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中國古代皇帝的生活大多都可以稱得上是奢華至極,從吃喝用度到衣食住行上來看,都是當時最頂尖的水準。
後人有統計過乾隆的一頓飯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復原菜譜之後直接震驚了所有人的下巴,康熙在早餐的時候就要吃七八道菜,而且不乏海參鮑魚和濃雞湯等上等的珍饈。
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向乾隆一樣行盡奢華之事,根據歷史記載,康熙皇帝就曾經限制過自己在食物上的開銷,甚至一時間還讓禦膳房每天就給自己蒸幾個窩窩頭,以節約飯錢。
有意思的是,當康熙最終統計自己的吃飯開銷時,卻發現自己吃窩頭花費的錢竟然比吃山珍海味還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西元1661年,順治帝病逝,年僅八歲的康熙繼位。此時的康熙帝只有八歲,而且沒有什麼出眾的才華,可以說除了身上的皇室血脈,康熙基本上就是個毛頭小子。
因此,初登皇位的康熙自然是對手中掌握的權力有著極大的興趣,他勤學好問,不斷學習自己的父親從政的舉措,從而一步一步地提拔自己的能力。
到了十三歲,康熙有能力自己執政了之後,他立刻推出了一系列利民舉措,為自己鋪墊下了極為優秀的口碑。同時,康熙執政風格雷厲風行,賞罰分明且果斷大膽,為康熙在朝臣之間立下了非常高的聲望,也守住了皇家的威嚴。
然而,康熙在生活作風之上卻不像個皇帝,他並沒有那些奢靡的愛好,不像其他皇帝一樣喜好文玩書畫,珍惜寶物,反而是將自己的這些經歷全部投入在了國家施政上。
在吃喝上,康熙就更不像個皇帝了,他甚至不像個「合格」的貴族。康熙在生活之中不追求山珍海味,那些往日之中常常出現在天子餐桌上的雞鴨魚肉、生猛海鮮,都不是康熙喜歡的東西。
這位皇帝反而更加喜歡吃雜糧、吃蔬菜,甚至特別喜歡喝水。康熙對水的熱愛甚至可以說到了狂熱的程度,他為了追求好水,不僅在外出時不喝他人提供的水,更是有自己的一支「運水隊」,每天都從特定的地方用特別的方法取水。
如今看來,康熙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養生大師,也是這個性格和生活方式,讓康熙從政後就對禦膳房下達了一道旨令。聖旨是這麼說的:禦膳房不許為自己準備山珍海味,自己平日裡的飯菜只吃粗糧的窩頭和一些生菜。
這個聖旨一來是為了滿足康熙自己的生活習慣,二來也是為了節約經費,砍掉不必要的開銷。奈何,這一次康熙的算盤打錯了,還弄巧成拙。
聖旨執行的初期,禦膳房嚴格執行康熙的命令,每頓飯就為康熙準備了一些蔬菜和兩個窩頭,還有康熙最愛的好水。吃著窩頭、喝著熱水,康熙帝心裡也很滿意,覺得自己的這個決定非常不錯。
只是,細微之處還是有一些差別,以前康熙也吃過粗糧的窩頭,在他的印象裡,粗糧窩頭的口感是非常粗糙的,沒有什麼香味,雖然可以吃,但是味道確實不太行。
禦膳房端上來的窩頭,康熙吃著就很不對勁,這些窩頭各個飽滿無比,香氣撲鼻,甚至比當時的白麵大包子還要香。不僅如此,康熙吃到嘴裡之後,不僅沒有粗糙的口感,反而滿口綿香,細膩無比。
雖然好吃,但康熙還是皺起了眉頭,這禦膳房怕不是把自己的命令當成偶爾的愛好了。于是,他立刻召見禦膳房的主事詢問,主事給康熙的答覆是為了康熙的身體著想。
因為皇帝天天只吃窩頭,怕營養跟不上,就往窩頭裡面加了點精細的面。康熙一聽這番解釋也算合理,也就沒有過問,可這皇帝心裡也留了個心眼,暗地裡悄悄讓人把禦膳房的經費給削減了。
康熙認為自己就吃窩頭是用不了太多的錢的,所以就把原本批給禦膳房的大量經費給了其他部門。就這樣,康熙每天喝著礦泉水,吃著蔬菜和窩窩頭,也算樂得其所。
就這麼連吃了七天,禦膳房的主事卻突然覲見,聲稱有要事稟報。在被康熙召見之後,主事突然大哭,懇請康熙把給禦膳房的經費給加回來,因為再沒有經費,禦膳房就破產了!
康熙大為吃驚,自己每天就吃窩頭,還能把禦膳房給吃破產咯?他二話不說,趕緊隨著主事來到禦膳房視察情況,這不去不知道,一去真的給康熙嚇了一跳。
自己每天吃的窩頭,哪裡像主事口中說得只加了點精面那麼簡單,這一個窩頭的生產工序繁瑣至極,從選材開始,窩頭就要從全國各地選取最優秀的粗糧。
然而,再配上優質的白麵,而且要最新鮮的,磨面的磨都要從最好的石頭裡挑,和麵的水用的是上等的泉水,還不能隔夜,酵母也是頂尖的。
即使是用這樣頂尖的材料,禦膳房每次還會蒸幾十個窩頭,然後從裡面選出幾個品相最好的供給康熙食用。剩下的窩頭禦膳房的人也不敢私自吃,就只能全部丟棄浪費。
康熙看到禦膳房製作窩頭的過程是又好氣又好笑,自己只是為了省錢而選擇吃窩頭,沒想到禦膳房把窩頭都給做成頂級的食物,不但沒剩下錢,反而還浪費了一大堆的食物,也難怪自己批給禦膳房的經費七天就花完了。
無奈之下,康熙也沒法責怪禦膳房的人,因為自己是皇帝,手底下的人用最好的東西服侍自己是理所應當的,所以康熙只能要求禦膳房放棄製作窩頭,重新改回以前皇帝的伙食。
另外,他還要求禦膳房不能再那麼繁瑣地去製作食物,按照民間正常的做法就好了。此後,康熙的生活恢復了正常, 這段窩窩頭風波也告一段落。
經過這次事件,康熙更加理解了節儉治國的道理,他用法令命令全國上下厲行節約,從社會層面上推行了自己的節儉政策,從而帶著大清王朝邁向了一個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