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往往是因為同一件事情,因為一件大事做成功了,愛他的人愛得深,恨他的人也恨得深。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被罵了千年的暴君。
然而對他修建的萬里長城至今卻有兩種看法,第一長城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第二便是在軍事領域里卻成功地阻止了游牧民族的侵略,那麼高7.8米的長城究竟有何意義呢?西方學者為何大為惱火,把我們給坑苦了。
現在大家旅游看到的長城是明長城,全長8851.8千米。不過古時還有秦漢長城(各在1萬千米)然而昔日的御敵長城現在卻成了旅游勝地,一些外國朋友在上面亂刻亂畫,隨意扔垃圾,讓人感嘆不已。
而長城7米8高究竟有何意義,難道真的是為了讓后人在它上面胡亂刻畫,成為一個讓人欣賞的老古董嗎?錯,大錯特錯。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就像一個堅固的城堡,城堡內氣候宜人,適合耕種,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
而長城外氣候干燥,風沙連連,并沒有春夏秋冬之分,因此長城也可以抵制城墻外想要爭奪我們糧食的屏障,匈奴人在這里敗了,蒙古人也在這面7.8米高的城墻下,灰溜溜地逃跑了,我們的祖先便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然而這些在城墻下失敗的匈奴人便去了西方,成為征服西方的勝利者,因此西方人就倒了大霉了。這些西遷匈奴人在阿提拉的帶領下一度打到羅馬帝國,摧毀了羅馬帝國。
因為在世人眼里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便認為他是上帝派來的,因此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而歐洲人懼怕「上帝之鞭」,便稱整個東方人為「黃禍」。所謂「黃禍」是西方白色人種認為他們才是最尊貴的人種,黃色人種是最低劣的人種。可見當時的黃色人種匈奴人給他們帶去的深重災難。因為長城不光讓歐洲人深受其害,印度人同樣受到在長城下碰了壁的蒙古人的挑戰,他們轉身挑戰中亞,兵分二路,一路向歐洲,一路向印度挑戰。
印度文明曾經都是在長城下挑戰失敗者的蒙古人建立的。蒙古人在郭侃的帶領下,攻打波斯時,郭侃用兵如神,一路打下128座城堡,創下蒙古西征從未有過的功績。就在郭侃的蒙古大軍西進的同時,西方的「十字軍」所向無敵一路東征,連拜贊王庭都轟然倒下,直到1260年遇到郭侃的蒙古大軍時便徹底的栽了大跟斗。蒙古人所到之處歐洲人也是望風而逃。因此西方對長城很惱火,他們認為是長城把他們坑苦了。
而我們卻因為長城的守護,幸福地生活下來,所以說當年秦始皇花10萬民工修筑這面7.8米高的長城,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畢竟那麼大的工程完全是靠肩挑背扛,其中的辛酸又有誰能體會到呢。所以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