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龍江種地,至今仍保留先祖傳統

小酱 2022/11/16 檢舉 我要評論

300多年前,滿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軍民一體的八旗制度,其率領的軍隊也被稱為八旗軍,八旗軍驍勇善戰,先后征服女真各部落,最終打進山海關,滅掉明朝,入主中原,建立了少數民族主導的清王朝。

如今清朝也已滅亡百年有余, 那當年叱咤風云的八旗子弟的后裔如何了呢?

八旗子弟的興衰

明朝后期,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為反抗朝廷的剝削鎮壓,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戰斗過程中發展出了軍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該制度非常適合女真這種游牧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八旗制度起源于牛錄制度。

牛錄是女真滿族在長期的狩獵和征伐過程中所設置的一種軍事組織形式,以10人為一組,組長就叫牛錄額真,這個組就叫牛錄。

隨著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不斷將隊伍發展壯大,牛錄這一基本軍事單位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公元1601年, 努爾哈赤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對女真部落進行一次大規模整編。

根據努爾哈赤的新改編計劃,牛錄將從原來的10人擴充為300人,其頭領還叫牛錄額真,在牛錄之上設置了新的軍事單位,名字叫甲喇,5個牛錄稱為一個甲喇,頭領稱為甲喇額真,甲喇之上再設一級軍事單位,名字叫固山,5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頭領稱為固山額真。

固山之上就是各旗的旗主, 此時只有紅、黃、藍、白四旗。

1615年,努爾哈赤經過多年艱苦奮戰,終于將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統一,努爾哈赤成為東北地區的一方雄主。

同時,努爾哈赤在與明朝的作戰過程中,看到了明朝統治階級的腐朽和軟弱,努爾哈赤決定加快對明朝的進攻。

為了凝聚軍隊戰斗力,加強自身領導權威,努爾哈赤在原有的紅黃藍白四旗的基礎上又增添了鑲紅、鑲黃、鑲黃、鑲藍四旗,構成了新的八旗制度,也叫滿洲八旗,努爾哈赤是最高統帥。

努爾哈赤自己擔任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旗主,其余六旗分派給自己的親信統領。

其中正紅旗和鑲紅旗旗主由大貝勒代善擔任,鑲藍旗由二貝勒阿敏掌管,第五子莽古爾泰掌管正藍旗,正白旗由第八子皇太極掌管,其孫愛新覺羅·杜度掌管鑲白旗。

八旗的尊貴次序在各個時期都不相同, 一般是按照長幼尊卑和權力大小綜合排序,皇帝所在的旗自然是排在首位。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其為了加強鑲黃旗和正黃旗的權威,人為調降了阿敏和三貝勒的兩藍旗的地位。

多爾袞掌管攝政王后,其又將自己所掌管的正白旗提升到了僅次于兩黃旗的次順位位置。

順治帝親政后,正白旗又成為皇帝統領的又一個新旗,至此皇帝直接管轄的旗已經有兩黃和一白三旗,也就是歷史上一直所說的 「上三旗」,而其余的旗被稱為 「下五旗」,為的就是凸顯皇權的至高無上。

除了滿族親自統領的「滿洲八旗」,清朝的八旗軍隊中還存在 「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兩種額外的八旗。

這兩個八旗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當年女真首領們(滿族)為統一女真各部采用了征伐和招安并存的方略,1635年皇太極就將蒙古部落的牛錄編入八旗,這就是蒙古八旗,1642年皇太極又對漢人牛錄采取了懷柔政策,將漢人牛錄也編入八旗,成為漢軍八旗。

因此,滿清八旗軍的每一旗主下邊都不僅僅只有女真八旗,也包括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滿、漢、蒙旗人同仇敵愾,密切配合,先后為統一女真部落和滅亡明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漢人所建立的最后一個王朝, 清朝成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少有的大一統王朝。

打下江山的滿清旗人自然成為清王朝的統治力量核心,他們擁有一系列的特權。

八旗子弟在清朝統治中國的近300年里,依靠列祖列宗們的豐功偉績成為皇帝眼中的自家人,他們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出生就享有大多數漢人沒有的福利和特權。

他們是社會中的貴族, 不用勞動,不用交稅,免征徭役,被皇帝賜予眾多的良田美宅,在官吏升遷考核方面也擁有優先權,清朝很多重要的封疆大吏的任命首先考慮的都是旗人,可謂擁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

最明顯的就是和珅這樣的滿清旗人,依靠正紅旗的旗人身份很快取得乾隆皇帝信任,短短幾年便成為身兼數職,權傾朝野的寵臣,由于權力過大,沒有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很快成為清朝最大的貪官, 其貪污數目相當于清朝嘉慶年間15年的財政收入。

以和珅為代表的八旗子弟在長期的榮華富貴中逐漸喪失斗志,早已失去當年打拼江山時的艱苦奮斗精神,成為驕奢淫逸,玩物喪志的紈绔子弟,正是生活上的腐化和墮落,導致清朝在乾隆后期步入朝政腐敗,不斷遭受外敵入侵的深淵。

當英法俄日等列強不斷入侵大清領土時,早已腐爛到骨子里的清朝八旗子弟再也拿不出當年入主中原時的舍我其誰的氣魄和力量,空有百萬軍隊卻無法戰勝區區數萬侵略者,被迫一次次吞下割地賠款的苦果。

1912年,腐朽無能的清王朝終于被辛亥革命推翻,八旗子弟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也被國民革命力量掃到歷史的垃圾堆里去了。

1938年,代表八旗制度的最后一個軍事組織錫伯營被撤銷, 從此八旗制度正式離開歷史,只在歷史書籍中留下曾經的身影。

八旗子弟像所有的歷史事物一樣由盛而衰,直至消亡,這是歷史規律使然,那100多年后的今天,當年以和珅為代表的八旗子弟們的后裔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八旗后裔今安在?

封建社會的特征用一句話形容就是 「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

時至今日,這些遠離了人民的封建特權階層的后人們早已回歸平民百姓的本來面貌。

清朝滅亡至今中國的社會面貌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滿族后裔們如今也在東北黑龍江拉林地區平靜的過著尋常百姓的日子。

他們之中不僅有和珅的后代,也有索額圖等人的后代。

黑龍江拉林是當年八旗子弟起家的地方,現在叫哈爾濱市五常市拉林鎮,八旗子弟現在叫滿族,但滿族經過歷史的發展, 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中人數第二多的民族,人口多達千萬,分布在中國東北,內蒙、河北和北京等地

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后,在中原享盡榮華富貴的同時并沒有忘本,乾隆皇帝為表達對故鄉的尊重,特意派遣了一批數千人的滿清貴族到拉林地區發展,履行生產和戍邊的雙重使命。

2000年的時候,一本叫 《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歷史古籍被發掘,其中詳細記載了乾隆皇帝關于派遣3000滿清子弟北遷拉林的前后緣由。

根據書中記載,滿清子弟遷往拉林總共分為兩批,第一次是乾隆九年,為了解決一部分旗人的生計問題,乾隆下詔令一千戶閑散旗人離開京城中的百年舊宅,先后經過燕山、山海關,過松遼平原,前后兩個多月才到達新目的地拉林。

當這批人在拉林定居后,乾隆21年,其又命兩千戶閑散旗人遷往拉林,增加戍邊力量。

清王朝覆滅后,這些當年的貴族后人便在此繼續繁衍生息,他們在拉林地區一直保留著他們滿族獨特的文化和習俗,創造了獨特的 「京旗文化」,至今這種文化習俗也保留的十分完整。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拉林地區的滿族百姓雖然不再有當年滿清貴族們的王者風范,但他們依然對自己的祖先的歷史表達出相當的尊敬, 這從拉林地區村落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

為了紀念先祖們的豐功偉績,這里的村子命名都有十分濃厚的滿族文化特色,著名的「京旗二十四屯」就分布在這里。京旗二十四屯指的是24個村莊,一個村莊稱為一個屯。

京旗二十四屯就是按八旗制式組織的,每個旗的方位都不同,旗下有三個屯子, 分別叫頭屯,二屯,三屯,八旗就是24個屯子。

八旗后人之中只有和珅后代保留著先祖們的畫像,他們稱為「老影」,而其他七旗先祖們的畫像都在歷史中丟失殆盡,只剩下了復制品。

先祖們的老影都放在自家屋子里的西墻,因為這是滿族一直以來的傳統,不能改變。

每年的大年三十,外出工作的滿族后代,都要從各地趕回來祭拜先祖。

如今的拉林百姓大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這與他們祖上天天過風光日子的先輩們早已不可同日耳語,但通過祭拜先祖也有尋求先祖保佑農業生產風調雨順之意。

在拉林,有一位名叫和英琦的農民,他自稱是和珅的后人,他說自己家族現在的生活仍然保留著祖上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在嫁娶子女的時候。

和珅,眾所周知,是清朝富可敵國的大貪官,其在世時就屋宇奢華,喜歡使用金銀珠寶來塑造華麗無比的排場,是個特別講究面子的人。

如今和英琦在婚喪嫁娶這種事情上也十分注重場面,不過其只是以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將過程搞得喜氣洋洋而已。

他們這一族在紅白喜事上都要按照滿清遺留下來的風俗安排儀式流程,以顯示滿清獨特的文化。

在女子出嫁時,先要殺一頭黑豬,名曰「領生」,殺豬時也很講究,首先要向豬耳朵中倒入清酒,豬搖頭了,表示老天爺同意這樁婚事。如果是生了小孩,就要做一件事——媽媽口袋。

「媽媽口袋」就是要綁一根藍布條,然后放到一個特制的袋子里藏好,如果后代再生小孩,那就要接著再綁一根,再放到袋子里,一直延續下去。據說拉林地區的百姓家里很多人家里都有這樣的媽媽口袋。

除了婚喪嫁娶這種必須保留一定古老風俗的事情,每年走親戚的時候, 這里叫「走事兒」 ,一些年齡較大的婦女們在進入大門時還會像先祖那樣行滿清時代的禮節。

除了和珅家族后裔,現年70高齡的何玉岐老人是滿清重臣索額圖的第十二代孫,同村的很多人都很羨慕他,因為按照索額圖家族族譜,他是地地道道的正黃旗貝勒,但是現在他只不過是忙時下田耕種, 閑時與村口老人下棋,侃談先祖榮耀的老農民。

除了和珅和索額圖的后人,鰲拜后人也是滿清后裔的重要分支,但他們現在的居住地并不在拉林,而是在遼寧大連市蓉花山鎮金家屯。

該村的大部分村民都是鰲拜的后人, 一位70歲的老人對前來的外地人稱,自己是鰲拜的第11代孫子,但是根據史料記載,鰲拜的姓氏是瓜爾佳氏,而他卻姓金,這引起外人的詫異。

在外人問起金姓老人緣由時,老人回答說,康熙當政時期,為了消滅鰲拜的勢力,維護自身的權威,只是將鰲拜極其親信下獄,但其中的一名后人由于在外地做官,接到鰲拜被捕的消息后,便匆忙改名換姓,逃到外省,躲過一劫。

而考古專家也在拉林地區發掘到一塊墓碑,這塊墓碑已經能夠證明其鰲拜后人的身份,金氏老人又再次解釋說到,其本可恢復瓜爾佳氏的本姓,因為康熙晚年已經剔除了鰲拜的罪臣身份。

但其后人已經對康熙不再信任,因此就再也未恢復其本來姓氏,再說大清早已滅亡,社會都平等了,恢復原本姓氏也無太大必要,現在的平民百姓的普通日子就挺好。

金家屯人大多數村民也以農業生產為主,早出晚歸,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

只是金家屯并不如拉林地區出名,拉林現在已經是黑龍江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開發區,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而金家屯仍然是默默無聞,只在央視的紀連海老師的節目中提過。

無論是拉林還是大連金家屯,滿族后人們如今已經幾乎沒有人會說滿語了,大家都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 只有年齡稍大的老一輩人在交談時還帶著一點京腔,頗有先祖遺風。

拉林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保留著一絲滿清風氣,他們特別喜歡喝豆汁,而且在談起這一特色食品時,他們在侃侃而談的時候時不時就要帶出一點京腔味兒,據這里的人講,拉林的豆汁其實比北京的豆汁好喝。

北京的豆汁對于公眾來說是一種接受程度有異的風俗食品,但拉林因為擁有肥沃的黑土地,當地的豆汁中特別加入了黃豆和小麥來增色增味,因此其口味必然比北京豆汁別有一番風味。

除了言談舉止和風俗習慣之外,拉林地區還完整的保存了一大批具有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的歷史遺跡, 如都統衙門,永海故居,巴爾品故居等。

這些歷經數百年歲月的歷史遺跡都是曾經存在的八旗制度的象征。永海故居是富察氏通過向拉林24個旗屯征集稅款所修筑的舊式拉林城池,歷時1年才完工。

該工程當時征用了2300名民夫,800名西丹士兵,是防御匪患的主要工事。

巴爾品故居是朝廷為管理拉林修建的副都統府邸,是首任副都統巴爾品的官宅。

其占地面積達到2000平方公尺,四周有高墻環繞,院內有假山流水,花草魚蟲,跟現在北京的四合院相比并不遜色多少。

這些歷史遺跡早已成為拉林后人們爭相向外宣傳的資本。

大清雖然滅亡100多年了,但是這些滿清后人們在談起自己的先祖時還是有一股豪邁的氣勢,他們雖然現在成了普通百姓,但先祖們的輝煌歷史是真是存在過的,那些早已遠去的歷史往事中所蘊含的艱苦創業的精神早已刻進了他們的精神世界里。

結語

八旗制度是清朝由弱變強,擊敗中原漢族中央政權,取得執政地位過程中所建立的主要軍事政治制度,其在清朝統治前期曾對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在清朝統治后期,這種制度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權制度,成為剝削壓迫勞苦大眾,滿足八旗子弟們私欲的工具,最終使其失去了廣大民眾的擁護,并使中央王朝不斷走向墮落腐敗,而隨著曾經建立的王朝覆滅, 八旗后人們也重新回歸其平民百姓的本來面貌。

八旗制度的興衰史就是歷史規律對現實的矯正過程,而八旗后人如今以共和國公民的身份重新過上普通百姓的生活,說明歷史不會讓不合理的制度持續太久, 而被后人們牢記的永遠都應該是先輩那種艱苦奮斗的精神。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