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中原大地上那個曾經萬國來朝,輝煌無比的大唐轟然倒塌,亂世又起。
這時候,歷史舞台上涌現了很多「黑暗勢力」。
他們輪番上台,各領風騷,在史書上留下了殘暴,血腥的一段時光,后世稱為「五代十國」。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則是周邊一些小政權的國家。
公元947年,劉知遠在一幫兄弟的幫助下建立了后漢,但在他死后,他的兒子劉承祐開始毆殺功臣,其中有一個將軍名叫郭威,也遭到了猜忌,全家慘死。
郭威知道皇帝準備殺他,于是對他的心腹說:「皇帝命我殺掉你們,但我不愿獨生,你們也可以取我首級報天子。」
這番話感動了他的麾下眾將,大家齊心協力幫助郭威推翻了后漢政權,建立了后周。
熟讀過水滸傳的人,一定知道《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故事,這則故事的原型,正是后周開國皇帝郭威。
當時的郭威年僅18歲,剛剛投軍在李繼韜的麾下,年輕時候的郭威渾身是膽,絲毫不顧及后路,時常在街上打抱不平。
他聽說街口有個賣肉的惡霸,經常欺壓百姓,于是假裝醉酒,故意找茬,雙方發生爭執,一刀捅死了這個惡霸。
如果只認為郭威是個有勇無謀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郭威投軍之后,有了學習的機會,他在軍中除了領兵打仗,剩下的時間幾乎都在讀書。
久而久之,郭威憑借自己的努力在軍中獲得了威望,不僅深得下屬信任,還深得領導的喜歡,所以事情發生之后,李繼韜舍不得殺他,繼續把他留在了軍中。
此時的李繼韜已經是后唐的臣子,在天子李存勖手下賣命。
三年后,李繼韜不滿李存勖,想自己當皇帝,于是舉兵造反,但奈何失敗。
李繼韜下台之后,李存勖聽說郭威的聲名,還是舍不得殺他,于是便把他收編到自己的騎兵部隊。
但郭威在中央軍的歲月也并不長,因為沒多久,后唐也被滅了。這時候,皇帝輪到了石敬瑭來做,也就是后晉的開國皇帝。
郭威是個難得的將才,也是命不該絕,堪稱「流水的上司,鐵打的郭威」。
滿腹才華的他,不論走到哪里,總能被人惦記,石敬瑭建立后晉之后,收編了郭威,還重用郭威。
對于郭威來說,石敬瑭是自己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角色,但如果郭威想在亂世中再進一步,僅靠石敬瑭是不夠的。
后世人對于石敬瑭的評價并不好,就連孫中山先生都說:「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攻擊之」。
意思就是說,石敬瑭不是什麼好東西,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石敬瑭的后晉,是靠著契丹人的幫助才建立起來的,所以后晉經常受契丹人的轄制。
歷史上的「幽云十六州」,就是在他拱手送給契丹的。
在這種情況下,像郭威這種的將才,即便再有本事,也無法擠進被契丹人操控的「后晉政壇中心」。
好在後來,郭威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劉知遠。
劉知遠和石敬瑭一樣,都是沙陀人,他原本在石敬瑭的岳父李嗣源麾下當兵,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石敬瑭,并成了他的心腹。
石敬瑭建立后晉的時候,劉知遠是他最大的幫手。從理論上來說,后晉江山,是石敬瑭和劉知遠共同打下來的。
后晉建立之后,劉知遠的官越做越大,石敬瑭對他十分信任。
但劉知遠卻開始不滿足,生逢亂世,誰都有一顆想當皇帝的心,所以劉知遠,也開始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石敬瑭為了穩住局勢,只能給劉知遠封了個「河東節度使」的官,還把郭威調到了他手下任職。
郭威和劉知遠非常投契,兩人性情相投,而且郭威又很有才干,劉知遠非常重視他。
在劉知遠的麾下,郭威平步青云,官也是越做越大。
郭威是劉知遠的軍師,為他出謀劃策,出了不少奇招,在郭威的幫助下,后晉的勢力已經逐漸向劉知遠傾斜。
后晉天福7年,石敬瑭去世,他的兒子石重貴登基了。石重貴登基之后,認為自己不能總受契丹的氣,于是主動和契丹翻臉。
契丹一看石重貴不識趣,于是便出兵攻打后晉。這時候,劉知遠有些害怕,他擔心契丹殺紅了眼,把他也給收拾了。
這時候,郭威站出來為他出主意,「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士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資,此霸王之資也」,意思就是說,河東地勢這麼好,完全可以自己做霸王。
劉知遠聽了郭威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便老老實實呆在河東,養精蓄銳,坐等契丹滅掉了后晉。
契丹滅掉后晉之后,中原無主,這時候郭威勸說劉知遠南下稱帝。
劉知遠比起軍事才能和長遠目光,遠遠比不上郭威,當時劉知遠麾下眾將云集,紛紛獻策,但只有郭威一人的計策,讓眾人稱奇。
《孫子兵法》中云「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致,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郭威考慮到南方還有南唐,而且中途還有契丹,于是取道沒有軍事重鎮且地勢平順的汾河西谷,走西南方向,先奪取洛陽,然后再攻占汴梁。
即便是南唐速度再快,等反應過來時,劉知遠已經占領了汴梁,劉知遠聽完之后,大贊郭威是奇才,于是聽從他的意見,走汾河西谷。
公元947年6月,劉知遠占領汴梁,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郭威被稱為樞密副使,軍權在握。
一年后,劉知遠病重,傳位給兒子劉承祐,史稱漢隱帝,郭威則為托孤大臣。劉承祐年紀尚小,朝政幾乎都把持在幾個朝臣手中。
這幾個朝臣,都是曾經跟著劉知遠打天下的人,劉知遠登基之后,便對自己的弟兄委以重任。
蘇逢吉任丞相,楊邠管機政要事,史弘肇為樞密使,王章為財務大臣,而郭威,則掌管軍權。
可以說,整個朝局,都掌握在大臣的手里,漢隱帝空有「皇帝」的名號,卻沒有天子的實權。
時間一長,劉承祐心里便滋生出不滿。
這幾個大臣中,只有郭威最有文化,也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而剩下的這些人,仗著自己是開國大臣,肆意的插手國政,甚至不讓劉承祐說話。
劉承祐雖然年紀小,但可不是吃素的,他心里明白,這些人如果一直這樣,自己就成了空殼,早晚被他們擺布,與其這樣,還不如把他們都解決了。
公元950年,劉承祐趁著北方戰亂,醞釀了一場大戲,他將郭威遣了出去,郭威領兵離開汴梁之后,劉承祐發動了一場「宮變」。
劉承祐要為自己「清君側」,他父親留下的那些大臣,他一個都不會放過,就連托孤大臣郭威,他也不打算放過。
劉承祐讓自己的人,埋伏在光正殿的門口,等楊邠等人來上朝的時候,他便讓人拔刀砍死了他們。
誰又能想到,權傾朝野的幾大重臣,竟然就這樣被簡單粗暴的砍死了。
朝中忠臣皆被處死,只剩下郭威一人,而劉承祐要殺郭威,是早晚的事情。
郭威在前線奮力御敵,劉承祐則和自己的心腹大臣密謀,怎麼除掉郭威。
劉承祐派自己的親信孟業秘密前往鄴都,想要聯合河北武將,處死郭威和他的下屬。
但當時整個河北軍只知郭威,不知天子,劉承祐的威望,又怎麼比得過威名赫赫的郭威。
而孟業,這個天子近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沒有聽從劉承祐的安排先去鄴都,而是去了澶州,要求鎮寧節度使李洪義處死郭威的下屬王殷。
李洪義是劉承祐的舅舅,但李洪義卻事先沒有收到劉承祐的指令,所以他懷疑孟業次來的目的,或者他怎麼都不會想到,他這個皇位尚未坐穩的外甥,會冒天下奇險來殺前朝舊臣。
李洪義沒有殺王殷,反而將這個消息透露給了王殷。
王殷是郭威的死黨,他在郭威賬下多年,心思玲瓏,立馬察覺到不對,于是便立即將消息傳給了郭威。
郭威得到消息之后,仰天長嘆,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但偏偏是在這個時候,他的家人還在京城,已經淪為劉承祐的劍下亡魂。
郭威淚流滿面,全家幾十口人命,讓他和劉承祐之間只剩下仇恨。
劉承祐要殺他,他自然不會乖乖等著被殺,既然已經到絕路,那就只有一條路——反擊。
郭威將下屬叫到營賬,語重心長的對他們說:「我和諸公一路披荊斬棘,隨先帝奪取天下,先帝彌留之際,我親受顧命,和楊史諸公苦心經營,才令國家無事。如今楊、史諸公均遭屠戮,現天子又來密詔,命我殺掉你們,我不愿獨生,你們也可以取我頭顱報天子,這樣也不會連累你們」。
郭威說完,老淚縱橫。他麾下的眾將士一聽,都紛紛表示支持他,讓他回京向漢隱帝討個說法。
這時候,郭威心腹魏仁浦說:「事情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您還要坐以待斃嗎?」
魏仁浦簡單明了的,就是想讓郭威起兵,劍指汴梁,簡單來說,就是造反。
如果劉承祐不殺他的家人,郭威是絕對不會起兵造反的,但奈何劉承祐太過偏激,直接導致了后漢之后的亡國。
郭威見軍中眾將士都紛紛響應,他自己也不再猶豫,一路上攻城略地,他讓養子柴榮坐鎮鄴都,他則自己帶兵攻回汴梁。
這一路上,所到之處,坐鎮大小城池的官員,在見到郭威之后,幾乎都是立馬投降。郭威一路走來,竟不費一兵一卒,就已經是勝券在握。
一路行至澶州,這里是劉承祐舅舅李洪義坐鎮的地方,但李洪義早已經和郭威是一條心。澶州是汴梁城最重要的門戶,澶州失守,就意味著汴梁早已經四面楚歌。
直到郭威兵臨城下,劉承祐才開始后悔,他四下無可用之人,只能派一個小太監潛入郭威的軍營去打探消息。
郭威發現了這個小太監之后,并沒有殺掉他,而是寫了一封「自白書」,讓他帶回去給漢隱帝。
他在書中說,自己并不想起兵,此舉都是受人脅迫。
事實上,這封「自白書」并不是給漢隱帝看的,而是給天下人看的。郭威就是想讓天下人知道,他并不是什麼亂臣賊子,而是不得已為之。
劉承祐身邊已無可用之人,他只能派自己的叔父慕容彥超出兵,但慕容彥面對郭威的大軍,嚇得屁滾尿流,倉皇而逃。
慕容彥超兵敗之后,劉承祐帶著自己的親信逃走,在路上遇到了郭威的軍隊,被人亂刀砍死,后漢王朝,算是正式走到了終點。
劉承祐死后,郭威并沒有立馬稱帝,而是擁立武寧軍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劉赟為皇帝。
但其實,這也只是郭威的緩兵之計,為了穩住武寧軍節度使劉崇的一步棋。
劉崇是后漢大臣,同樣具有實力,郭威在起兵時,他沒有任何的作為,但仍舊是個巨大的威脅,之后郭威利用劉赟制衡了劉崇,又將劉赟殺死。
中原又陷入了無主的境地,郭威是天下人唯一的選擇。
但就在這時,遼國突然進犯,郭威親自出征,將遼國擊敗,班師回朝,安營澶州時,他的部下突然拜跪于郭威腳下,讓郭威稱帝。
公元951年,郭威順應民意稱帝,定國號大周,一個新的王朝開啟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多年之后,后周王朝親自為自己培養出一個對手,最后這個人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
自古亂世出梟雄,郭威也是個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歷史總是風云變幻,半點不由人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