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兩國對秦始皇陵做核磁掃描,發現從未曾被披露的秘密

宋杰 2023/07/08 檢舉 我要評論

1996年,中德兩國的考古學家組成團隊,對秦皇陵做核磁掃描勘測,結果發現了許多未曾披露的秘密。

那麼, 考古學家在發掘秦皇陵的過程中,都解開了哪些未解之謎?最終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01秦皇陵的未解之謎

「關中自古帝王州」,在古都西安附近,先后出現過13個王朝、總共有71位皇帝,其中有59位死后埋葬在了陜西,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皇帝的陵寢也逐漸被探明于世。

而在這八百里秦川內,要說哪一座帝陵最享譽天下,非氣勢宏大的秦皇陵莫屬。

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總面積約 56.25 平方千米, 是在繼承先人陵墓的基礎上,又結合秦國都城布局,建造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嬴政,自從13歲登上秦王寶座,一共在位37年,他雄韜偉略一統天下,譜寫了瑰麗壯美的人生篇章。

而令人驚嘆的是,作為「千古第一陵」的秦皇陵,亦如秦始皇波瀾壯闊的人生,同樣充滿了輝煌與震撼、傳奇與神秘。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在登基第二年,就正式啟動了這個龐大的工程, 前后耗時長達39年,投入的人力多達72萬人,其規模之龐大、建筑之奢華可想而知。

應該說,秦皇陵作為秦帝國的物質遺存,不僅見證了那個時代的歷史, 更是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秦帝國強權力量的一種延伸。

兩千多年來,世人不斷紛至沓來,望著眼前這樣一座空前絕后的皇家陵園,想象著神秘帝陵的傳奇故事,無不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其實,關于秦皇陵的介紹,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過記載:地宮中不僅有奇珍異寶無數計,還設置了防范盜賊的機關暗箭,以及用水銀灌注的地理造勢……

當然,文字的描繪確實耀眼壯觀, 但真正的秦皇陵到底是什麼樣,卻沒有一個人知曉。

除此之外,世人其實還有一個疑惑,如此輝煌瑰麗的皇帝陵墓,難道沒有遭遇盜賊的覬覦和洗劫?

別說,還真有史料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寫道:劉邦為了在政治上打壓項羽,便列出項羽的十大罪狀, 其中一條便是項羽挖掘帝冢,聚斂墓葬中的奇珍異寶。

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有過記載:項羽發掘了秦皇陵后,盜賊分得一杯羹……

這麼看來,項羽便成了發掘秦始皇陵的第一人。 但是,對于這個結論,很多學者都不認可,因為這兩處史料中,都沒有詳細記載項羽盜掘秦始皇陵的過程,而只是泛泛而談,并不能全信。

當然,有的史書中還說,赤眉軍也曾盜掘過秦皇陵,以及魏晉時期的后趙、唐代末年的黃巢,都對秦始皇陵進行過洗劫。

那麼,這些說辭到底是歷史真相?還是小說演義?

可以說,秦皇陵的神秘莫測,讓考古學家們趨之若鶩,他們都希望對秦皇陵展開勘察和發掘,試圖將這個深埋于黃土之下的秦王朝重現人世間。

1962年,考古人員在陜西省文管會的組織下,對秦皇陵展開了遺址勘探和調查工作,但由于當時條件有限,又考慮到對遠古遺跡的保護問題, 考古人員沒有深入地宮,只是先行繪制出第一張陵園平面布局圖。

最終,考古學家經過研究后得出結論:陵墓略呈方形,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高76米,其范圍有56.25平方千米,幾乎相當于78個故宮那麼大。

可是,這麼流于表面的考察,絕對不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 但是,為了保護皇陵又不能開啟,那麼,如何深入的探索與勘測呢?

而事情偏偏就是那麼巧,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偶然發生了一件事,讓這座神秘的皇宮不經意間露出了冰山一角。

這是怎麼回事呢?

02中德聯手核磁掃描

1974年3月下旬,臨潼西楊村發生了旱情,幾個村民正準備打井抗旱。

誰知,在挖掘土坑過程中,有幾個碎陶片和殘破的陶制人頭出現在眼前,起初,這些村民以為就是一些「瓦片」沒有在意,但隨著挖掘的進一步深入, 越來越多的真人大小的陶俑、戰馬、戰車和武器都陸續驚現于世。

很快,這事在十里八鄉傳開,也隨即傳到了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耳中,他經過一番勘察,最終認定,這些殘缺不全的「瓦片」 不是廢品,而是「國寶」。

由此,秦皇陵兵馬俑的考古工作就此拉開帷幕,而考古學家通過不辭辛苦的勘察,最終發現了古代能工巧匠們留下的信息,可以說,進一步推動了秦皇陵的發掘和探究。

當然,對于兵馬俑的考古,只是整個秦皇陵的冰山一角, 因為這座陵寢不僅僅是一座墓穴,而是一座城池。

由此,秦皇陵內部的秘密也成了謎題,到底地宮里是什麼樣的呢?

盡管一直以來,世人都相信文獻描繪的那樣,富麗堂皇,有眾多奇珍異寶,而且以水銀為江河,但這些仿佛天方夜譚,令考世人依舊無法窺探地宮里的玄機。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一探究竟呢?還真有,那就是現代科技。

時間來到了1996年,當時為了窺探秦皇陵的地宮全貌,中德考古學家組成一個團隊,利用核磁掃描的先進技術對其全盤勘察,最終經過長時間的辛苦勞作,一個驚人的秘密展現在世人面前。

經過專家的反復測試,發現在秦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出現了「汞異常」現象,并且檢測出汞含量居然是其他土地的280倍。

由此可見,關于司馬遷記載的「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這個說法并不是子虛烏有。

要知道,在封閉的地宮內,彌漫的水銀毒氣不僅可使入葬的尸體保持長久不腐爛,也會讓諸多陪葬品保持完好。

再加上汞是劇毒物質,也能毒死那些膽大妄為的盜墓者,由此得出,秦皇陵一直幸存無損,并沒有被人洗劫盜竊過。 而這個現代科技,也終于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不過,也正是如此,使得考古學家「望而卻步」,沒有再進一步發掘,不過,他們還是有了許多額外的收獲。

通國儀器的勘測結果顯示,地宮類似「倒金字塔」形狀,并不是正方形,上下一共有九層,對應的就是九五之尊,這無疑是秦始皇向世人彰顯自己顯赫身份的一種特征。

而秦始皇的墓室就在最底層,面積堪比5個足球場那麼大,并且用水銀來還原長江黃河的模樣,足見恢宏氣派。

此外考古學還發現,在地宮中埋藏了大量錢幣,而在陵墓中放置錢幣,無疑成了秦朝的「國庫」,這一現象簡直令人震驚。

尤其讓中德專家更為驚喜的是, 他們還發掘了一個陪葬坑,而這個坑里就埋藏著秦皇陵大型的「軍備庫」。

03第三次勘測秦皇陵

眾所周知,秦國能夠一統天下,除了戰略戰術運用得當,更離不開強大的軍事力量,而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石鎧甲與胄,就足以見得秦王朝的軍備是多麼強勁。

K9801 俗稱鎧甲坑,面積13000平方公尺,是秦皇陵內城中發現的最大陪葬坑,坑內埋藏大量石質鎧甲和石質頭盔,全部密集疊壓,并且用扁銅絲連綴。

據當時數據統計, 石鎧甲為87件,石胄為43頂,全部制作精美、技術精湛。

而這些石鎧甲在加工過程中,更是獨具匠心,不僅結合了玉器加工工藝,而且從開片,打磨,鉆孔,拋光,編綴,每一步都細致入微。

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些石鎧甲的樣子并不是秦代的實用鎧甲,只是為秦始皇帝陪葬而專門制作的明器。

但根據考古人員的預估,陵墓里的石甲胄起碼多達上千件,而甲片也大約五六百萬, 其數量之多,足以彰顯秦皇陵的規模之大。

此外,據考古人員介紹,出土的甲胄的甲片,采用了青石材質,通過切削、打磨制成,而且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甲片也設計成了不同的形狀。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甲片有圓形或者方形小孔,并且都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如此形態精美的款式,可見制作技術也是相當的高超。

然而,當這批文物剛出土時,存在著起泡、層解、變形等病害現象,而甲片、胄片也有不同程度的散亂和重疊,工作人員隨即展開了搶救性保護措施,成功修復了一些文物。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K9801鎧甲坑里還挖掘出魚鱗甲,而在此之前,很多專家認為它出現在漢代,如今能在陪葬坑里出現,實屬罕見。

由此可見,考古學家對于陪葬坑的挖掘,不僅向世人再次展現了大秦王朝的軍威,更是填補了許多歷史研究上的空白。

當然, 盡管中德兩國對地宮進行了現代化技術勘測,但秦皇陵確實規模太大,致使許多謎題還不能解開。

為此, 2002年那年,中國第一次將考古工作納入了國家863計劃,而考古學家又采用綜合探測技術,對秦皇陵再次窺探全貌。

最終,經一年多時間的探測、試驗、驗證,終于解開了陵園布的局之謎,并且得到了與地宮建筑位置、埋深、大小、形狀有關的有價值的信息。

但是,到底墓室內藏有何種珍寶文物,以及有多少奇珍異寶,始終是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其實,依舊目前考古能力,秦皇陵應該可以被發掘出來, 但源于對文物的保護,我們還是不能挖掘,當然這個原因顯而易見,一旦挖掘,就意味著毀壞,如果這些千年寶藏能靜靜的在地下得到保護,那麼世人最好還是不要驚擾到它們。

其實,對于深入地宮的勘測技術,有的專家建議采用巖土鉆掘工程技術和影像技術等綜合探測技術手段,有可能在不破壞地宮結構的情況下,將這些地宮的文物大白于天下, 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從1962年到2023年,一代代考古人懷著一顆敬畏之心,不斷向塵封了2200多年的地下王朝,進行多次的勘測和探究,為我們了解那段風云變幻的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寶貴資料。

盡管截至目前為止,秦皇陵還是沒有被挖掘,但隨著考古學家的先進技術,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 想必有一天,世人一定會看到地宮的真實面貌,期待那一天。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