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前,人人都可以說「朕」,《說文》中解釋:「朕,我也,闕。」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辭·離騷》也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不過公元前221年后,歷代皇帝便用「朕」自稱,其他人皆不可說「朕」,那秦始皇為何要自稱「朕」,史學家:把「朕」拆開來看,妳就知道了。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個完成中國大一統的君王,因此他認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也是我國首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帝王,自稱「始皇帝」,并且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制。
丞相李斯則向始皇帝建議,將「朕」字作為皇帝的專屬第一人稱代詞,從此也就只有皇帝能自稱「朕」,其他人若是說「朕」,那便是謀反的意思,將會招來殺身之禍。
朕取自繁體字「橎(舟灷)」,左邊的「舟」即船,右邊的「灷」,根據《五音集韻》的解釋是「士戀切,音饌。火種也。」
意思是說,將華夏大地比作船只,火種在農耕文明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保管火種的人的地位通常在群體中是最高的,也就象征權力和地位,即「皇權」。
在封建王朝中,始終都是在宣傳「皇帝位高權重」、「皇權至高無上」的理念,為了將皇權神圣化,秦始皇廢除了謚法制度,不準下一代皇帝為前代皇帝定謚號,將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印稱為璽。
另外還有學者認為,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政與朕諧音。
不過唐朝之前歷代皇帝自稱「朕」的情況并不頻繁,多數情況是書面稱「朕」,口頭自稱「吾」等,隋唐后,皇帝口頭自稱「朕」的現象就逐漸多了起來,清朝皇帝基本都是自稱「朕」,皇權空前壯大。
清代中期,無論臣子的權勢有多大,清代始終掌握著臣子的生死大權,年羹堯和隆科多作為雍正帝的左膀右臂,曾何等輝煌,但還是被雍正帝除掉了。清末,皇帝的權力即沒有被哪個將軍架空,也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情況,實權卻是被慈禧太后牢牢掌握。
皇帝除了用「朕」自稱,還自稱「孤」、「寡人」等,皇帝明明后宮佳麗三千,為什麼又會有這樣的自稱?
秦朝前,國君多少情況下都是自稱「孤」、「寡人」,這是一種謙虛的稱謂,為
寡徳之人,因為中國古時講究「以德治國」、「以徳配天」,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后出現了「皇帝」的稱號,自稱「朕」,帝王就不常自稱「孤」和「寡人」了。
漢代時,諸王一般自稱「寡人」,劉邦為漢王時,韓信為齊王時都是自稱寡人,北魏、北周、隋朝時的諸侯王也常自稱為寡人,唐朝后,自稱「寡人」的現象就不常見了。
秦漢后,王爺以下的貴族通常自稱「孤」,東漢末年紛爭不斷,自稱「孤」較為流行。
總的來說,隨著歷史的發展,皇權的加強,「朕」字的分量也就提高了,直到1912年清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