借著這個機會,打探蒙古各部落的虛實,好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在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這四旗接壤處,設立了木蘭圍場。
每年秋獵時分,皇帝總會帶著自己的親信和文武百官以及皇親國戚,一起出行到木蘭圍場。木蘭圍場距離紫禁城有數百公里遠,腳程再快,也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而這幾天的歇腳處,就需要十分的舒適。于是皇帝便命人在北京城到木蘭圍場的沿途修建了21處行宮,承德山莊就是其中一處。
清政府財大氣粗,一出手便是一個「小江南」的縮影。承德山莊位于熱河,當時叫熱河行宮。熱河比紫禁城的氣溫要低很多,因此也成了清朝皇帝的最愛。
承德山莊的選址,是當時著名的攝政王多爾袞完成的。康熙皇帝在平三藩之后,才讓人開始了對熱河行宮的建造。
為了修建行宮,康熙皇帝命人開拓湖區,人工造島,修建宮殿,亭台樓閣。康熙五十二年,熱河行宮竣工,之后這里又有了個響當當的名號「紫塞明珠」。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熱河行宮的美景,堪比江南。這里也有嵐山暮雨,泠泠泉水;也有煙波畫橋,秀柳春梢。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并不喜歡熱河行宮,所以居住在這里的次數,更是寥寥幾次。每年秋獵,他都會居住在木蘭圍場,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瞬間和決定,都是在木蘭圍場誕生的。
雍正皇帝繼位之后,和他的父親一樣,整天忙于工作,沒有多余的時間享受。他對熱河行宮的態度,也并不是熱切。畢竟紫禁城中圓明園的風景,也同樣好看。
他將熱河廳升為熱河州,改名為承德州,從此熱河行宮,就改名為承德行宮,有了避暑山莊的名號。
到了乾隆皇帝時期,熱河行宮才有了今日的規模。乾隆皇帝非常會享受生活,也追求極度的奢華享受。
從他幾次下江南就能看出,他對江南美景的熱愛,所以他不僅將江南美景復刻了圓明園,還復刻到了熱河行宮。
整個熱河行宮一步一景,康熙曾在園中選出36景,并為它們題名,而后乾隆效仿自己的爺爺,也題了三十六景,合稱七十二景。
當然,這些景色,只不過是想讓皇帝住的舒適一些,他最大的作用還是為了發展壯大清王朝的政權。
承德山莊原本就是因為木蘭圍場而出現的,之后又被擴大成一座小都城,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皇帝接見外臣的重要場所。
蒙古各部落想要朝拜天子,就要選擇這個時候,原本「歲貢」是需要在紫禁城完成的,但由于各部落每年都有使者因為水土不服而死在紫禁城,所以皇帝干脆就將這些部落朝拜的日子該到了自己在承德山莊避暑的時候。
有了這一作用,承德山莊自然是要氣派一些,才不會在蒙古各部落之間失了顏面。自清朝咸豐皇帝之后,承德避暑山莊就失去了他的作用,此后再也沒有皇帝來過這里。
如今的承德山莊,早已經不具備什麼政治作用,它只是一個單純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