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臭名昭著」的歷史人物,如今被影視劇洗白,反而成了大好人

宋杰 2023/07/09 檢舉 我要評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人心詭譎、互相爭斗的故事不勝枚舉。長期以來,普羅大眾熱衷于討論宮闈秘事、將相風聞,這一愛好也延續至今。古裝歷史劇,致力于將歷史人物呈現到銀幕上來,吸引了相當一批粉絲。

為演出效果考量,影視作品對歷史人物的形象難免有改編,有的無可厚非,但有的卻有顛倒黑白,涂抹粉飾之嫌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 四位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在如今的影視作品之中卻登堂入室,儼然一副好人形象。

第一位:《陸貞傳奇》:勵志女相還是禍國妖女?

于正導演的電視劇《陸貞傳奇》曾一度大火,收視率也是不俗。導演在演出前曾聲稱「可以作為歷史正劇來看」,但在真正懂歷史的人卻知道,這部劇實在千瘡百孔,經不起推敲。

電視劇中,女主角陸貞出身寒微卻善良努力,在后宮之中深得皇帝賞識,又與儲君漸生情愫。 最終在她以一己之力挫敗太后的謀反陰謀,成為一代女相,事業愛情雙豐收。

乍看之下,這只不過是一部并不高明的勵志電視劇,但當其聲稱自己是「歷史正劇」時,則不免貽笑大方。

劇中女主角陸貞的原型為北齊的 女官陸令萱,她的一生甚至可以用禍國殃民來形容,與劇中善良正直的形象有天壤之別。

陸令萱出身于北齊貴族家庭,在丈夫謀反失敗后被納入后宮為奴,幸運的是,她被分配給長廣王高湛之子高緯做乳母。其后朝局動蕩,皇帝高演病死,其弟高湛即位,陸令萱一躍成為太子乳母,于是更加盡心看護獻媚,深得彼時胡太后的歡心,以奴仆身份被封為郡君。

其后高湛正當壯年時,卻傳位于時年9歲的高緯,不久后又因病暴亡, 陸令萱仗著小皇帝對自己的依賴,更加權欲熏心,無所不為。

在斗倒胡太后,后宮在握的情況下,陸令萱為了鞏固朝中自己的勢力,她大肆清除異己,北齊朝堂上柱石盡空,只剩奸佞,她也權傾一時,被封為「太姬」,地位在長公主之上。

甚至在北周大舉入侵時,北齊無人可用,軍隊節節敗退時, 她仍在欺瞞皇帝,延誤軍報,最終落得國滅身死,家人盡屠的下場。

第二位:《走向共和》:背鍋賢臣還是賣國巨蠹

《走向共和》是一部好劇,但其中對李鴻章的美化之嫌也引人議論紛紛。

劇中的李鴻章殫精竭慮,實心用事,但又身不由己, 在慈禧的壓力下被迫成為歷史的罪人;在列強之中盡力斡旋調和,不惜以自己的尊嚴換取國家利益,儼然一副大清忠臣形象。讓人不免感慨李鴻章生錯了時代,不然必為一代賢相。

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李鴻章真的是這樣一個未能力挽狂瀾的能吏形象嗎?

并非如此。盡管李鴻章在晚清官場風生水起, 但很難說得上是在為國盡忠,很大程度上是在打造自己的政治勢力。

早在《中俄密約》簽訂之時,他就曾經收受沙俄賄賂,在盟約中出賣了中國利益。后續的所作所為也很難說是為了國家。

擁兵自重、積累政治資本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從反對左宗棠收復新疆、在伊犁談判中出賣情報、到中法戰爭禁止福建水師備戰、在到中日爭端中力主放棄賠償與琉球。

這些旁人看來難以理解的行為,無一不是出于自身政治影響力的考量。

比起所謂國家利益,李鴻章更關注自身在朝廷內的勢力。

此外,李鴻章貪墨嚴重,通過扶植商人、軍費財稅等大肆斂財,數額據稱有幾千萬兩,時有 「宰相合肥天下瘦」之稱,由此可見李鴻章在民間風評如何。

第三位:《大明風華》:癡情皇帝還是庸懦昏君

《大明風華》作為近年來熱度頗高的古裝劇,其中張藝興飾演的朱祁鎮在劇中表現得頗為悲劇:登基后母親操權,又被瓦剌俘虜侮辱,皇位被廢,好不容易回家后,卻被新帝幽禁,連心愛的女人都死在了自己身邊。

盡管朱祁鎮在劇中表現得十分丑陋,但是不少觀眾都對之感慨,認為他的黑化是有跡可循的。

但實際的歷史中,朱祁鎮可以說是有明一代最大的笑柄,并不值得同情。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自小被立為太子接受教育。宣宗早亡之后即位,主少國疑,太皇太后張氏把持朝政。 等到朱祁鎮掌權,他開明朝宦官專權先河,縱容太監王振禍亂朝政,結黨斂財。

公元1449年,北方瓦剌勢力崛起,朱祁鎮在王振的挑唆下興兵五十萬御駕親征,但兩個不懂軍事的草包一再任性妄為,延誤軍機,最終被瓦剌的也先掐斷水源,大軍一觸即潰, 史稱「土木堡之變」。

此役之后,明朝之前數代皇帝的經營毀于一旦,朝堂武將也基本損失殆盡,明朝的軍事力量遭遇了毀滅性打擊。

更加可恥的是,在被蒙古人俘虜后, 為了活命,朱祁鎮積極配合,命令邊境的將領開關放行蒙古軍隊,成了「叫門天子」,也是古今罕見。朝中大臣無奈之下重立新帝,但在朱祁鎮奪門重返帝位后,將這些邊將老臣都一一清算,其中包括指揮了京師保衛戰的于謙。

史書記載, 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如果說朱祁鎮惜命叫門尚情有可原,但他重返帝位后的清算行為,實在很難說是本性善良之人。

第四位:乾隆:十全圣主還是好大喜功

從《乾隆微服私訪記》開始,乾隆皇帝的形象就在諸多影視劇中頻繁出現。 在這些作品之中,乾隆皇帝往往英明神武,宅心仁厚,做的事情都是懲惡揚善,可以稱得上完美皇帝。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史書記載有「康乾盛世」,但細細考究史料,不難發現 所謂的盛世,很大程度上是康熙雍正兩朝打下的基礎,清朝國力也是在這段時間內大幅上升,等到了乾隆接手,他手里的大清可以說是歷代皇帝夢寐以求的完美開局。

在乾隆早期,他還算得上勵精圖治,奉行著雍正的理念好好治國,等到了后期,他性格中的缺陷也開始暴露出來。

乾隆好大喜功,應該是如今的共識,從很難說得上合理的「十全武功」到肆意揮灑的諸多詩篇,不難看出乾隆骨子里是極其愛慕虛榮的,這樣的性格,使得他對身邊的人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以此營造自己仁厚御下的形象。

于是乾隆后期官場貪墨橫行,雍正對吏治與稅制的改革也不了了之,百姓叫苦不迭, 當時有「一家無閑口,還是一樣窮」的童謠傳唱,可見百姓負擔之沉重。

另一方面,乾隆的自大虛榮,也使得「文字獄」大興其道,根據史料記載,乾隆在位期間,大大小小的文字獄共計一百三十多起,占了整個清朝文字獄數量的80%以上,其中凌遲處死的案犯有47案,可以說是殘酷荒唐到了極點。

乾隆朝的官員也深知這一點,于是 牽強附會,捕風捉影成為了當時打擊政敵,羅織罪名的好用手段。 一時人心惶惶,文脈動蕩,天下讀書人生怕錯寫一字被人惡意解讀,家破人亡。

此外,乾隆還是修史愛好者, 在位期間指使修改了大量史料,粉飾抹黑一番之后,許多歷史真相在乾隆一朝被掩埋斷代,成為不解之謎。

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大量珍貴的歷史孤本被集中銷毀,為后世的史料研究帶來了災難性的難度。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