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要避諱一個字,2000年來只有3人敢用,現在卻隨處可見

宋杰 2023/07/10 檢舉 我要評論

中國人自古對于取名字這件事都極其重視,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有著其獨特的寓意。在古代,這種觀念尤為強烈。

父母給孩子取的名字中,通常會選擇一些好的字,一般都是積極向上或者是符合家族傳承的。

除了以上這些特點,古人給孩子取名字時還特別講究避諱。所謂的避諱,就是在命名和寫作時出于為尊者諱的考慮,而不能出現與皇帝、先人祖先、歷史人物的名字重復的字眼。

這實際上就是封建集權統治下的產物。

敬「王」而遠之

而有一個字,讓古人為其談之色變,以至于2000多年來只有三個人敢用它來取名字。然而到了今天,名字里帶有這個字的人卻隨處可見, 這個字就是「王」字。

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君權神授,統治者被賦予了絕對的權力,其尊嚴也是不可冒犯的。 早在夏商周時期,便有了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劃分。

先秦以前,還沒有皇帝這一概念,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是周王,被稱為天子。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的逐漸衰弱,使得天子實際上成了傀儡, 各諸侯國之間爭相稱王,大王便成為了古代身份最高的象征。

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認為王已經不足以彰顯自己功績和權威,因此在參照著三皇和五帝的基礎上,設立了皇帝這一至高無上的稱呼。至此,王成為除皇帝以外的第二尊貴的身份。 古人常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王的地位。

而尋常百姓對于這個身份自然是遙不可及。同時出于明哲保身的考慮,人們在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字時,都會刻意避開王字,以免招致禍端。

歷史上的三大王

縱觀秦朝以來2000多年的歷史中,敢將王字作為名字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史書上也僅僅記載了三位敢于以王取名的好漢。

而這三位個個都不平凡,均取得了一番成就,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的一筆。

這第一位敢于用王做名字的人叫馮野王,他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大臣。這位老兄名字里帶著野,所以他的性格也是夠野的。

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忠信質直,知謀有余。」馮野王品行端正,博學多聞,最高時曾官至瑯琊太守,襲關內侯爵。

漢成帝時,皇帝因不滿于權臣把持朝政,欲聽從京兆尹王章的建議提拔馮野王與之相互制衡。後來王章被奸臣陷害,隨后被殺。

馮野王為求自保,便長期告病請假不去上朝。權臣當政后,便以馮野王稱病久居在家,實際貪圖享樂為由免去了他的官職。 被免職后,馮野王便不再過問政事,晚年孤老于家中。

除了馮野王敢于以王命名外,南北朝時也有一位將王作為自己名字的人。而且不知是不是出于向馮野王致敬的想法,這個人的名字叫 顧野王,倆人就跟商量好了似的。

顧野王是南朝時期梁陳時代的人,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而且顧野王尤善丹青,留有《玉篇》的代表作。

同時他還是梁陳兩朝的官員,曾任太學博士,主持教材的編撰書寫工作。 他所編撰的《玉篇》30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

「侯景之亂」時,顧野王曾自行招募義軍入京勤王,幫助平息叛亂。陳朝建立后,曾任黃門侍郎、光祿卿。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顧野王博學識廣、功績顯著,后代曾為他建有顧公廟,以示紀念。

清初時期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正是出于對顧野王的仰慕和尊敬,將顧野王生前長期居住的亭林作為自己的號,自稱為顧亭林。由此也可以看出顧野王的功績,以及他對后代的影響。

除了這兩位名字里帶有王字之外,這第三位要說的敢于以王命名的人更是大有來頭了。毫不夸張的講,前面提到的兩位如果跟他一比,立馬就會黯然失色了,這個人就是 駱賓王。

提到駱賓王,人們不免會想到小時候小學課本上學到的 《詠鵝》了。 這篇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正是出自于少年駱賓王之手。而做這首詩時候的他只有七歲,應該說是名副其實的神童。

駱賓王是唐朝初年人,中國古代著名大詩人、大文學家。 他與楊炯、王勃、盧照鄰并稱為初唐四杰。

駱賓王的代表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除了千古傳誦的《詠鵝》外,他為了推翻武則天的統治所作的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也同樣可以稱得上是氣勢恢宏、世間少有的絕妙文章。

駱賓王早年出身寒門,父親曾做過朝廷的官員,不過很不幸死在了任上。父親死后,駱賓王窮困潦倒,流轉于各地之間,依靠著接濟勉強度過了早年生活。成年后的駱賓王曾擔任過道王李元慶的幕僚,后因不服上命而被辭退。

武則天把持朝政后,曾因作詩嘲諷武則天而獲罪下獄,後來趕上天下大赦而被放出來。隨后參加了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大軍, 不久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也隨之失蹤了。

王在當今社會中被普遍應用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敢于以王字命名的有記載的只有他們三個人。他們個個都有著非凡的經歷和成就。

隨著帝制的終結和時代的進步,封建統治的那一套規矩自然不復存在。 到了21世紀的今天,王字在人們的生活中被普遍應用。王姓更是已經成為中國使用人群眾多的重要大姓,在未來王姓更會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