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只在牧野敗了一仗,為何就匆匆自盡了?殷墟考古發現真相

宋杰 2023/07/12 檢舉 我要評論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錫無疆,及爾斯所。」

這是殷商時期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詩作《商頌烈祖》中的詩句,這幾句詩雖然并沒有直接描繪中國的大好河山,但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恩澤富足的祖國的贊嘆。

正如磅礴詩句中所寫的那樣,昔日的殷商王朝也一度輝煌過,在建立商朝之前,商族只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部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直到商朝建立后,其勢力范圍也逐漸擴大,國力也在一步步提升。

在殷商時期,無論是天文學還是手工業,都頗具成就,現如今出土的司母戊鼎就是殷商時期的產物,而農業和畜牧業就更不用說了,這是商部落一直延續下來的產業,隨著商朝的建立更是在飛快發展。

然而在歷史的記載中,這樣一個看起來龐大且穩定的殷商王朝似乎在一夕之間就走向了滅亡。

有人說導致殷商王朝滅亡的原因是牧野之戰的失敗,然而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難道一場戰役的失敗,就會讓一個龐大的王朝傾覆嗎?

牧野之戰大敗,紂王匆匆自盡

相信說起來牧野之戰很多人都并不陌生,這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且打得十分漂亮的戰役,這是周和商之間的關系到國家統治權的一場戰役,同樣也是讓殷商王朝就此覆滅的戰役。

在當時,商朝的勢力還是很龐大的,只是到了商紂王這一時期,商朝的實力被大大地削弱了。

雖然據當時的史料記載,商紂王也算是一個有較大性格缺陷的英雄人物,雖然單從性格上來看,商紂王坐不上君王的寶座,但他也不失一些君王本色。

只是這些行事上的問題逐漸積累,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商紂王雖然性格豪放不羈,但同樣他也很喜歡暴政,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他絲毫不顧及百姓和民生,壓榨百姓來為他建造鹿台。很多百姓還在食不果腹,可他卻天天大魚大肉。

不僅如此,商紂王還十分沉迷于女色,對于朝政大事很少上心,每天和美人泡在一起,你儂我儂,聽起來對政權朝綱不感興趣,但他卻十分熱衷于打仗。

商紂王大肆主張戰爭,雖然商朝此前的兩場戰爭都取得了勝利,但這樣的勝利是用資本的累積換來的,勝利的結果就是商朝的國庫變得越來越空虛,此時的商朝就像是一個「紙老虎」,只有一個看起來強盛的外殼。

而就在商紂王的暴政之下,周國也在悄無聲息地發展中,漸漸地,周國有了和商朝抗衡的實力,于是一場戰役蓄勢待發,這場戰役就是牧野之戰。

彼時的商朝還在掉以輕心,并沒有把周國放在眼里,因為無論是軍事裝備還是勢力范圍,周國都遠遠不及商朝,似乎這場戰役打得毫無懸念。

戰役一觸即發,周國的姬發先是派丞相率領一眾人馬沖進敵方陣營,先把敵方軍隊的注意力轉移,然后他再親自率領一眾人馬加入戰役,以此來破壞商朝的軍隊布局和戰術。

姬發的作戰計劃很快就有了成果,商朝雖然勢力范圍較大,但是之前戰爭的消耗使其已經成為了一具空殼,無奈之下商紂王便讓奴隸出戰來迎敵。

可奴隸們哪里能和士兵相比,他們看到周國的將軍士兵來勢洶洶,都感到非常恐懼,幾乎不需要交戰就繳械投降,所以周國在這場本以為的惡戰中并沒有損耗太大,就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而此刻的商紂王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

他看著商朝就這樣戰敗了,明白大勢已去,自己基本上沒有什麼翻身的可能了,與其落在周國手里,不如先自行了斷。

于是他來到了自己曾經夜夜笙歌的鹿台,最終自焚身亡。

戰敗匆匆自焚,其中有何隱情

只是讓人感到有些不解的是,商紂王雖然聽起來無惡不赦,不配做一國的君主,但史料上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商紂王也算是一個英雄人物,那麼他為何會輕易地因為敗了一場00仗就選擇匆匆自盡呢?這看起來太不像商紂王的作風。

有人說可能是因為牧野之戰讓商朝損傷慘重,幾乎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連最起碼的商族人都被悉數殲滅,又何來的反抗和東山再起之說呢,難道這就是商紂王最終選擇自焚的真正原因嗎?

答案顯然不是的,根據史料記載,在牧野之戰后,雖然商朝損失慘重,但也還沒有到全軍覆沒的地步,還是有一部分商族人存活了下來。

畢竟商朝的勢力范圍本就比周國大得多,人數自然也更多,即便是周國不放過商族人,想要把商朝人口全部殲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況還有一件事不被人們所了解,那就是在周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之后,還有一部分原先商朝的百姓發起了反抗周國的運動,他們雖然長期處在商紂王的暴政之下,飽受壓迫和屈辱,但他們對于商朝還是很有感情的。

面對國破家亡的慘狀,他們決心想要反抗,于是便聯合起來發動了反周行動,周國為了鎮壓這一波商朝的殘余「勢力」也花了不少力氣和時間,為了合理鎮壓,周國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時間才將此事平息下去。

說到這里大家就更疑惑了,既然商朝人并沒有被悉數殲滅,甚至存活下來的百姓還能組成一支小小的反抗勢力,商朝也并不是全然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那麼商紂王為何會因為打了一場敗仗就選擇放棄呢?

其實這其中的緣由,商紂王應該是最為清楚的。一向實行暴政的他的行事作風一直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那些忠言逆耳的良臣自然得不到他的重用,有些大臣還會因為忤逆他而被貶謫甚至是處死。

這恰恰也讓那些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機,就拿商紂王身邊的官員膠鬲來說,由于他掌握了商紂王的性格特點,便事事都順著他來,盡說一些商紂王喜歡聽的話,但實際上膠鬲的心思早已經飄到了周國那里。

他早已經暗地里和周國有了來往,成了潛伏在商紂王身邊的一個臥底,甚至有人還撞見過膠鬲和周國人之間往來的場景。

盡管如此商紂王依然沒有放在心上,他想當然地認為這些暗地里的小動作掀不起什麼風浪。

而周國也抓住了這個好機會,他們對于前來投奔或是臨陣倒戈的商族人很是友善,并不會像對待奴隸那樣對待他們。

這麼做的目的也是為了蠶食商朝的民心,民心一旦亂了,那麼商朝的統治也必然不會穩固。

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牧野之戰周國的勝利似乎變得合情合理了許多,或許商紂王就是明白這一切的起由就是他造成的,商朝早已沒了之前的勢力和團結,即便還有殘余人數也不可能反抗成功,所以才在露台匆匆自焚而亡。

殷墟考古發現最終真相

說完了民心和統治方面的問題,接下來再談談一直被人們所忽略的軍事防備方面的情況。

其實牧野之戰的失敗也并不是全然沒有迂回的余地的,牧野失手,還有殷和朝歌兩個地方能繼續作戰。

只是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實際上的殷和朝歌兩地并不具備作戰條件,原因竟然是這兩地都沒有城垣。

作為商朝較為重要的兩處地區,怎麼能夠沒有城墻呢?這樣一旦發生什麼變故或是像這次的戰爭一樣,這兩處幾乎是沒有還手的余地的。

為了能夠進一步了解真實的情況,專業人員便對兩地的遺址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從中發現了一些細節,最終總結得出,朝歌和殷兩地沒有外圍城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商朝經常遷址,沒有一個較為長期固定的都城,所以對于一些軍事防備的建設有所欠缺,朝歌和殷兩地的城垣也就一直沒能修葺完善。

但是這種說法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合理性,即便經常遷址,也不至于讓重要的都邑就這樣暴露在敵方眼下,外城城垣的修繕極為重要,不可能就這樣擱置不理。

而第二個原因聽起來似乎會更有說服力,據研究發現,城垣的不完全修繕和火災有一定的關系。

在遺址的考察結果中我們發現,在殷墟的遺址中有很大一片還未建立完善就被廢棄的城垣,經過專業人員的一番考察后發現,原來這些廢棄城垣都有被火燒過的痕跡。

所以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商朝對于外城城垣的修葺還是重視的,只是火災的發生導致城垣不得不廢棄,這也導致在牧野之戰失敗后,商朝沒有了迂回反抗的余地。

在史料《六韜》中也有關于牧野之戰商朝覆滅的相關記載,書中寫到「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舉師而討之。紂城備設而不守。」

這一史料的記載也向我們展示了商朝覆滅的另一大原因。

原來在朝歌這個都邑還是有相對完備的軍事防御設置的,并不像殷那樣絲毫沒有反抗的余地,而罪魁禍首在于那些倒戈的商朝大臣。他們知道這次周國的追擊勢在必得,為了里應外合,朝歌的防御設置被人為打開。

就這樣,朝歌便在有防守措施的狀態下被攻破,這其中主要還是因為人為的原因。

商紂王此刻徹底失去了反抗的希望,他知道商朝在自己的統治下已然是搖搖欲墜的一個軀殼,于是便匆匆趕來了鹿台,在這個他曾縱情享受的地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商朝的歷史。

不過退一萬步來講,即便不管是牧野還是朝歌亦或者是殷,都有完備的防御體系,在商朝這樣的統治狀態下,覆滅也是遲早的事。

商紂王的暴政不僅打壓了那些真正對國家、對百姓好的忠臣,還「助紂為虐」地讓那些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機。

不僅如此,百姓對于商紂王的統治也是怨聲載道,他們長期活在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下,早就有了異議,而周國的出現無異于是百姓的一個「發泄口」,很多商族人甚至沒等周國動手便主動倒戈,放棄了這個虛偽空殼的殷商王朝。

而畢竟身為一國之君的商紂王自然也在死到臨頭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最后選擇匆匆了結自己的生命和失敗的統治,也不是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