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奧秘,一冊3200多萬

宋杰 2023/07/12 檢舉 我要評論

在中國古代社會晚期,有一套巨型類書,名為《永樂大典》,西方人都心向往之,甚至一冊可值3200多萬,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明朝第一個皇帝朱元璋講起, 朱元璋可以說是「乞丐皇帝」,自幼貧賤,既沒有家世,又無文化。

但是朱元璋對于科舉、文化、書籍、教育卻非常重視。他的兒子朱棣就想編一部大型類書,作為文化遺傳,流芳萬世。

一、《永樂大典》醞釀與誕生

明朝信息傳遞之緩慢和傳承方式之傳統,是碎片化信息時代的我們所不能夠感同身受的。

那個時候, 除了雕版印刷和少部分活字印刷,就只能是人工手抄了。

因此, 朱棣的這一設想是非常宏大了。那麼這麼宏大的文化工程,交給誰來呢?朱棣想到了解縉。

公元1403年7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著手編募這部他夢想中的大百科全書。

解縉網羅了天下一百多位高級知識分子, 歷經18個月左右的時間,編篡出了初稿。

卻沒想到朱棣非常之不滿意, 認為其內容不夠豐富,體例不夠全面

于是,公元1405年, 朱棣再次任命解縉和姚廣孝、鄭賜等又主持修訂這部巨著。這一次規模非常之巨大,先后有3000多人參與編寫。

終于在公元1409年,于永樂六年再次完成, 前前后后歷經了大約六年

據載,《永樂大典》全書共22000余卷,目錄60卷,成書11000余冊, 有三億多漢字

這樣的天文數字讓朱棣十分滿意,并親自為這本書寫了序,且正式命名為《永樂大典》。

二、神作失蹤,起因瘋狂斂盜

明嘉靖時期, 《永樂大典》重新抄錄,史稱副本,其內容、格式、裝裱等幾乎完全等同于正本。

但是非常遺憾, 副本功竣后,正本失蹤,而我們目前所見的都是嘉靖副本殘卷。

嘉靖副本也屢遭厄運,數百年來遭清宮盜賣、義和團事件,不少西方學者和國外古籍收藏家趁人之危,以極低廉的價格,半騙半買。

西方人大量盜取我們珍貴文獻,其中就包括了《永樂大典》, 目前僅存在我們國土境內的約400 余冊,而其他散落于世界各地。

《永樂大典》的殘卷,成為了西方人封鎖我們的文化利器,國內學者不得不屈辱得去國外研究學習。

幸運的是,我們的國家日益強盛,在國家的英明領導下, 這一「卡脖子」逐漸好轉。

三、 盛世修史,再造榮耀

《永樂大典》保留了中國珍貴稀有的典籍八九千種,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 作為皇室藏書之巔峰,堪稱中國古書制作的模范

《永樂大典》自誕生以來,屢遭毀佚,入藏時就有缺失損壞等情況,面對著這些問題, 國家開始考慮重修這套類書

2002年初,國家圖書館決定對《永樂大典》展開保護修復方案。2002年8月, 國家開啟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修復工程

2018年9月, 修復組克服萬難,終于完成修復任務。《永樂大典》開始正式展示,部分珍品得以面向普通百姓。

修復的順利和宣傳的成功提升了中國文獻修復事業的世界影響。《永樂大典》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修復隊伍也豐富了學術經歷。

在國家的重視下,《永樂大典》煥然一新,這擊垮了一些西方對我們覬覦心態, 為我們的盛世塑造貢獻了有利條件

四、國人永遠的文化瑰寶

《永樂大典》失而復得是文化興盛的一個標志,運用好這一文明寶庫。

同時要加大學術研究力度,服務我們的國家社會發展,才是重中之重。

《永樂大典》收錄了許多唐宋元明時期的稀有文獻,很多被收錄的書籍都已佚失,是 存世孤本善本

《永樂大典》的學術研究價值、文化歷史價值以及現實意義,都是歷久彌新而曠世空前的, 是中華文化最后的珍貴寶庫

利用好《永樂大典》,一方面是整理傳統文獻,發揚傳統文化,另一面,樹立文化自信,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權和壟斷,具有重要意義。

《永樂大典》是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了最寶貴的書籍, 我們應該完整保留,傳承下去

通過學習閱讀古籍史料有助于我們理解中華傳統, 弘揚中國優秀文化

《永樂大典》這一世界級的著作,終于在今天可以面向普通百姓,是今天時代的幸事。

最后, 共同閱讀這些古典名著,是我們后代傳承文化最好的實踐形式之一。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