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慈禧不歡光緒皇帝身邊的珍妃。
也許是珍妃的自由散漫,痛了這位活在深宮一輩子的太后的心。
慈禧向來不容珍妃,甚至在最后的時刻都沒忘將珍妃處理,其中諱莫如深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
然而如今一部《宮女回憶錄》,讓我們得以掀開歷史的真相,見其中的真相。
據《宮女回憶錄》書中記載,當時八國聯軍的消息傳到皇宮時,慈禧慌了。
她思索著帶上光緒帝走,但是在前一天,慈禧去處了一個她厭了很久的人。
崔玉貴得到慈禧的令后,將珍妃帶到了她的面前,慈禧對珍妃說八國聯軍進來了,她要帶著光緒避一避,珍妃何去何從自己解決。
這話的意思很明顯,慈禧不準備帶著珍妃,希望珍妃能夠自我了結,不要拖了慈禧和光緒的后腿。
珍妃聽到慈禧的言語,只覺得可笑,義正言辭說道:「皇帝不應走!」一個國家就算已經走完了,皇帝也該坐在皇位上守著自己的土地和百姓,而不是將清朝的子民置于不顧。
皇帝這把交椅代表著九五之尊的身份,象征著一個國家,皇帝走讓別人知道了,那些外來者將會更加的無法無天。
珍妃這句「皇帝不應走」讓慈禧無地自容,畢竟無論皇帝是不是光緒帝,慈禧才是大清王朝實際的掌者,珍妃口中的光緒不能走也是在說:慈禧坐在這個位置上就該擔起相應的責,如今居然想要帶著光緒皇帝走實在是丟面兒。
慈禧便叫崔玉貴好好處這個口出狂言的珍妃。
而珍妃的遭遇,也讓人們感到奇,光緒帝后宮這麼多的妃子,為何慈禧獨獨厭珍妃呢?
珍妃是光緒最愛的妃子,不止是因為容貌,更是想法上的相吸。
珍妃不是在深宮中長大的人,她來自于一個與外界有著許多聯系的沿海城市,所以雖然成長在那個時代,思想卻比旁人更加自由。
珍妃如果是草原上奔的野馬,光緒則是籠中的金絲雀,一直生活在慈禧下的光緒,因為珍妃的到來有了點生機。
可以說,珍妃便是光緒在河水中的一根稻草,和珍妃在一起的日子是喘息,讓光緒不至于崩了。
但如果說珍妃在光緒眼里是一道光,那在慈禧眼里便是惡,一個試圖將自己光緒拉出籠的人,所以慈禧視珍妃為所厭。
除此之外,珍妃還有一點不被慈禧所容的就是珍妃的干政。當時清無能無力,只能派出李鴻章簽署《馬關條約》,李鴻章成了千古人,真正的推手慈禧在最后面。
珍妃是個直性子,面對這樣,直接讓自己的堂兄上書稱:李鴻章是賣國。
這封奏折徹底惹了慈禧,畢竟沒有慈禧太后的授意,那張條約李鴻章又怎敢簽。
這件事最后的結果,就是珍妃的堂兄被貶到了蒙古,珍妃也被降為了貴人。
所謂只許州官放不許百姓點燈,慈禧垂簾聽十年,珍妃說了一句實話就得遭到懲,這是慈禧太后明晃晃的雙標。
回到前一日,慈禧見了珍妃,珍妃那句「皇帝不應走」讓慈禧感到了言語上的羞,于是叫崔玉貴把珍妃拉到一旁去投井。
珍妃在與崔玉貴的拉扯中嘴里喊著「皇帝不應走」,直到被崔玉貴放進井裡。
珍妃是當時清朝有思想的民眾的,他們早已看穿清王朝的內里,那些麻木侵著清朝朝廷的每一個人。
民眾想要依慈禧依靠清朝來拯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些先進的人們才會喊出自由的口號,就如同珍妃嘴里的皇帝不應走一樣,落在慈禧的耳朵里是不可忍的,落在民眾的耳朵里是希望的號角。
慈禧帶著光緒走得了一時,走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