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乾隆路邊吃瓜,說瓜農的瓜很甜,臨走時突然下令:處死瓜農

宋杰 2023/07/20 檢舉 我要評論

清朝皇帝曾多次南巡,其中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尤為人所熟知。

乾隆一生之中,曾六下江南,留下了許多令后人傳誦的故事,作為一位封建帝王,乾隆下江南,有著維護封建統治,安撫江南人心的目的。

乾隆在南巡時,十分注重招攬人才為中樞所用,他選拔了很多江南人士,直接送往中央任職,培養為自己的班底。

乾隆在下江南時,卻也留下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清朝皇帝愛南巡

在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象征,作為封建皇權的代表,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有著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

也因為如此,中國歷代皇帝中,希望有所作為的大都不愿一直呆在深宮后院之中,他們渴望走出皇宮,在世人面前宣示自己的權勢和威望,也由此有了帝皇出巡的說法。

帝皇出巡,不止是為了滿足皇帝個人的虛榮心和成就感,同樣也是中國封建皇朝的統治手段之一。

通過親臨巡視,統治者一方面昭示帝王權威,震懾天下,安境綏邊,另一方面,觀風理政、體察民情,使得帝王更直觀地了解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

帝王走出都城,出巡四方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縮短了封建集權制下朝廷與地方、君王與百姓之間的距離。

因此,古語有云:「古者帝王莫不巡狩」,對于中國古代統治者而言,出巡是用以調控社會的重要政治舉措之一。

歷朝歷代中,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皇朝清朝的皇帝對于出巡格外熱衷。

清軍入關后,受到了強烈的抵抗,尤其是在江南地區,漢族知識分子心懷故國,對滿族統治尤為不滿。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為了維護滿族的封建統治,征服漢族民眾,清朝皇帝對于江南地區特別重視,多次出巡南方,其中尤以康熙和乾隆這對祖孫最為頻繁。

康熙曾六度南下巡幸,乾降執政后也效仿其祖父,先后六次御駕出京南下,清朝皇帝的南巡之舉無論是對清廷還是對江南,都有著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是國家賦稅重地,也是漢族知識分子的聚集地,在歷史、文化、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對清朝都意義深遠,清朝皇帝的多次南巡,既有安撫收買漢族知識分子之意,也有宣示武力,鎮壓反抗苗頭的用意。

江南文采風流,物資富足,清朝皇帝下江南,也有著來南方享受一番,同時招攬人才為朝廷所用的目的,其中乾隆七下江南,自己享樂和招攬人才的用意,比他的先祖康熙要更多一些。

好大喜功,下江南招攬人才的乾隆

乾隆名為愛新覺羅·弘歷,是雍正帝皇四子,康熙之孫,他的一生在封建歷朝皇帝中可謂是十分幸運。

他年少聰穎,不僅為父親雍正重視,而且獨得祖父康熙青睞,從眾皇孫中脫穎而出,康熙對其親自教養,繼位時風平浪靜,沒有經歷爭奪皇位的腥風血雨。

乾隆繼位后,正值清朝國力鼎盛之時,沒有皇朝傾覆的憂患,他一生平順,在位六十年,是皇帝中難得的長壽之人。

在這樣的環境中,乾隆渴望成就前人所不能及的帝王功業,他尤為羨慕皇祖康熙的成就,希望自己能以繼皇祖之宏愿、固皇祖所奠之不基。

乾隆在位六十年,他有促進生產發展,守護疆土,推進文化事業的一面,也有著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一面。

他尤其陶醉于自己的功績,希望自己能夠蓋過先帝,他以「十全武功」自吹自擂,夸飾自己的戰功,更是顛倒黑白,把敗仗說成勝仗。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既為了到富甲天下的南方享樂,也有著招攬人才的意圖。

江南的文化氛圍和眾多人才深深吸引著乾隆,他曾言「三吳兩浙,為人文所萃「,肯定了江南文化底蘊之深厚和人才之薈萃。

乾隆在南巡途中屢次增生員名額,單獨為江南士子欽命考題,提拔江南士紳,這也能看出乾隆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

乾隆下江南時急于引入人才,也跟乾隆年間的黨爭有關。當時在朝中,形成了鄂爾泰和張廷玉兩黨,兩股勢力在朝中明爭暗斗,讓乾隆也覺得十分棘手。

乾隆擔憂兩黨做大,影響自己手中的權力,從乾隆十三年前后,他就開始大力起用與官場中幫派沒有關系的新人,對鄂爾泰和張廷玉兩黨進行釜底抽薪。

鄂爾泰和張廷玉兩黨在朝中經營多年,根深蒂固,乾隆就把眼光投向那些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又無太多政治背景和牽絆的年輕官員,以火箭速度提拔了一些年輕的滿族才俊和漢族官員入主中樞,從而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

除了在中央決策層[插·入]代表自己勢力的官員外,乾隆也需要在朝中的辦事官員中或者更基層的崗位中安插自己的人手。

因此在乾隆在南巡過程中通過召試招攬自己需要的人才,選拔年輕官員進中央任職,他尤其注意在江南尋找沒有過多家族背景和政治傾向的士子,直接任命為內閣中書,送入內廷,為自己辦事。

乾隆在下江南時招攬人才,頗具成效,也由此培養出一批聽命于自己的官員,不再擔憂被鄂爾泰和張廷玉兩黨架空,但他卻有一次,想招攬一位瓜農,卻碰了一鼻子灰。

想招攬瓜農反而碰得一鼻子灰

乾隆有一次下江南時,想去看看一看民間的風土人情,于是他脫去龍袍換上普通衣裝,帶著貼身隨從離開南巡時的行宮,微服出行。

乾隆微服出巡時,正是夏天,天氣炎熱,趕路十分辛苦,這讓從小就在宮中養尊處優的乾隆有些難以忍受,他口渴難耐,有點想回到行宮去休息,但他自己號稱要體驗民間疾苦,出來沒多久就打退堂鼓,他又覺得面子上有些過不去。

就在進退兩難時,乾隆看到前方一瓜田,田中橫臥著一個個碩大的西瓜,碧綠碧綠的,乾隆眼看到這些西瓜,不禁口中生津,趕緊叫隨從們一起趕過去買幾個瓜嘗嘗,也好消除一點暑熱。

到了瓜田旁邊,只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正頭枕著瓜田田埂,躺在柳樹蔭下乘涼,一副逍遙自得的樣子。

乾隆看周邊無人,估計這個老人就是看守瓜田的農夫,他微服出行,不愿別人看出他的身份,就裝出一副尋常客商的樣子,十分客氣地朝這個老農夫行了一個禮,然后問農夫他們趕路口渴,能否買幾個瓜嘗嘗?

想不到農夫聽了他的話,睜開眼睛把乾隆從頭看到尾,細細打量一番后,又閉上眼睛,十分不客氣的說,這瓜不賣,整個瓜田早已被城里的商人包下來,全部都已訂走,過路的客人只能看看,想吃瓜卻是沒門。

身邊的隨從們聽了大怒,正想上前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好歹的老頭,乾隆倒是沉住了氣,他不愿多生是非,讓隨從們不要輕舉妄動,然后跟老頭說自己一行愿意出個大價錢,而且只賣幾個,不會影響城里的商人。

聽到這里,這位老農夫倒是摸了摸胡須,說:「客官如肯如實報出籍貫姓名,我便送瓜給你。」

乾隆連忙自稱是來自京城的客商,至于名字,他給自己取了個化名叫宏禮,宏大的宏,禮儀的禮。

聽到他說出這個名字,農夫哈哈一笑,說這就是了,我看客官非富即貴,像個做大買賣的,然后他就請乾隆到瓜田里吃瓜。

農夫讓乾隆自己挑選,乾隆不知怎麼分辨瓜的好壞,就隨手摘了兩個,沒想到打開一看,一個是生的,一個卻熟透了。

乾隆有點犯難,不知道該吃哪個,就向坐在一旁的農夫請教,農夫回答道:「寧可食生瓜,也不可食過熟的。

乾隆聽后不知為何有這番道理,就又向農夫請教為何如此,農夫告訴他生瓜雖味道寡淡,但不至于傷脾胃,而過熟的瓜,吃了要壞肚子的。

說到這里,農夫又說,既然你現在身在瓜田之中,哪有不食好瓜之理,又何必吃那生瓜呢。

說完農夫轉身摘來兩個瓜,打開給乾隆一看,那瓜正好成熟,正所謂是早摘一個時辰是生的,遲摘一個時辰是熟過頭的。

乾隆贊嘆一番,捧起一半,動起勺子便吃。

乾隆吃瓜與別人不同,先從瓜皮瓜瓤相交處下勺,一口一口朝瓤中心吃。

農夫看到這與眾不同的情景,便說:「世人吃瓜,大都從瓤心吃起,客官為何恰恰相反?」

乾隆答道:「從瓤心吃起,味道一口比一口淡,吃完回味,半個瓜只有一口是好吃的;而我這種吃法.一口比一口甜,吃完回味,半個瓜無不甜潤可口。

農夫卻說:「世人那種吃法,每吃一口,都是所剩瓜瓤中最好的,自然會珍惜,一口一口品味,滋味也就出來了;而你這種吃法,每吃一口,都是所剩瓜瓤中最壞的,自然只顧草草吞咽,哪還有味道可品?」

這番道理一說出來,可謂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乾隆原本只以為這個老農挑瓜手藝了得,沒想到竟有這番見解, 他聽得出了神,竟然忘了吃瓜,此時乾隆再不敢小看眼前這位老家老漢,小心翼翼地試探說:「農家有如此見識,想必是飽讀經書、歷經滄桑之士!」

農夫聽了卻捧腹大笑:「我不過是草莽之人,說的全是戲言。」

乾隆見他不以為傲,更是心生敬佩之意,他顧不得吃瓜,細細琢磨農夫剛才的這番言語,越想越覺得有道理,越想越覺得敬佩。

乾隆暗自思忖:這農夫一席話,既是處世之道,又有治國之理;如此高士,不能荒廢在民間,我何不請他進京師輔佐朝政?

乾隆此時還不愿暴露身份,就謊稱自己因經商荒廢了早年學業,想請農夫進京,拜為老師。

農夫卻斷然謝絕道:「我只會種瓜,怎敢又怎能當你的老師?」

乾隆無奈,只得帶隨從告別了農夫,離開了瓜田。

明明吃到了一個很甜的西瓜,這也算一個收獲,可一行人走了幾里遠,乾隆突然停下腳步,對隨從殺氣騰騰地說:「賢才好比利器,為我所用,可殺他人;為人所用,則會殺我!這樣的人在野不在朝,世道必亂!你們馬上回去,立斬此人!」

隨從們聽了主子的意思,自然遵從,他們拔出隨身攜帶的刀槍,就向瓜田殺去,但等他們回到瓜田,農夫卻已毫無蹤影,隨從們到處尋找,也找不到農夫的去向。

只見瓜棚中有一幅白綢掛著,上面寫的是:「我乃一過熟之瓜,唯籽可食,已交付于你。」

乾隆聽完稟報,始終放不下心來,他又派人向附近的農民打聽那農夫的來歷,一問才知道, 那農夫原是先帝的重臣,早年遭貶到此隱居。

原來這位農夫事先知道乾隆南巡到這附近,乾隆向他買瓜時,他就看出乾隆的身份了, 后面這些對答,也是他對乾隆的一種提醒。

乾隆聽后才放下心,感嘆了一番,向來好大喜功,希望自己功業蓋過先帝的乾隆,感嘆的卻是幸好此人沒有被先帝重用,否則如此良才定能協助先帝建功立業,那他自己就沒有機會能超過先帝了。

人才不能為自己所用就要殺掉,人才未被先帝重用就慶幸自己可以蓋過先帝,乾隆的性格從這里也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熟透了的西瓜》,《秦俑》,2012年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