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出土一條兩千年前的「毛褲」,形狀顛覆認知,專家:歷史或將被改寫

小酱 2023/01/17 檢舉 我要評論

一條褲子埋千年,被叫掛毯幾十年;

出于新疆山普拉,上有武士和人馬。

今天要通過這件奇特的「褲子」,帶您看看2000年前的新疆和田。我們的故事從40年前說起。

1981年,新疆和田山普拉的居民正在開渠造田,工具叮當作響,一道水渠就成型了,開閘放水后,發生了意外,南部的水渠不結實,被水撕開個大口子,渠水向外沖出一條溝,等水退去,地下的墓葬暴露了出來。

考古工作者立馬趕到,開始對這片地方進行發掘,從1981年到1992年,共進行了四次大規模考古工作,發掘墓葬60多座,殉馬坑2座,出土非常多精美文物。其中數量最多、最有山普拉特色的就是多達200件的各類毛織物。其中有一件織物,一出現就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上面的紋飾和織造方式,在2000年前非常罕見。

武士和人馬

也許是因為新疆發達的毛紡織業,馳名中外的掛毯,所以很多地方都把這件用毛線織成的物品叫做「武士人馬像」掛毯。 我在博物館看到過實物,現在的確是一塊,但結合整個墓葬的發掘,和其他文物進行比對,這其實是一條褲子的褲腿部分。而且是2000年前和田這里非常流行的燈籠褲,即使今天看仍然非常時尚。

這條褲子雖然已經破損,但殘留的這塊已經足夠吸睛。這件織物上的圖案簡單的說有人物和植物兩部分。

人物是主體,有兩種。

第一個——武士

武士就是我們一眼就能看到的這個「大頭照」。他眼窩深邃、眼睛是藍色,有點像白種人。髮型也和2000年前的中原人差別不小,頭上戴著一個頭冠帶。手里還拿著一個長矛,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很有異域風情。不少文章都說這是希臘元素,但我覺得表述不太嚴謹, 這個風格應該說是希臘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結合。

雅典到和田,相距十萬八千里,希臘文化如何影響?

這就不得不說 「中亞的希臘王國」——巴克特里亞王國了。 巴克特里亞王國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由希臘人建立的一個奴隸制王國,地方就是今天阿富汗那一帶。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到此,讓這里成為他在東方的一個重要據點,他去世后,后人也沒少往這地兒移民,所以在當時幾百年的時間里,希臘文化盛行。

環境對文化形成有重要影響,希臘文化在中亞,也免不了吸收當地特色。我們來看一組錢幣對比圖。

左邊這張是希臘的貨幣,右邊是巴克特里亞的,雖然人物看上去很像,但巴克特里亞這個人物腦袋上戴了和織物武士一樣的頭冠帶。

這種頭飾在2000年前廣泛流行于北方草原地區。內蒙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匈奴王冠,也是這種冠帶,不僅匈奴人戴,被匈奴追殺,一路向西去的大月氏同樣使用, 公元前130年左右,大月氏滅掉巴克特里亞王國,建立貴霜帝國。貴霜帝國的錢幣中,呈現出和巴克特里亞同樣的相似的人物形象。

第二個——人馬

人馬在織物的上部,比武士小不少。人馬在很多地方也被稱為「馬人」,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半人半馬的生物。織物上的人馬上半身是人,腰部以下就是馬的身體。

東、西方神話中都有關于「馬人」的記載。

《山海經》: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循于四海」。

西方希臘神話中馬人(Centaur),和山海經中記載的差不多,但把馬人提煉成文化元素,沿用百余年的還是希臘文化。

畫面上的人馬手里還拿著一件很像簫的樂器,這個樂器叫做耐笛 ( Nay),是一種流行于西亞、中亞的豎笛,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

人馬線圖,手中拿著耐笛

植物——四葉草

在馬人的周圍,有不少四葉草之類的紋飾。關于四葉草我聽過最多的說法就是:「如果有人找到四片葉子的三葉草,那麼他會有好運氣」。

毛織物上的四葉草

四葉草其實是三葉草的一種特殊形式,生長在溫帶,在中國也很常見,但關于四葉草的各種傳說和寓意多出現在西方文化中 ,好運氣這個解釋也是。

把四葉草的圖案,提煉到物品上,最早可以追隨到4000多年前的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從那時候開始直到貴霜王朝覆滅,中亞很多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四葉草的影子。 四葉草的紋飾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影響到更多的地方和民族。

古希臘類似四葉草的渦卷紋樣

我們看織物上的四葉草有陰影的感覺,中間深、越向外顏色越淺,其實不僅是四葉草,整個織物都用色彩體現出漸變的感覺,2000年前的中原找不到這樣的表現圖案的織物,它是由一種特殊的織法織造而成的。

毛織工藝

這種特殊的織造工藝就是——暈繝緙毛。這個詞語很抽象,我們拆分來說。

首先說暈繝(yunjian,兩個字都是四聲) 暈讀四聲的時候有光線、色彩由中間向四周擴散的意思, 繝這個字簡單的說就是細條紋的織物。所以暈繝,就是用細條紋來表現顏色的漸變。

尼雅遺址出土的暈繝毛線鞋

但要實現這種暈繝就要用一種特殊織造手段——緙。

不管是最基礎的原始腰機,還是復雜的花樓織機, 織布的工序都可以歸納為:送經、開口、投梭、打緯、卷布這五個步驟。而織物上的圖案是靠 「 投梭」這道工序完成的。

投梭就是把穿著彩色緯線的梭子從上下開口的經線穿過去的過程。一個梭子只能穿一個顏色的線,所以在織布的時候,穿在梭子上的緯線是什麼顏色,那這 橫向上都顯示這一個顏色。我們可以把它叫做 「通緯」

武士面部及長矛處有陰影

這件織物上武士的面部,眼眶周圍、鼻梁兩邊、鬢角部分顏色深,周圍顏色淺;頭髮是黑色到褐色的深淺漸變,發色為多種;手中的長矛是橫向三種顏色深淺漸變;衣服的領口有各個顏色的幾何紋。要形成這種光線下的陰影效果, 那一個顏色的「通緯」做不到,所以有了「斷緯」以及「回緯」。就是用好幾個梭子,穿好幾種顏色的線,共同完成一道緯線的織法。

緙織結構示意圖

比如說妳要織一個長9厘米,寬3厘米的布,前面3厘米妳想要紅色,中間3厘米妳想要黃色,后面3厘米妳想要藍色。

要按照原來每根經線打進一根緯線的方法,肯定不行,那就一根經線用三個梭子(每個梭子都綁著不同顏色的線),在每個3厘米的位置斷開再由別的梭子接上。

「緙」這種織造工藝,讓織物在不用刺繡的情況下,可以有豐富的色彩和復雜的紋飾,這件「武士人馬」毛織物,緯線部分用了20各種顏色的毛線。

用織物做衣物是全世界人們共同的選擇,只不過最初大家都是因地制宜,從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取材,埃及多用麻,中原擅做絲織品,而比較干旱的草原、沙漠綠洲地區毛織物盛行。

山普拉墓葬群出土的200多件織物中,毛織物的比例超過80%,有毯子、褲子、腰帶、裙子、帽子等等,覆蓋當時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古工作者還在墓葬中發現了用來采毛的梳子。手柄很寬,梳齒有點像爪子,梳齒還有殘留的毛線纖維。 而且墓葬出土的織物有精加工、細加工的明確區分,說明山普拉漢晉時期的居民已經掌握了采毛和粗、精梳的毛紡工藝。

山普拉墓葬群的時間是漢晉時期,距今差不多1800年左右,我們看一下同時期中原的絲織品。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

這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出土于比山普拉墓地更靠東一點的尼雅遺址,它是一件漢代織造的蜀錦,由五色絲線織出圖案。 同時期,中原的織物圖案是靠有顏色經線織造,因為織機的構造,經線被繃住,只能開口不能像緯線那樣靈活通過梭子挪動,所以那時候中原還沒有應用「緙」這種工藝。

山普拉墓地所在位置——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

隨著漢朝絲綢之路的鑿空,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人員、貨物往來增多,隨之帶來的就是更加廣泛、深刻的文化、技術交流。

山普拉位于新疆和田,地理上屬于絲綢之路南道中段,歸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于闐管轄,是絲綢之路南道上距離蔥嶺最近的地方,因此是中華大地上最先接觸到異域文化的地方,這件「武士人馬」毛織物就是見證。于闐向東連接精絕、且末,山普拉墓地出土的不少漢代精美絲織品、銅鏡就是最好的證據。

絲綢之路

通過山普拉,中原的蠶桑絲織技術、刺繡技法向西傳播;緯線顯色技術、緙織技術也向東傳播,應用到絲織品織造中,才有了唐宋興起的一件件精美絕倫的緙絲制品。

緙絲制品

山普拉雖然遠離中原,但卻是接觸外界的第一站;「武士人馬」毛織物雖然已經殘破,但卻見證了絲綢之路的東西文化交流。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