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挖出秦始皇祖先陵墓,墓中186人慘遭殉葬,史上最恐怖的大墓

小酱 2023/03/01 檢舉 我要評論

一場經歷了10年考古發掘的古墓,遭到兩百多次偷盜仍然讓考古人員觸目驚心,一百八十六人遭殘忍殉葬,也是自西周以來殉葬人最多的墓葬,槨室中的「黃腸題湊」也是迄今周、秦時期等級最高的葬具,墓主人到底是何等身份?

村民的驚人發現

在陜西寶雞鳳翔縣南指揮村不遠處,有一塊荒地讓人很是奇怪,在半個多世紀前,這里不管是降雨還是下雪,偏偏莊稼就是很難長好,其產量比較低,就算是用足了肥料也是如此,這讓村民們奇怪,不過時間長了大家習以為常,自然也就不再去深究其原因了。

1974年春季,陜西異常干旱,驪山腳下的村民為了能夠給莊稼澆水,只好被迫打井抽水,然而正是這一舉動,竟然挖出了秦兵馬俑,引來了全國震驚。 隨后,陜西當地掀起了尋找秦朝先祖的大潮,很多農民也加入了尋寶中。

1976年的一天,南指揮村村民靳思治來到了那塊荒地之上,他見自家墻院出現了一些破損,想挖上一些土回家。想來想去,還是這塊荒地最合適,其他地方還要長莊稼,挖了其他村民會說。

就這樣,靳思治推著小土車來到荒地處,勒起袖子拿著洋鎬挖土,然而沒多久,他卻發現一件怪事,在黃土中竟然有一些顏色、形狀不同的土塊,看上去很是奇怪,有黃有紅,且還夾雜著碎石,用手摸了摸,十分堅硬。

靳思治回憶道:「當時自己又試了試附近的土塊,只要鏟一厘米就可挖開地皮,但這片地需要鏟五六厘米才能挖開,當時我的鏟子都彎了。」

因秦兵馬俑的挖掘,讓每個村民都留意不尋常的情況,靳思治也不例外,他聯想到秦兵俑一事,認為這些土塊應該不同尋常。

同時,前幾天縣里一支考古隊來到村子里,并進行鉆探,分析土質,應該是想要看看哪里有古墓的。

靳思治心想,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明顯不一樣,應該及時上報給考古隊,相信會對他們的工作有利。

其實這支考古隊,正是從秦兵馬俑出土之后得到了省考古研究所指示,尋找其他先秦時期的古墓,試圖了解那個神秘的先秦國足跡,在一年多之后,來到了寶雞鳳翔縣進行鉆探,不過一時間并沒有什麼發現。

鳳翔縣古名為雍城,早在公元前677年時,秦朝都城遷到這里,之后的兩百九十四年一直是秦都。秦國誕生了33位國君,十九名葬于鳳翔縣,直到前383年才東遷。

那麼這十九名國君葬在哪里了?從古書中可見,這些秦公應該就葬于鳳翔靈山,只不過考古隊忙活1年多,并沒有發現什麼,很多人垂頭喪氣,對古書記載也產生了質疑。

靳思治并不知考古隊的困擾,他只是將自己經歷的奇怪事情向考古隊匯報了過去。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番話立馬引來了考古隊的注意, 其中一個隊員立馬騎著腳踏車,跟著靳思治來到現場探測。

大家發現這塊荒地長勢確實不同,從壕溝斷壁處來看,應該是五花夯土,顯然,有人曾對這里進行了挖掘,因土地翻轉回填,再加上2000年的地質變化,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考古人員非常激動,可大家在測量后卻發現,這個土壕寬為四十米,最淺的地面約一點八米深,呈現出弧形。如此寬的夯土斷面,讓人很難想象它是一個墓葬,有人懷疑這可能是地下古城。

隨后,考古隊長韓偉率領隊員進行了實地探測,經過測量,這片土壕下面應該是龐大的地下工程,至于是不是古城韓偉也不能確定,但足足有2個國際標準籃球場那麼大。

在隨后的鉆探中,考古隊在二十四米深以下的地方才挖到黃土,如果是古城的話,絕不可能埋于這麼深的地方。韓偉隨后又加大了鉆土范圍,發現了青膏泥、棺木、朱砂等,考慮這里的地理情況和歷史,韓隊長猜測下面可能是秦公大墓。

考古隊員花費了數月時間,在一番細致的清理后,這才發現這個陵墓東西長為三百米,南北寬為42.5米,也就是說下面是超級大墓,其布局為「中」字結構,主體分三層,地下十米為第二層平台,第三層如同八層樓的高度。

在這之前,考古人員發現的大型墓葬并不是太大,如安陽殷墟王陵為四百五十平方公尺,而這處秦公大墓光墓室就有五千三百三十四平方公尺,這一發現讓考古人員激動不已,沒想找了一年多之久,還是被村民意外發現的,而此墓也被命名為秦公1號大墓。

艱難的十年挖掘工作

韓隊長將雍城古墓一事向上匯報,得到了陜西省政府的重點關注,之后又向國家文物局申請,1976年12月,一場浩大的考古工程就此展開。

因古墓工程浩大,光是移動土方就需要十多萬立方米,為了讓這一浩大工程盡快展開,考古隊也積極鼓勵村民參與挖土取土工作。

南指揮村民兵建制是一個營,也是寶雞民兵「三落實」先進集體,多次獲得比武并獲得了很多榮譽稱號。這些民兵們擔當起了古墓挖掘重擔,在村支書、民兵營教導員趙生祥、營長趙滿武的率領下,一百六十名民兵組建成突擊隊,投入大墓中。

因考古要求細致,所有工作都要由人工完成,且所有土都需要過篩,怕有文物被丟棄土層中。盡管勞動強度比較大,但每一個民兵叫苦抱怨,也沒計較一天三角錢的工錢。

到了農忙時節,民兵們白天在農田里忙碌,到了夜里加班加點挖墓,希望能夠早點將大墓挖出來。

不過因古墓太大,耗費的資金比較多,且還要請專家指導,對出土文物進行保護,需要巨大的資金。當時那個年代比較窮, 一時間難以拿出太多資金,只能斷斷續續挖掘,這一挖就是十年之久,民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不少人在挖墓中還成為略懂考古的土專家。

據考古隊員回憶,當挖掘到地下三米左右時,地上出現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洞穴,呈現出橢圓形、圓形,專家用了幾天時間進行清理,發現有二百四十多個洞口,且這些洞穴應該就是盜洞,最早從漢代時就已出現。在一個盜洞中還發現了碎瓷片,韓偉隊長分析它應該是宋代瓷碗,也就是說它可能是宋代盜墓賊使用的油燈碎片。

如此多的盜洞,讓專家一時間難以接受,是不是古墓地下被挖空?會不會留下什麼有價值的青銅器?墓主人到底是何方人物?

韓偉隊長、田亞岐副隊長原本信心滿滿,本想從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上了解先秦時期歷史,目前來看恐怕兇多吉少。不過專家還是不愿意放棄,很多人認為,墓中應該還會留下不少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或許能明白墓主人以及古墓年代之謎。

在接下來的發現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第二層台基處發掘出一個人頭骨,其嘴巴大張,死前似乎在吶喊著,這讓膽大的民兵們不由得驚慌。而在頭骨附近,又挖出了一節斷了的胳膊殘骸。

韓偉見狀,立馬明白這應該是活人殉葬,此時已經天黑,不過他指示加班加點工作,看看能清理出多少人骸骨。

在一晚上的小心翼翼挖掘中,盡管考古人員、民兵、村民都很疲憊,可挖出了二十具尸骸,讓每個人都很有成就感。這些遺骸雜亂無章的排列著,周圍沒有任何棺槨,不過尸骸的發現也讓人有頗多疑問,為何這些尸骸尸首異處,不然就是肢體殘缺?

其實活人殉葬并不是秘密,在河南殷墟王陵中就發現了大量殉人,但這個古墓中,這些尸骸生前就遭到了折磨,可能是用活人祭祀,而這一片區域應該是祭祀坑。 至于他們的身份,或許是奴隸或戰俘,在大墓封埋前被砍殺祭祀,其當時的情景可謂慘烈。

活人殉葬制度源于殷商時期,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盡管歷朝歷代都有過禁令,但并沒有真正停止過,特別是商周奴隸制時代最為盛行,殉葬之人有活埋,也有自盡或被殺。當時古人認為死后靈魂依舊,在另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因此帝王將相會以「視死如生」的態度,將美女、奴隸等活埋陵墓中。

如殷墟侯家莊西北崗亞字型大墓中,發現了九十一個殉人,可以說人數眾多。在殷商時活人殉葬就制度化,不同級別殉葬的人數也有要求,如。《墨子》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命的價值得到重視,殉人制度也遭到了反對,但王侯將相依舊采取活人殉葬制,到了先秦時人畜殉葬出現。

秦朝建立后,殉人制度被陶俑替代,如秦兵馬俑就是如此,一直到漢代活人殉葬才被官方正式下令廢除,但這之后「自愿殉葬」開始大行其道,唐宋時期一直如此。到了元明清時期,殉人制度死灰復燃。

如此來看,這個古墓應該是先秦時期的墓葬,但至于先秦哪一年代,此時并不能判斷出來。

之后,專家又在第三層台基處,清理出了匣子或箱子狀的棺具。

這些棺具的出土,也讓專家十分緊張,將其打開后,發現里面仍然是人骨遺骸。考古人員加快了清理速度,希望盡快將第三層清理出來,在多日來的工作中,這才將厚重的泥土清理出去。

此時一個浩大的墓葬工程盡收眼底,而整個大墓如同倒立的金字塔狀,其規模為殷商天子墓的四十倍,其中間為巨大的主槨室,兩邊為副槨室,且分布著不同的棺具,里面均是遺骸。

相比第二層雜亂無章的殘忍場面,這些棺具中的遺骸就比較完整,并沒有殘骸或尸首異處的現象。

據統計,在大墓中有九十四具匣殉,分布在墓室四周,裝殮的木匣不是太大,且木板才不過四厘米,其身份多半是奴隸。而較為豪華的為七十二具箱殉,分布在槨室周圍,木箱比較寬大,殉葬者被用繩索捆綁蜷縮狀入棺,其身份或是妻妾、心腹大臣。

算上前面的二十具尸骸,其殉人總數為一百八十六具,如此奢華而恐怖的殉人排場,也證實了墓主人身份不簡單。

專家清理棺材時發現,為何尸骸被放在棺材之中沒有任何掙扎呢?其下肢詭異的蜷曲著,難道他們是自愿殉葬?

因考慮尸骸沒有受外力傷害,卻保持安詳的姿態離世,韓偉隊長立馬下令對尸骸進行醫檢,隨后考古人員將尸骸上的毛發提取出來,并送到醫院進行了專業檢測,很快結果就出來了,只不過結果讓人吃了一驚。

原來,毛發中的汞元素、砷元素含量超標,這表明殉葬者生前是被人下了砒霜等毒藥,因而他們才會顯得十分安靜。

很快,專家又從史書上發現了一個記載,先秦時代,秦人盛行一種名為「屈肢葬」的殉葬風格,也就是在人剛死的時候,用上布帶將下肢向上卷曲捆綁起來,隨后再放入棺材里埋葬。其說法是死后可以輪回重生,還有一種解釋是奴隸或奴仆,死后依舊要跪著。

從奇怪的「屈肢葬」風格,也能看出墓主人應該是先秦之君王。但專家又發現,在西藏阿里高原的古象雄文明、距今4000-5000年前的嶺南早期文明、距今4000年前的黃河上游馬家窯文化,其墓葬群中均有「屈肢葬」 ,因此單單從這點還是無法判斷它就是秦墓。

之后,專家又進行了緊張的研究,他們發現,出土的棺材毫不例外,均呈現出有規律的東西方向擺放。在目前關中發現的數千座秦墓中,均采用東西向擺放規律。

正在這一時間,陜西考古所另一個考古隊傳來了重大研究突破,在鳳翔縣南、秦國九都之一、秦雍城古城遺址被發掘出來,其范圍是十一平方千米,城內有寢宮陵園,而秦公1號大墓就處在雍城遺址范圍中,很快專家又出土了十八座秦公大墓,這證實了秦公一號大墓確實是秦墓無疑。

作為開創大一統時代的秦朝,先秦時期的歷史一直被人關注,秦人歷史最早可追溯周王朝時期,當時秦人祖先還是一個部落,且游牧生活,之后經過了風腥血雨的征戰,最終滅六國統中原。

從秦莊公到秦始皇嬴政,秦國經歷了三十多代統治者,歷時六百多年。從史書記載上,可大致看出秦人的東進路線,但具體經歷了什麼,一直沒有考古證實,因此這個巨大的古墓,留給專家很多研究希望。

墓主人身份之謎

這個秦公一號大墓最顯著的特征無疑就是殘酷的殉葬制度了,在史料記載中發現,先秦時代殉人最多的為秦穆公,那麼這個大墓主人是否為秦穆公呢?

顯然這個古墓中殉葬的人數為一百八十六具,比起秦穆公殉人數量一百七十七具還要多,也就是說墓主人可能另有其人。

不過因大墓發掘的土方搬運量比較大,再加上資金不到位,經常停工,且不能用大型器械,因此專家整整用了10年才發掘完畢,創下了考古新紀錄。

1985年9月,槨室頂棚顯露出來,在槨室周圍被厚厚的木炭填充保護,最厚的地方為三點三米,而在外層還有兩點三米厚的青膏泥,這是古代墓葬用于防潮、防腐的主要原料。

看著槨室被保存完好,并沒有被盜,考古學家十分激動,迫切希望知道內部情況。 直到1986年,專家這才見到槨室的真面目,其長為14.4米,寬為5.6米,高為5.6米,面積為九十平方公尺,而在主槨室旁還有副槨室,其長為七米,寬為四米,高為兩點六米。

槨室外壁由多根柏木釘制,如同柜子一般,壘成了木墻,這一發現讓專家十分好奇,此前也沒遇到這種槨室結構。

不過很快,專家在《漢書·霍光傳》中發現了一絲端倪,因霍光曾輔政二十年,其死后漢宣帝賜予其黃腸題湊、玉衣等,而「黃腸題湊」就是柏木包裹在棺材外部,并捆綁在一起,形成柜子一樣的方形。

《呂氏春秋》也有記載:「用黃柏木堆積而成的墓室,棺槨一層套著一層,再在外層堆放木炭,環繞棺槨外層。」

黃腸題湊是周朝天子的喪葬標準,而考古人員發現,眼前的秦公一號大墓,所使用的不正是「黃腸題湊」 嗎?但依照周禮來看,秦國只是諸侯國,就算是國君也無法使用這種最高級別的喪葬規格。

不過在過去多年,考古一直沒出土「黃腸題湊」,這座春秋末期大墓,讓人們大開眼界,也讓專家對墓主人的身份更是懷疑。

而秦公大墓中所使用的柏木,顯然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據測量,這些柏木橫截面均為邊長二十一厘米的正方形,兩端中心各有二十一厘米的榫頭,且長分別為五點六米、七點五米,前者重量為三百公斤,后者重量為七百公斤。

這些黃亮的柏木,即便是在地下兩千五百年依舊有著完好的質地,槨室由柏木套接組成,沒有一根鐵釘。將這些木頭加工的如此規整,讓人懷疑到底是用何種工具,而古人想將這些木頭切平,需用上斧頭等,如果只是用銅制工具顯然達不到這一效果,可能當時就出現了鐵制工具,這也能解釋秦人在戰場上為何如此勇猛無敵了。

隨著槨木被一層層揭開,考古專家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原來,在主副槨室頂部發現了20多個盜洞,側面、底部也遭到了很大破損,這也意味著隨葬品如青銅器、玉器、石器均已被偷盜。

帶著失望的心情,專家將主棺打開,發現除了人骸骨外并沒有其他東西。不過專家并沒有失望,又在大墓地下繼續挖掘,發現了一百多件金器,這些金器造型逼真、制造工藝巧奪天工,圖案別致精美,可謂是美輪美奐,展現了古人高超的智慧結晶。

其他鐵、陶器、玉器、漆器、紡織品等累計為三千五百余件,其中玉器數量頗多,其玉器裝飾精美,玉質瑩潤,可謂是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專家還發現了鐵質農具、工具如鐵叉、鐵鏟,它們均是鑄造的生鐵,這對我國冶鐵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鐵的冶煉水平是生產力水平的體現,過去史學家一致認為漢代才大范圍使用鐵器,而從這個墓葬的發現來看,鑄造鐵器的時間提前幾百年。

隨后,專家還在棺頂發現了石頭殘片,剛好拼湊成石鞋鞋底,東西方向擺放,底部為鮮艷的朱砂,這到底有何來歷?韓偉認為,可能石鞋是墓主人征服天下的野心象征。

不過后續的研究中,發現它是一種「符節」玉器,而「符節」就是古代調兵時的憑證之物,象征著征伐他國的權力。

正當專家為尋找墓主人身份而百思不得其解時,事態迎來了轉機,很快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三十四塊石磬和多個殘片,十七塊殘片上刻著文字,這一發現讓專家喜出望外。

原來,石磬在西周時是權力的象征,唯有王宮才可懸掛,春秋戰國時成為演奏樂曲的工具,但多用于貴族宮廷禮樂、祭祀等多個重要場景。

對這些殘片文字結束后,專家終于如愿發現墓主人身份,原來,其中記載了一次宮廷禮樂活動,而墓主人正是活動的主辦人,此人是共公、恒公的繼承者,也就是秦景公。 參加宴會的周天子,對秦景公繼承王位十分認可,因石磬文字記載了景公成為國君的合法性,才被其重視并一同下葬。

秦景公是秦國第十四代統治者,也是嬴政的第十八代祖先,還是秦國遷都雍城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從公元前577年開始在位四十年,擴大了秦國的領土范圍,對外作戰屢屢獲勝,帶領秦國日益強大。

正因國力強盛,秦景公死后使用「黃腸題湊」這一葬式,可見其野心很大,不過其后人確實一統天下,建立大一統的帝國。至此,中國迄今發掘最大的古墓,就此真相大白。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