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發現殷商古遺址,顛覆考古界一個論斷,專家:建議修成公園
在二零一七年四月,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的八家單位在彭陽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該遺址位于塬地的東部,大約占整個塬地的三分之一大小,面積可達六十萬平方公尺。
目前,經過專家們的考古鉆研發現該遺址有墓葬、馬坑、車馬坑、鑄銅作坊、制陶作坊、路網、壕溝等遺跡。墓葬區處于遺址的北側,是一處居葬合一類型的遺址。值得一提的是,專家認為,此次的墓葬發現顛覆了學界普遍認為的「周人文化未過隴山」的論斷。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考古研究中發現的墓葬如甲字形墓道東西兩側及墓室西側有過道連通三座墓葬,馬坑和墓葬呈刀把形的葬制,目前在西周考古中僅僅在這做墓地中發現。我們可以從出土的陶片、青銅車馬器、陶范等物品可以判斷,該遺址所處的時期應該從商朝的晚期到西周的中期。
在墓葬中發現的大量的陶范證明該遺址有鑄銅作坊,而且遺址的級別應該是很高的。在姚河塬商周遺址中,一座深度可達十六米的墓葬,經過專家們的考古研究最終認定這是西周諸侯的墓葬。造這座墓葬中大發現了四輛青銅馬車,旁邊有兩座殉葬的馬坑,而且所有的馬車的馬頭都是朝著北方的。
在西周時期,國家的規章制度十分的嚴格,只有天子在出行的時候才可以配備六匹馬拉的車,而諸侯所乘的馬車是由四匹馬拉的。因此這座墓葬的主人應該是屬于諸侯的,當然了,這麼高規格的西周墓葬在寧夏地區還是第一次被發現。
陜西省考古研究員、商周考古學家張天恩據此判斷:這個墓葬的主人應該是諸侯國中地位較低的諸侯,他的身份自然是比不上像齊、燕、魯這樣的諸侯王家族的,分封到這樣的地方的應該是那些地位稍微次一點的諸侯國。
在彭陽縣發現的大型西周墓葬群,尤其是諸侯級別的墓葬,清晰的表明了西周文化的傳播方向,這一結論也顛覆了在前期學界普遍認為的周人的文化并未跨過隴山的論斷。
在此之前,學界的不少人都認為西周的文化傳播的范圍之局限于周人的活動范圍內,在北部并未跨過隴山,也就是說,在固原一帶人們是無法發現西周文明的遺址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確在固原一帶發現了西周文化的遺存,進一步刷新了人們對于西周歷史的認知。
後來,在專門的論證會中,專家對于墓葬的形制、文物的特點,墓主的身份以及考古工作是如何開展,這一發現對于我們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發現的這一遺址和挖掘出的文物等多方面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許多專家們都得出了共同的結論:在姚河塬商周遺址中出土的一系列文物,我們可以據此考察該時期的商文化因素貿易及北方地區的文化、寺洼文化等等。
這一發現對于研究探討西周時期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西周王朝在實行分封制的前提下如何對于邊遠地區進行管理,以及商周時期的邊陲地區的文化風貌和社會的變遷都有著非常重大的價值。
而對于如何開展對于姚河塬商周遺址的進一步發掘、保護、展示、利用等工作,專家們則是建議可以在此處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得不說,專家們提出的這一后期處理遺址的方式實在是十分的巧妙,既可以繼續進行考察也可以在保護的基礎上讓民眾們能夠接觸到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