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一塊「中國」石碑,只因上面刻了7個漢字,讓韓國痛恨無比

小酱 2023/02/16 檢舉 我要評論

在韓國曾有一塊異乎尋常的石碑——「大清皇帝功德碑」,這塊碑上刻著的并非是韓國的文字,而是中國的漢字。幾百年過去了,這塊石碑反復經歷著埋入土地,再被挖掘出來的「悲慘命運」。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韓國在歷史上不可磨滅的恥辱。為何韓國人民將之視為恥辱呢?這其中的根源又是什麼呢?而碑文上所記載的又告訴人們一件怎樣的故事呢?

公元1619年,一場戰役的爆發——薩爾滸戰役,導致明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突然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當時女真族,後來這個國家后金(清朝的前身,也是后面所提到的清軍)政權也越來越穩固。

公元1627年,后金的領頭人皇太極派兵攻打朝鮮,朝鮮戰敗,無奈之下只好與皇太極講和。但是,當時朝鮮執政人是明朝官方所委派的,所以其理所當然的和明朝維持著藩屬關系,所以,到了後來才有收留因戰敗而逃亡到朝鮮的明朝將領這一說。

在當時,朝鮮是明朝的擁護者,清軍為了能最快達到自己的目的——更輕松的打敗明朝,于是,清軍決定先發兵攻打朝鮮,對此可以起到削減明朝勢力的作用。隨后這場戰爭在朝鮮爆發,這場戰爭在朝鮮的史書中也被稱為「丙子之戰」。清太宗對朝鮮宣戰四項罪名是:朝鮮「先汗歸天……無一人吊賀」、「窩藏毛文龍」、「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助南朝兵馬侵伐我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與此同時,仁祖已經向江華島逃去,并且讓使臣去清軍的營中投書求和。通過一個多月談判后最終雙方達成了一致,朝鮮迫于清軍的軍事壓力,清軍對其提出了許多要求:兩國結為兄弟國,送入質子,每年向清軍納稅進獻貢品,去除明朝年號等一系列條件,但是,這其中有一條是他們絕對不能同意的,那就是永遠斷絕和明朝來往這一條,再怎麼說朝鮮曾經是與明朝交好的。

但是,到了最后皇太極的堂弟阿敏不得不退讓一步,對朝鮮表示這條要求不要也罷。公元一六二七年的三月初三,朝鮮的君主率領群臣和清軍代表等人在江華島毀書結盟立下誓言。在朝鮮和清軍的盟誓上皇太極的堂弟雖然在上面署名了,但是,對于朝鮮給出的盟約誓言讓他感到非常不舒服,于是,就命令自己軍隊的將士們分兵在朝鮮擄掠了三日,這一殘暴舉動也令朝鮮無可奈何,只好忍氣吞聲,當做沒發生一樣。

再後來,清軍的軍隊撤到了平壤,并且對外宣稱:大同江(也就是朝鮮地標)向西,這一去再也不回來了,隨后朝鮮又被迫簽訂了平壤條約。

丙子戰役徹底消除了清軍的后患之憂,又摧毀了明朝在東江位置設立的防線。這場戰役后對于清軍最大的好處就是朝鮮再也不能堂堂正正的擁護明朝,而讓清軍的勢力大大提高。 隨后,清軍還派出朝鮮的軍隊,幫自己國家的運送糧食,并且要求朝鮮參加對抗明朝的戰爭。明朝雖然是朝鮮曾經的交好國,但是,迫于清軍的強大勢力,弱小的朝鮮也只好聽命,與明朝兵戎相見了。

所謂,彼一時,此一時啊,在朝鮮的幫助下,清軍在軍事上的戰力有了大大的提升。總而言之,皇太極發動的這場戰役使自己達到了雙贏,不僅使自己控制了朝鮮,又大大的削弱了明朝的勢力。

公元1637年,朝鮮接到皇太極的要求,要求朝鮮為他設立屬于自己的功德碑。至此兩年后,也就是公元一六三九年,皇太極所要求設立的功德碑終于有了著落,此碑豎立在了三田渡,所以,此碑得名為「松坡碑」或「三田渡碑」,又稱:「大清皇帝功德碑」。碑上所刻的字是漢、蒙、滿三種文字,碑文內容大概贊頌了皇太極對朝鮮的平定,是一種懷柔的「恩德」

,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清軍的勢力終于遠離了朝鮮半島。與此同時,朝鮮也對外也宣布不再向清軍供奉,但是,他們卻依舊保持著一貫的觀望態度,也就是說,朝鮮當時對清軍還是抱有希望的。直到清軍的勢力被徹底被摧毀之后,朝鮮對清軍才算是完全失去信心。就在此時另一股勢力出現了——樸勇孝(組織反清的開化黨人),就此開始了全面清除中國朝鮮藩屬國關系的遺存,如頒布《洪范十四條》、拆除迎恩門、推倒大清皇帝功德碑等,大清皇帝功德碑的推倒是在1895年2月,與拆除迎恩門同時進行。

當時開化派人士金嘉鎮(丙子胡亂時殉節的金尚容后裔)豪情萬丈地說:「今而后足雪累朝皮幣之辱,而報臣子之私讎,開化之利何如?」 歷來韓國人將此碑當作「恥辱碑」看待。

在此之后,這塊皇太極讓朝鮮設立的功德碑也隨之深埋于地下。

直到1913年,此碑被重新挖出,隨后,又被重新豎立。1956年,韓國文教部的部長卻認為此碑是他們大韓民族的恥辱,惱羞成怒的他命人將其碑再次的埋入了地下。

1963年,由于韓國大發洪水,皇太極讓朝鮮設立的功德碑又一次呈現在了世人的眼前,可見,此碑與大韓有著不可磨滅的淵源啊。這一次韓國政府決定換一個辦法——將此碑作為文化遺產保護起來,讓韓國人民銘記這份恥辱,所以在當年將其指定為史跡第101號并保護起來。

1983年,當時的韓國總統發令,將此碑移送至松坡區石村洞二百八十九—三號,并圍繞此地在該碑附近建立了公園。

2007二月三日,也就是丙子胡亂后的370年,大清皇帝功德碑遭到韓國民族主義者的破壞。破壞者用紅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寫上韓文「撤」「370」,背面寫上韓文「去」「丙子」等字樣,二十七日,39歲的犯人樸某被捕。

此人曾在當年一月因為甲午農民戰爭的原因破壞了古阜郡守趙秉甲建立的石碑,他聲稱對韓國政府處理「恥辱碑」的做法非常不滿,認為該碑應該被撤去,或者轉移到其他地方去。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