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關于朝代更迭的古書典籍影視文學里,不可或缺的就是皇家子嗣爭奪皇帝之位。而清朝呢,由于集權制度達到頂峰,皇帝手中的權力可謂達到了歷史以來的最高峰,這就引起眾多子嗣開始了帝位之爭。
在這之中,最為出名的便是「九子奪嫡」,而作為康熙的大阿哥胤褆卻沒有參與,而是被圈禁了26年,這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愛新覺羅·胤褆是康熙帝庶長子,出生在皇宮之中,乳名為保慶,母親是惠妃烏拉那拉氏,是清朝第五代皇帝胤禛(雍正皇帝)的長兄。
雍正帝繼位之后,因避諱而改名為允禔。由于康熙帝的前四子皆幼殤未齒序,故將大阿哥胤褆稱為皇長子。作為庶出的胤褆雖為皇長子,但他深知在嫡出的皇嗣面前不占據絕大優勢,他因此常懷危機意識,處處謹防,企圖面面俱到,以得康熙帝賞識進而登上皇位。
胤褆從小機靈聰敏,才智過人,年少時期就頗受康熙帝厚愛。從父出巡,享受符權,頻受賞賜,皇嗣里無人能與之所得厚愛相匹敵。并且胤褆在處理政務時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與見解,文武雙全,也可謂一表人才,謙謙君子。
除此之外,胤褆在軍事方面也有所建樹——據載:康熙二十九年,年僅19歲的胤褆奉命隨伯父出征,參與指揮戰事;到了康熙三十五年,胤褆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此后的康熙三十九年,胤褆隨同父皇巡視永定河,任總管。三次都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
功夫不負有心人,康熙帝交給他的任務,他均能較為良好的完成,得到了康熙帝的賞識與贊賞。康熙皇帝的看好讓胤褆鼓足了底氣,內心對爭奪皇位的欲望也越加強烈。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他的出身,是胤褆內心深處的一塊重石。
康熙皇帝本以為這樣會激勵胤褆,促使他更加穩重更能勝任萬人之下的君主之位。可萬萬沒想到,適得其反,胤褆的野心太大了,大到吞噬了理智,把一副好牌徹底打散了。
胤褆出身嬪妃,遠不及二皇子胤礽。胤礽是典型的「子憑母貴」上位法,按照一般的事情發展,胤褆是極有可能繼承康熙皇帝的帝位,享受「大好河山唯我獨有」的高度權威。
胤褆怎會不清楚這點,盡管胤褆極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但胤褆還是持有「早晚有一天取而代之」的準備。不可否認的是,有野心著實可以促進一個人積極進取向前向上,有所作為;但物極必反,凡是需心有度量。
為了鍛煉胤褆執政能力,康熙帝給了他很多次處理重要政務的機會,而胤褆也處理得很好。這一切看似都非常順利,但據載,最終勝出者是雍正帝,而胤褆卻受了26年的監禁,這是為什麼?
事情要從愛新覺羅·胤礽講起,作為嫡出的太子胤礽始終功績平平能力不算出眾,在眾多皇子中也不夠出色,這讓康熙皇帝很是著急。再加上胤礽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與康熙皇帝想法背道而馳,時間一長,康熙皇帝逐漸有了廢除現在的太子胤礽,再立新的太子的想法。
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拘禁了起來,胤褆聽到了這個消息欣喜若狂,以為自己熬出了頭,終于可以登上皇帝的寶座,乃至得意忘形,竟向康熙皇帝提出「廢太子」的計劃。這讓康熙皇帝十分震驚,直斥他為「亂臣賊子」。
不僅如此,胤褆還推薦了與自己關系親密的胤禩,甚至還制造相面輿論助推波瀾;后遇皇三子揭發胤褆鎮魘胤礽,康熙帝憤懣卻又不忍殺掉親生兒子,便下令革除其爵位,終身幽禁。
由于胤褆沒有把握合適的度,沒有韜光隱晦,暗自積蓄力量,反而過于急躁,使得野心大于能力超出可控范圍,做出許多愚蠢之事,不僅沒有禁得住康熙帝的考驗,引來康熙皇帝的失望不滿,還不得安分,最終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1709年,胤褆正式被康熙皇帝圈禁。這一年,胤褆37歲。在這度日如年,枯燥難耐的日子里,胤褆無法接觸到宮墻之外的生活,整日與妻妾生活,唯一能做出貢獻的,就是為皇家開枝散葉。
據傳,在圈禁的26年中,胤褆生了20個孩子,有11個兒子9個女兒。也就是說,處于圈禁中的胤褆從此與「九子奪嫡」再無瓜葛,對最后勝利的雍正皇帝也沒有起到威脅或是挑戰,因此在雍正皇帝即位后,也沒有處決胤褆,而是同樣延續康熙皇帝的做法,一直圈禁他于皇宮中。
聽起來,胤褆過著無聊無味的日子頗為不耐,但相比其他皇子來講,他過的可是滋潤很多,至少沒有飽受酷罰牢獄之苦,落得悲慘結局。除了失去人身自由活動受限以外,其余的吃穿住行吃喝拉撒基本不用發愁。
也許胤褆會在圈禁的日子里回想著一路自己為皇位所做的一切努力與犧牲,但也會悔恨落淚吧,悔恨自己因爭奪帝位而傷害兄弟之情,悔恨不以智取而任野心橫行霸道,終與自己的目標分道揚鑣,落得此番不見天日之下場。
以史為鑒,學史明德。自古以來多少血汗史詩,不同的歷史事件,不同的歷史結局,不同的歷史忠告,無一不在教會我們為人處世 做人正心的道理與準則。
胤褆是悲慘的,但他同時也是幸運的。悲慘在丟失了理智,丟失了情義;幸運在還能在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與失守,用余下的一生去填補去打掃去糾正去警示后人。所以,野心不可沒有,但也不可任其擺布,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用恰當合適的方法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